最新關於鄉愁的散文

  相思是一種濃濃的酒,總在舉杯時散發出醉人的芬芳;鄉愁是一份厚厚的情,總在月圓時輕喚起難言的惆悵。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鄉愁

  古往今來的人文情感受中,鄉愁,鄉情,也許是華夏子孫最具人文魅力、最有人情味的感情了,而把這種人文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的節日,便是我們這個民放最為熟悉的中秋節,最為期待的除夕夜了。從中秋節那一輪被古往今來的人們呤哦了千百回的明月,從春運中南來北往的那一列列滿載歸心的車廂裡,我們便不難感受被歲月阻隔得太久了的濃濃的鄉愁和切切的鄉情。

  中秋節,中秋夜,許多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都不能踏上回鄉的旅程。於是,中秋夜的那一輪中秋月,便成了人們寄託鄉愁的載體。“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明是故鄉明”這些被人們呤誦了千萬次的詩文,每每在這樣的月色裡呤起,仍然讓人情不自禁充滿嚮往、充滿深情。而中國的除夕夜,卻成了漂泊他鄉的遊子不遠千里萬里也要歸去的時刻。榮耀的也好,落魄的也罷,賓士在回鄉路上的心靈,在這一刻,都是一樣的純粹,都是一樣的純潔。

  有一個可以歸去的故鄉,有一個可以寄託鄉愁的處所,有一個值得期待和守望的時刻,實在是一件值得快樂和幸福的事情,佇立在他鄉的夜色裡,仰望夜空那一輪皎潔的明月,我心中那一縷濃烈的思鄉之情卻愈加惆悵,愈加迷離……

  人,不怕遠離記憶,最怕的是失去記憶。無論多麼久遠的記憶,只要我們願意回憶,總能撿起一些零零星星的碎片,縫縫補補湊成的畫面,依然可以幸福和慰藉我們的內心。我恐懼,我的記憶會在未來的時光裡,隨著那片故土上瘋長出來的雜草一起荒蕪成一片長滿荊棘的曠野。

  記憶中,那一片生我養我的土地,與許許多多的小山村一樣清新、一樣秀美。高高的山樑,薄霧繚繞,湛藍的天空,纖塵不染,清清的河水,甘爽凜冽,搖曳的翠竹,輕盈柔美。沿河兩岸,稻香悠悠,阡陌縱橫,楊柳依依,一片鳥語花香的山野,幾處雞犬相聞的農舍,堪比陶翁筆下世外桃源的恬淡與靜美。這些美好的畫面,像一段段不斷變幻的投影,不時閃爍在我的腦海中,時刻出現在我的視野裡。

  遺憾的是,這些美好的記憶,自從人們發現那些沉睡了萬年的山體裡,掩埋著巨大的礦產資源後,所有的美好便被人們飽滿的利慾剝離得肢離破碎,開山修路,毀林掘井,綿延數十里的山坡上,終日裡炮聲隆隆,硝煙四起。山外的人來了,山裡的人也醒了,一時之間,往日空曠寂廖的山野,塞滿了一雙雙血紅的眼睛。更要命的是,這些血紅的眼睛,盯著的都是狂挖濫採、瘋狂掠奪所獲取的短期利益,竟然完全不顧大自然已經日漸積累起來的憤怒與憤恨。

  終於,人們的豁壑還沒有完全填滿,大自然的懲罰就來了,幾十萬立方米的大面積山體滑坡,成了常態,幾千年流淌的河水乾枯斷流,成了稀奇。更有那些搖搖欲墜的懸崖,那些張開了血盆大口的山體,隨時威脅著山下芸芸眾生的生命。在大自然的懲罰面前,人們害怕了,膽怯了,面對日漸窘迫的生存環境,鄉鄰們便只好陸陸續續搬離那片土地。有錢的帶著金錢離去了,沒錢的也只好帶著惋惜離去了。

  離去時的目光,都曾無一例外地停留在祖先長滿了雜草的墳瑩上,彷彿直到這時,我們才想起,我們已經有很長的時間都沒有去清理了,彷彿直到這時,我們才意識到,我們已經不得不離開這片土地了。真不知道,此時此刻,長眠在地下的祖宗是不是也在罵我們不肖!

  但是,祖先們那些於事無補的唾罵,無論多麼嚴厲,也改變不了鄉鄰們四海漂泊、背井離鄉的命運,抱著那塊寫了祖宗靈位的牌子,失卻了家園的人們,卻無處安放也無處寄存。

  我是不是不肖子孫,我不敢妄自否定,但我知道,我與所有的鄉親一樣,即使可以安放那塊字跡斑駁的牌子,也只能安放在自己日漸惶恐的心裡。真不知道,逢年過節,那一縷祭祖的香菸,是否能夠順利地抵達祖先的墳頭,帶去一份遙遠的祭拜之情?先人們地下有知,是否能夠理解並體諒我們的不孝與不幸?

  漂泊在他鄉的歲月裡,每每想起唐朝詩人李白那首著名的《靜夜思》,心中便覺倍感悽切,相比之下,詩人是幸運的,詩人也是幸福的。儘管他也常常被濃烈的鄉愁所包圍,儘管他也常常為遠離故土而傷悲,但是,在詩人的眼裡,那一輪高懸的明月,完全可以寄託心中的滿懷愁情。因為,此時此刻,哪一輪皎潔的明月,也同樣高懸在故鄉的屋頂,也同樣照耀著故鄉的親人。因此,詩人的鄉愁是有方位的,詩人的鄉情也是可以寄託的,而我的鄉愁,卻在不斷回望的歲月中漸漸失去了方向,失去了皈依……

  人們常常無端地感慨:“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其實,無論我們身在何處,身居何地,普天共享的那一輪明月,都是一樣的圓,都是一樣的明,只是我們不願意承認,因為遊子心中的那一輪明月,都無一例外的蒙上了一層濃烈的鄉愁,都無一例外的賦予了一份強烈的思鄉之情,觸景生情,我們才固執地認為:此月非彼月,月是故鄉明。這種因刻骨的思鄉之情而產生的“誤判”成了千萬遊子心中解也解不開的結。“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有多少個落寞寂廖的夜晚,面對無法排遣的憂思,我們舉杯邀月,寄託滿懷愁情,只可惜啊,酒入愁腸,愁,卻更愁……

  許多時候,我一直都在暗暗地責怪自己,曾幾何時,我還在詛咒和嫌棄故鄉的落後和貧瘠。當我永遠地失去了它的時候,內心深處卻又對它充滿了刻骨銘心的依戀和不捨。早知道這樣,當初就應該多回去走一走看一看。然而,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回去的念頭一次次提及,又一次次放下,那一段回鄉的路,終於成了夢裡的歸程。

  今天,我已不能回去了,不是我不想回去,而是不敢回去,在我極為固執的記憶中,門前的那條河還是那麼清,屋後的那座山依舊那麼綠,來來往往的依舊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寒喧問答的依舊是那些熱情的鄉鄰,夕陽西下的時候,飄蕩在田間、山野的那一縷炊煙,依舊那麼飄逸、親切。然而,現實終究是殘酷的,並不會因為我的固執而改變那些既成的事實,佇立在他鄉的月色裡,我清楚地知道,那一片曾經熟悉的土地,現在已是一片荒蕪,只剩下幾處殘垣斷壁。那些曾經有過的美好時光,已經成了我和我的鄉鄰們永久的記憶。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這句經典了千年的詩文,道破了多少遊子的心事,成為千古鄉愁的的名句。詩人之所以情怯,亦或是因為害怕自己的淺薄褒瀆了故鄉的熱情,亦或是因為害怕自己的記憶被無情的現實打碎,只恐歸去之時,故鄉再也不是夢裡的那個故鄉,故人也不再是夢裡的那個故人。古往今來,有多少飄泊他鄉的遊子,回家的步履止於這種旁仿的心情,徘徊在歸去的路途,佇立在思鄉的門前,卻不敢推開那扇魂牽夢縈的門。

  我也一樣,漂泊的歲月裡,有無數個白天和夜晚,獨自整理著回家的心情,把層層疊疊的心事打理成扛在肩頭的包裹,毅然決然踏上那條歸鄉的旅程。然而,我卻又一次次放下這些沉甸甸的行囊,在去與留的十字路口徘徊、嘆息。不是不想歸去,我實在是害怕,即使回去了,我仍然撿不回哪些少年的記憶,實在是擔心,一旦真正走近了,我仍然聽不見哪些迎來送往的步履聲。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我更害怕,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已經沒有“來人”可以相問!情怯的深處,更是刻骨銘心的痛恨、痛惜!

  滄海桑田的變換,缺失了太多的記憶,唯獨留下了那一種時光之外的悵惘,瀰漫在遊子的心靈。離去的步履無論多麼堅毅,邁過了那道離家的門檻,卻邁不過那道濃濃的親情,邁過了門前那一排千年不倒的樊籬,卻怎麼也邁不出對故土的深深依戀和不捨。

  人非草木,熟能無情,無論多麼堅硬的心,也經不起日積月累的鄉愁的煎熬,無論多麼堅強的人,也經不起此起彼伏的歸心的折騰。鄉音、鄉情,這一古老的民族情感,竟是那樣的根深蒂固地盤桓在我的心裡。多年來,無論風霜雨雪,無論歲月崢嶸,這種濃烈而濃郁的故土之情,一直溫暖、滋潤著我飢渴的心靈。

  記得有人說過,一首熟悉的樂曲,一段熟悉的旋律,總能喚醒人們久遠的記憶,總能把人的思緒帶到歌聲所喚醒的哪些熟悉的場景去,讓人們在熟悉的旋律裡重溫過往的歲月。而此時此刻,臺灣著名歌唱家齊秦那首《故鄉的雲》在我的耳邊響起,卻讓我百感交集,其蒼涼的旋律,深情的呼喚,更是成倍地放大了我滿懷的愁情,這楔入心靈的歌聲,竟讓我的心裡瞬間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共鳴,這一瞬間,我眼中的熱淚愴然欲滴——如果我還可以歸去,如果我還有歸處,我一定不再猶豫!

  :鄉愁

  鄉愁是故鄉園子裡鬱鬱蔥蔥的杏樹,每逢六月,那樹上就開滿了粉嘟嘟的杏花,嬌柔嫵媚,煞是惹人憐愛,張揚怒放的杏花點亮了一個季節,溫暖了一個季節,璀璨了一個季節,那金黃的杏兒,像一顆顆圓潤的珍珠掛滿枝頭,把一棵樹裝點得妖妖嬈嬈,咬一顆杏肉在口,酸酸甜甜的味道至今還在舌尖縈繞不絕,家鄉的甜杏兒啊是輕輕纏上我心頭的一縷縷思鄉的惆悵。

  鄉愁是母親家門外那顆百歲的老榆樹,夏天的時候枝繁葉茂,高大渾圓的樹冠像一把大大的遮陽傘,挺立在路邊,炎熱的中午,附近的人們都去納涼,我是在老榆樹下聽著大人們講故事長大的。每到春季老榆樹上結滿了翠綠的榆錢,吃一口水嫩嫩,甜滋滋,回味無窮。老榆樹那深深扎進泥土的根鬚啊,也牽絆著我思鄉的夢綿延不絕。

  鄉愁是母親滾落在腮邊思兒的淚滴,夜夜濡溼我思鄉的愁緒。好多年前的那一天我坐上北去的列車,母親淚流滿面,揮舞著手臂跟隨著列車奔跑,那一幕的場景從此刻在了我的心裡,成為我心中淋漓的傷,傷口裡流出的永遠是血色的鄉思。

  鄉愁是母親那一雙佈滿老繭的手,曾經就是這雙手牽著我走在上學的路上,這雙手用勞動為我換取讀書的學費,這雙手在我生病時為我端水送藥,這雙手在我夜裡失眠時輕撫我的臉頰和髮絲,直到我安然入睡,想念母親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母親那雙牽引我成長的粗糙的手,母親的手心裡啊,託著我濃濃淡淡的鄉愁。

  鄉愁是故鄉的那棟老屋,那裡留下我年少時的歡聲笑語,一轉身一回首,一個若有所思的凝眸。我如花的年華,還有綻放在年華里的青春夢想也都失落在了老屋,如今這些只能在我的記憶裡尋找。老屋是我溫馨的回憶,是我夢裡的惆悵,是我故園的思戀。老屋承載了我多少團圓的期盼,是我午夜夢迴的召喚。

  鄉愁是故鄉那條名叫少淩的小河,它蜿蜒著在驛馬山下婉轉迂迴,清清涼涼的河水啊日夜奔流不息,漂泊著我思鄉的愁緒夜夜夢迴故里。

  鄉愁是故鄉的月,依然皎潔,在每一個月缺月圓的日子牽引我的視線,凝望家鄉的方向,心中不知不覺的低吟淺唱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感傷。

  鄉愁是故鄉的人,依然樸實,那豪情的酒啊,一杯又一杯,渲染著淳樸的熱情,那倒進杯子裡的鄉愁啊,被我一飲而盡,以為從此後鄉愁就碎了,誰想到它卻順著血液遊走,深入到我的血管,我的骨髓,躲進我的心房,夜夜在我夢裡纏繞。

  鄉愁是故鄉的一星一月、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鄉愁是母親翹首的期盼,鄉愁是我深夜的無眠,鄉愁是母親鬢邊的華髮,鄉愁是我時時的想念,鄉愁是親人的牽掛,鄉愁是我心底渴望的團圓。

  鄉愁是我揉碎了的心事,鄉愁是我舉起的寂寥,鄉愁是我時刻的等待,鄉愁是我夢裡的吟哦,鄉愁是我徘徊的憂傷,鄉愁是我埋藏在心底的無奈。

  鄉愁是一首歌,鄉愁是一句詩,鄉愁是一闋詞,鄉愁是我奔走的疲憊,鄉愁是我滿目的滄桑,鄉愁是我纏纏繞繞無法忘卻的思念。

  濃濃淡淡的鄉愁,已經融進了我的血液,成了我無時不在的呼吸。

  這解不開的鄉愁啊,是雕刻在我心頭的一道深深的痕,永遠揮之不去!

  :鄉愁

  盛夏的六月,淡淡的念想遙遠的家鄉。靜靜的給自己倒杯清茶,透明的玻璃杯裡盪漾著翠綠調皮的精靈,在小小的杯裡自由飛舞。薄薄的水氣嫋嫋升起,慢慢的慢慢的朦朧我的視線,籠罩我的腦海。人是很容易懷舊的感性高階動物,不知不覺一路走來,恍然發現已步入中年的行列,輕輕的留念一段歲月,擱淺生命裡那些青春年華,感動生命是如此的安好!

  靜靜的閱讀著余光中老師的鄉愁,輕輕的聽著樓下民工或高或低的鄉音,心裡在悄悄瀰漫著一種叫鄉愁的情緒,帶著淡淡的憂傷,淺淺卻力大無比侵襲藏在胸口裡面,那顆熱血澎湃卻非常柔軟的心。

  離開家離開父母的時間越來越久了,為了生活四處奔波到麻木不仁,直到聽到那一聲鄉音,暖暖柔柔的方言,足以使你淚流滿面,原來活著就是生命裡最大的感動。那一剎那,工作上的苦累,生活裡重負在那暖暖的鄉音裡得到了釋放,像是父親溫暖的大手在撫摸那顆疲憊的心,像是母親微笑著溫暖的懷抱流浪已久的遊子。鄉愁呀,在悶熱的六月,你就像高空上火辣火辣的驕陽,烤炙在我親愛的民工老鄉們揮汗如雨的後背上,在我的心底哧嗤的響起。

  站立在歲月的溝坎裡,我虔誠的重新審視已經走過的年華。70後,80後,90後,都註定是到處漂泊的一代,不同的理想不同的目標相同的志在四方。我們的父輩含辛茹苦的生養的我們,在我們長大以後卻毫不猶豫放飛的我們,有多少次記得父母還站在村口痴痴張望,一如我們當年離家的情景。只是,你是否能透過高度近視眼鏡看見父母的雙鬢已生華髮。只是,你是否感覺到父母的腰身已不再挺拔如鬆。唯一不變的是,你依然能在父母已經慢慢渾濁的眼睛裡看見清晰的你。

  鄉愁呀!,你就是我母親親手做的豆腐釀,快樂時想你***清甜醇香,新鮮脆嫩。每一次回家,母親都會用古井裡的水,自己種的黃豆,用石磨做水豆腐釀迎接我,十幾年來從沒缺席過。鄉愁呀,你就是我母親親手做的苦瓜釀,悲傷時想你苦澀後那份濃濃的的愛意,那份淺淺的苦澀後綿長甘甜,那張透過淚水仍然清晰微笑的臉。鄉愁呀,你就是我母親親手種下的黃皮果樹,每一年的盛夏,黃皮果飄香的季節,我的母親就會守候在黃皮果樹下,數著日子,等最枝頭上的果子熟透,就是我們進家門的時刻到了。

  也許父母一定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溫暖的風景,在這美麗的風景裡,需要我們自己來著色,來點綴生命裡最好的自己,努力的工作,快樂的生活。父母溫暖的微笑裡包容著我們曾經的傷痛,鼓勵著我們堅信雨後的彩虹更加陽光燦爛。

  遠眺新城的工地上,我的民工老鄉依然在驕陽雷雨摻半下不知疲倦的忙碌著,也許是為了美好生活的拼搏,也許為了實現兒女的大學夢,也許為了住上新房子,和我一樣漂泊在這個異鄉里。願我們都安好吧!心底靜靜的祈禱,收回目光,在輕輕的佛教音樂裡,靜靜的敲打鍵盤,我的書房裡就這樣輕輕瀰漫那一抹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