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呼吸驟停怎麼辦如何急救

  心臟驟停發生時,病人會意識喪失,呼吸停止,如果這個時候不及時急救的話,就會發生不可逆轉的傷害,那麼如何急救呢?下面小編整理了心跳呼吸驟停的急救方法,一起來了解吧。

  心跳呼吸驟停的判斷依據

  心跳呼吸驟停是指心臟突然衰竭,不能搏出足夠的血液保證大腦及其他重要器官的需要;呼吸突然停止,機體不能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一般在心跳呼吸停止5至8分鐘內稱臨床死亡期,處於此期的患者是有可能被搶救過來的。但如果超過8分鐘,則進入生物學死亡期,患者無法被搶救過來。因此,搶救必須爭分奪秒。

  心跳呼吸驟停的標誌

  一、神志完全消失。

  二、頸動脈和股動脈搏動消失。

  三、呼吸停止。

  四、心音聽不到。

  五、瞳孔散大、各種生理反射消失。

  一旦有人因為心臟病或其他原因發生心跳呼吸停止,需要立即展開急救,

  心臟驟停的5個急救方法

  一、搶救場地要硬一點。心臟按摩必須在硬床或臺子上進行,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

  二、按壓胸骨才有效。有些人在做心臟按摩時,拼命擠壓左側胸壁,這是錯誤的操作方法。其實心臟大致位於胸腔中央,一定要把一隻手掌放在胸骨中央下1/3處,用另一手放在它上邊加強力量,使心臟受到擠壓,迫使心臟內的血液流出,恢復血液迴圈。

  三、壓迫減壓要徹底。壓迫胸骨時,手腕要挺直,慢慢地把體重加上,壓迫胸骨使之下沉4~5釐米,然後突然放鬆減壓。不管是壓迫還是減壓,都要完全徹底,但是減壓時,手仍然不能離開胸壁。

  四、頻率不能太慢。心臟按摩的胸部按壓頻率要達到每分鐘100次,過慢不能發揮作用。

  五、按摩呼吸配合好。由兩個人搶救一個人時,應該由一個人做15次心臟按摩後,另一個人做2次人工呼吸。做人工呼吸的人,應特別注意心臟按摩者手的動作,在其停止按壓的間隙,立即吹氣,吹氣要大要深要快,每次吹氣時間應持續2秒以上。如果是一個人獨立搶救,也要掌握心臟按摩15次、人工呼吸2次的頻率。

  需要提醒的是搶救兒童時,力度一定要小一些,比如心臟按摩時按壓胸骨,只用一隻手就可以了,壓力大約為成人的1/2左右,但頻率要較成人略快,要大於每分鐘100次。

  心臟驟停的急救常識

  身體放平仰頭舉頜——順

  病人在硬地板上放好後,要保證他的身體是平的,頭向後仰,下頜向上抬。可以用手扶著他的額頭,幫助頭後仰,同時用手指清除他嘴裡一些可能阻礙呼吸的東西,比如假牙等。

  一旦心跳停止或出現惡性心律失常,很快會出現呼吸停止。在搶救原則上,首先就是要開放氣道,之後才能進行有效的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

  只有仰頭舉頜,才能保證病人的呼吸道通暢。不過這點很容易被人忽視,有人光顧著實施心臟按壓了,也不管病人的身體是什麼姿勢;還有人一看見有人暈倒,第一個反應就是從後背扶起他來,用身子託著他的頭,這時很難進行正確的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壓,這些方法都是錯誤的。身體不“順”,呼吸道不通暢,即便心跳短暫恢復,如果氧氣進不來,心臟也很難繼續維持正常跳動。

  10秒完成判斷——快

  “快”在心臟搶救的整個過程中,是最重要的。有研究表明,在心臟急救上每延遲1分鐘,病人的存活率就下降10%;10分鐘後,病人存活的希望就很小了。

  因此,看到一個人暈倒,你第一反應就要去判斷他是否為心跳驟停。判斷的方法為:一看,看他還有沒有意識;二摸,在喉結兩邊距離2—3釐米的地方,找到他的頸動脈,摸摸還有沒有搏動。這些動作一定要在10秒鐘之內完成。如果觸控不到頸動脈搏動,病人又無意識,可以判定心跳已停止,應立即進行心臟按壓。

  黃德嘉補充說,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意識時,還可以掐掐人中,看他有沒有反應,但關鍵還是摸頸動脈。有些癲癇病人暈倒後也可能沒有意識,但頸動脈還在搏動,說明心臟沒有停止跳動。

  心臟急救的前6分鐘,是黃金時間,因為一旦大腦缺氧超過4—6分鐘,腦細胞功能呈不可逆狀態。心臟急救一定要遵循“現場復甦”和“目擊者先復甦”的原則,就是說,誰先看到病人倒下,誰就先復甦,不要互相推託、到處找人,浪費時間。

  正確的心肺復甦最好在4分鐘以內就開始做,操作的速度和頻率是讓心臟驟停病人回生的關鍵,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簡單的心肺復甦方法。

  除了搶救速度快,轉運快也非常重要。黃從新提醒,病人恢復心跳後,要儘快轉運到醫院。轉運時要繼續觀察病人的反應,此時還有可能發生心跳驟停。一旦發生,要馬上繼續心臟按壓。

  躺在木板或地上——硬

  心臟按壓的地點,一定要選擇硬板或地上。但如果病人是在床上或沙發上發病,搬動具有一定的風險,最好是學學醫院裡或120急救人員的做法——把病人的頭稍微抬起,快速地在後背下方插入一塊硬板。這種硬板不用太大,比病人的背稍寬一點、2尺來長就行,墊在上半身下面,使按壓心臟時後背有個支撐。如果床或沙發非常軟,墊的時候也要注意,最好把板子搭在床沿硬一點的地方,別讓它一按就陷下去。

  要是家裡實在找不到這樣的板,為了節約時間,也可以搬動,但搬動時一定要平抬,頭向後仰,保持氣道暢通。

  天氣冷的時候,因為怕病人著涼,有些人會在地上鋪一層被子,或者把病人放在鋪著地毯的地板上,這樣是否影響搶救的效果呢?

  可以,只要不在有彈簧的地方,比如席夢思床和沙發上實施就行,這是心臟按壓最忌諱的。因為心跳停止之後,實施心臟復甦的目的就是通過按壓胸廓來擠壓心臟,讓心臟向外排血,人工地恢復心臟血液迴圈。在軟的地方按壓時,身體會隨著彈簧一起下陷,但胸廓並沒有下陷,所以完全起不到擠壓心臟的目的。

  雙臂垂直 用力按壓——直

  病人的呼吸順暢了,這時才開始真正的按壓。按壓的時候,要左右手重疊。按壓的地方在胸骨中下1/3區域,或者2個乳頭連線的中點,就是心臟的位置。

  搶救者的姿勢也有一定的要求,不能扭著、歪著,也不能騎在病人身上。心外按壓一定要記住一個字“直”——搶救者要跪在病人的右側,臉衝著病人;雙臂繃直,肘關節固定不動,雙肩保持在患者胸骨上方的正中,以髖關節為支點,向下用力、有節奏地按壓。搶救者可以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但胳膊一定要繃住勁,才能保證力量傳遞到患者胸骨上。

  胸骨下陷5釐米——深

  按壓的力度怎麼掌握?要讓胸骨下陷到一定的深度,臨床上的標準是:

  成人胸骨下陷4—5釐米,5—13歲的孩子下陷3釐米;嬰幼兒下陷2釐米——小孩的胸壁薄,太用勁會導致胸骨骨折和心包破裂。

  如果你記不住這麼具體的數字,只要記住,不管什麼物件,按壓時把胸廓按下去3—5釐米就行,小孩取下限3釐米,大人取上限5釐米,感覺到昏迷者的胸骨下陷了,才算有效。這點連醫院裡的年輕大夫也很容易忽視,按壓時很快、頻率很高,但沒有深度,心臟受到的擠壓不夠,白白浪費了搶救時間。

  除了按壓要有深度,人工呼吸時吹氣也要深,一定要把這口氣“送”到病人肺裡。做的時候要一手捏緊患者鼻子,另一隻手放在下頜,向下用力,把他的嘴開啟,然後深深地吸一口氣,用自己的嘴蓋嚴患者的嘴,別漏氣,最後用力地把氣吹進患者的呼吸道里。只有當這口氣達到肺裡,患者的胸廓才會鼓起來。

  對於沒有心臟急救知識的老百姓來說,人工呼吸不太好掌握,也有人在心理上比較抗拒。國外臨床研究顯示,與單做心臟按壓相比,人工呼吸加心臟按壓反而會降低搶救的成功率,因此,目前國外一般提倡只進行心臟按壓。同時讓其他人立即撥打急救電話,讓專業的急救人員儘快趕來。

  保證每分鐘100下

  按壓時,不能沒有規律地亂按,最好自己心裡數著數,按壓的頻率要快,基本上每分鐘80—100次。

  做心外按壓時注意,不僅要保證每分鐘100次的頻率,還要判斷每次按壓是否有效,其標準是:每按壓心臟1次,頸動脈就跳1下。如果你自己不會判斷,就一直按壓下去,千萬不要停,觀察著病人的情況,直到急救人員趕來進行進一步的救治,包括上呼吸機、心臟除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