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精選名篇

  在血雨腥風年代,魯迅以雜文作“匕首和投槍”向著對手的營壘衝鋒陷陣,因而給古代雜文注入了批判性和戰鬥性的新鮮血液,為現代雜文正了名。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1:上海的兒童

  上海越界築路的北四川路一帶,因為打仗,去年冷落了大半年,今年依然熱鬧了,店鋪從法租界搬回,電影院早經開始,公園左近也常見攜手同行的愛侶,這是去年夏天所沒有的。

  倘若走進住家的弄堂裡去,就看見便溺器,吃食擔,蒼蠅成群的在飛,孩子成隊的在鬧,有劇烈的搗亂,有發達的罵詈,真是一個亂烘烘的小世界***中國的兒童——狗狗注***。但一到大路上,映進眼簾來的卻只是軒昂活潑地玩著走著的外國孩子,中國的兒童幾乎看不見了。但也並非沒有,只因為衣褲郎當,精神萎靡,被別人壓得像影子一樣,不能醒目了。

  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彿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現在總算中國也有印給兒童看的畫本了,其中的主角自然是兒童,然而畫中人物,大抵倘不是帶著橫暴冥頑的氣味,甚而至於流氓模樣的,過度的惡作劇的頑童,就是鉤頭聳背,低眉順眼,一副死板板的臉相的所謂“好孩子”。這雖然由於畫家本領的欠缺,但也是取兒童為範本的,而從此又以作供給兒童仿效的範本。我們試一看別國的兒童畫罷,英國沉著,德國粗豪,俄國雄厚,法國漂亮,日本聰明,都沒有一點中國似的衰憊的氣象。觀民風是不但可以由詩文,也可以由圖畫,而且可以由不為人們所重的兒童畫的。

  頑劣,鈍滯,都足以使人沒落,滅亡。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我們的新人物,講戀愛,講小家庭,講自立,講享樂了,但很少有人為兒女提出家庭教育的問題,學校教育的問題,社會改革的問題。先前的人,只知道“為兒孫作馬牛”,固然是錯誤的,但只顧現在,不想將來,“任兒孫作馬牛”,卻不能不說是一個更大的錯誤。

  2:推

  本篇選自《魯迅雜文全集》***下***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年1月第1版 第851頁。收入《準風月談》

  “狗狗”的話:魯迅這篇雜文,既有濃郁的文學性,又有強烈的思辨性。文中對人物行為的漫畫式描寫和對國民弱點的批判,令人過目不忘。《推》、《爬和撞》都是中國人生存狀態的一種隱喻。

  兩三月前,報上好像登過一條新聞,說有一個賣報的孩子,踏上電車的踏腳去取報錢,誤踹住了一個下來的客人的衣角,那人大怒,用力一推,孩子跌入車下,電車又剛剛走動,一時停不住,把孩子碾死了。

  推倒孩子的人,卻早已不知所往。但衣角會被踹住,可見穿的是長衫,即使不是“高等華人”,總該是屬於上等的。

  我們在上海路上走,時常會遇見兩種橫衝直撞,對於對面或前面的行人,決不稍讓的人物。一種是不用兩手,卻只將直直的長腳,如入無人之境似的踏過來,倘不讓開,他就會踏在你的肚子或肩膀上。這是洋大人,都是“高等”的,沒有華人那樣上下的區別。一種就是彎上他兩條臂膊,手掌向外,像蠍子的兩個鉗一樣,一路推過去,不管被推的人是跌在泥塘或火坑裡。這就是我們的同胞,然而“上等”的,他坐電車,要坐二等所改的三等車,他看報,要看專登黑幕的小報,他坐著看得嚥唾沫,但一走動,又是推。

  上車,進門,買票,寄信,他推;出門,下車,避禍,逃難,他又推。推得女人孩子都踉踉蹌蹌,跌倒了,他就從活人上踏過,跌死了,他就從死屍上踏過,走出外面,用舌頭舔舔自己的厚嘴脣,什麼也不覺得。舊曆端午,在一家戲場裡,因為一句失火的謠言,就又是推,把十多個力量未足的少年踏死了。死屍擺在空地上,據說去看的又有萬餘人,人山人海,又是推。

  推了的結果,是嘻開嘴巴,說道:“阿唷,好白相來希呀!”***上海話,好玩得很***

  住在上海,想不遇到推與踏,是不能的,而且這推與踏也還要廓大開去。要推倒一切下等華人中的幼弱者,要踏倒一切下等華人。這時就只剩了高等華人頌祝著——“阿唷,真好白相來希呀。為保全文化起見,是雖然犧牲任何物質,也不應該顧惜的——這些物質有什麼重要性呢!”

  3:踢

  本篇選自《魯迅雜文全集》***下***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年1月第1版 第881頁。收入《準風月談》

  兩月以前,曾經說過“推”,這回卻又來了“踢”。

  本月九日《申報》載六日晚間,有漆匠劉明山,楊阿坤,顧洪生三人在法租界黃浦灘太古碼頭納涼,適另有數人在左近聚賭,由巡邏警察上前驅逐,而劉,顧兩人,竟被俄捕***俄籍巡捕,小狗注***弄到水裡去,劉明山竟淹死了。由俄捕說,自然是“自行失足落水”的。但據顧洪生供,卻道:“我與劉,楊三人,同至太古碼頭乘涼,劉坐鐵凳下地板上,……我立在旁邊,……俄捕來先踢劉一腳,劉已立起要避開,又被踢一腳,以致跌入浦中,我要拉救,已經不及,乃轉身拉住俄捕,亦被用手一推,我亦跌下浦中,經人救起的。”推事問:“為什麼要踢他?”

  答曰:“不知。”

  “推”還要抬一抬手,對付下等人是犯不著如此費事的,於是乎有“踢”。而上海也真有“踢”的專家,有印度巡捕,有安南巡捕,現在還添了白俄巡捕,他們將沙皇時代對猶太人的手段,到我們這裡來施展了。我們也真是善於“忍辱負重”的人民,只要不“落浦”,就大抵用一句滑稽化的話道:“吃了一隻外國火腿”,一笑了之。***作者雖有諷刺國人的軟弱之意,但是本文的強調的不是這一點,而是對當權者的批評——小狗解讀***

  苗民大敗之後,都往山裡跑,這是我們的先帝軒轅氏趕他的。南宋敗殘之餘,就往海邊跑,這據說也是我們的先帝成吉思汗趕他的,趕到臨了,就是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進海里去。我們中國人,原是古來就要“自行失足落水”的。

  有些慷慨家說,世界上只有水和空氣給與窮人。此說其實是不確的,窮人在實際上,那裡能夠得到和大家一樣的水和空氣。即使在碼頭上乘乘涼,也會無端被“踢”,送掉性命的:落浦***落水,小狗注***。要救朋友,或拉住凶手罷,“也被用手一推”,也落浦。如果大家來相幫,那就有“反帝”的嫌疑了,“反帝”以結果還是免不了“踢”和“推”,也就是終於是落浦。***著重號部分,表示本文刊登在《申報-自由談》上時,被刪去的文字。《準風月談-前記》***

  時代在進步,輪船飛機,隨處皆是,假使南宋末代皇帝而生在今日,是決不至於落海的了,他可以跑到外國去,而小百姓以“落浦”代之。***南宋末代皇帝比喻當權者。在魯迅的小說和雜文中,作者多用象徵和暗示的手法***

  這理由雖然簡單,卻也複雜,故漆匠顧洪生曰:“不知。”

  4:爬和撞

  本篇選自《魯迅雜文全集》***下***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年1月第1版 第889頁。收入《準風月談》

  小狗:本文高度概括國人長期以來的生存狀態。作者並沒有脫離具體時代語境批判某種行為***撞***。相反,作者認為,人的某些境況會腐蝕善良的品質。短短百字,作者卻寫出時代可悲的情景***爬、看、撞***

  從前梁實秋教授曾經說過:窮人總是要爬,往上爬,爬到富翁的地位。不但窮人,奴隸也是要爬的,有了爬得上的機會,連奴隸也會覺得自己是神仙,天下自然太平了。

  雖然爬得上的很少,然而個個以為這正是他自己。這樣自然都安分的去耕田,種地,揀大糞或是坐冷板凳,克勤克儉,揹著苦惱的命運,和自然奮鬥著,拚命的爬,爬,爬。可是爬的人那麼多,而路只有一條,十分擁擠。老實的照著章程規規矩矩的爬,大都是爬不上去的。聰明人就會推,把別人推開,推倒,踏在腳底下,踹著他們的肩膀和頭頂,爬上去了。大多數人卻還只是爬,認定自己的冤家並不在上面,而只在旁邊——是那些一同在爬的人。他們大都忍耐著一切,兩腳兩手都著地,一步步的挨上去又擠下來,擠下來又挨上去,沒有休止的。

  然而爬的人太多,爬得上的太少,失望也會漸漸的侵蝕善良的人心,至少,也會發生跪著的革命。於是爬之外,又發明了撞。

  這是明知道你太辛苦了,想從地上站起來,所以在你的背後猛然的叫一聲:撞罷。一個個發麻的腿還在抖著,就撞過去。這比爬要輕鬆得多,手也不必用力,膝蓋也不必移動,只要橫著身子,晃一晃,就撞過去。撞得就是五十萬元大洋,妻,財,子,祿都有。撞不好,至多不過跌一交,倒在地下。那又算得什麼呢,——他原本是伏在地上的,他仍舊可以爬。何況有些人不過撞著玩罷了,根本就不怕跌交的。

  爬是自古有之。例如從童生到狀元,從小癟三到康白度。撞卻似乎是近代的發明。要考據起來,恐怕只有古時候“小姐拋綵球”有點像給人撞的辦法。小姐的綵球將要拋下來的時候,——一個個想吃天鵝肉的男子漢仰著頭,張著嘴,饞涎拖得幾尺長……可惜,古人究竟呆笨,沒有要這些男子漢拿出幾個本錢來,否則,也一定可以收著幾萬萬的。

  爬得上的機會越少,願意撞的人就越多,那些早已爬在上面的人們,就天天替你們製造撞的機會,叫你們化些小本錢,而豫約著你們名利雙收的神仙生活。所以撞得好的機會,雖然比爬得上的還要少得多,而大家都願意來試試的。這樣,爬了來撞,撞不著再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