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工作好找嗎

  醫生是掌握醫藥衛生知識,從事疾病預防和治療的專業人員的統稱。

  醫生,古代稱大夫或郎中。現在“大夫”一詞在北方人中也常用。在歐美醫生普遍被稱為“Physician”,只有外科醫生被稱呼為“Surgeon”。自中世紀後人們普遍認為“內科學”=“醫學”=“內科醫生”=“醫生Physician”。而外科醫生的工作是美容和理髮,只作為醫療補助工作存在,可是隨著時代前進外科醫生和藥劑師都逐漸開始獨自進行治療,他們也變得被看作醫生。

  那麼?關於這個問題,小編覺得我們首先應該瞭解一下醫生行業的現狀:
 

  中國醫生的工作現狀,面臨多方面的壓力
 

  社會壓力

  主要是司法的不公正、公眾對醫療工作的誤解和媒體的推波助瀾,這種不公正源於對醫學的不瞭解、無知和想當然,制定法律的人對醫學幾乎是一無所知,他們往往根據他們的經驗和其他行業的推理制定法律,而懂得醫療的人又不懂法律,根本不能參與法律的制定,患者更是對醫療期望值太高,不顧客觀條件,認為只要進了醫院就會萬無一失,一旦有失,便是醫療事故。而媒體更是為了新聞效應或者是搞噱頭,根據自己有限的知識***對醫學一竅不通,卻大談醫療問題的大有人在***,感情用事,閉門造車,或者是出於對一些個別現象的不滿意,便一概而論,一點帶面。

  比如,現在的醫療糾紛為什麼往往是患者勝訴呢?法律的傾向弱勢是其中原因之一,法律傾向弱勢群體無可厚非,病人相對醫院,醫院是強勢的,醫生相對病人又是弱勢的。一些病人及家屬在律師的幫助下***為了共同的利益——錢***,絞盡腦汁,本來就是一個醫療糾紛,結果先是說醫療事故,結果是沒有根據,然後又說是民事糾紛,告你人身傷害,只要能找出過錯,不管是否與後果有關,都要敗訴,一個行將死亡的病人,不治而亡,結果賠償要和一個健康人被車撞死一樣。無論從死者本身的狀況而言還是造成死亡的原因而言,不可同日而語。

  醫學是個不完善的學科,甚至不能算作一門科學,最多算是一個職業,就像木匠瓦匠一樣,醫學不能像數學物理那樣精確,最好的醫生也不能計算出一個病人什麼時候死亡,甚至我們都不能計算出來一個感冒的病人什麼時候痊癒,一種藥物用到一個病人身上會有什麼後果,常常是我們在一些病人的身上的得到的經驗用在另一些病人身上,這是當代醫學的現狀,每個病人個體有很大,結果可想,經常出現不可預料的結果,這是病人和醫生都不希望的,這令我們很難堪,也是公眾不能相信的,但這是現實。我們天天都在犯錯誤,天天在誤診,天天在用錯藥,天天給病人增添痛苦,即便是一個醫學專家也是如此,這是無情的現實,醫學就是一把雙刃劍,在治病的同時又造成新的損傷、副作用乃至於死亡,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要奮鬥就會有犧牲這個淺顯的道理。醫學本身就像一個孩童,他在成長,完善,可是人們卻要醫生成為完人,不能出錯,這是不可能的。

  這給醫生帶來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因為醫生面對的是生命,他們知道生命的價值,他們不想讓生命泯滅,但是醫學對於自然規律來說,就像螳臂擋車,我們明知不能讓每個人都健康、都永遠的活著,但是還要盡力而為,就像唐吉柯德。死亡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這是自然規律,但是人們都不想死亡,所以就把這個希望寄託在醫生身上,這是多麼沉重的擔子,醫生的肩膀根本抗不起這副重擔。社會對醫生的苛求是醫生難以擔當的。特殊的環境竟然造就了一批所謂“醫鬧”。

  他們鬧得醫生不能正常工作,醫院不能正常開診。古今中外,聞所未聞。病人的死亡醫生本來就很內疚、痛苦,甚至幾天都不能從不快的情緒中擺脫出來,如果再受到病人家屬的指責、辱罵、甚至是毆打,法院的傳訊,對於他們心靈的傷害是可想而知的。日積月累,很多醫生承受不了這種打擊***當然還包括工作負荷過重、長期睡眠不足等***,結果導致了心理疾病,當然最後受害的還是病人。一個病人給另一個病人治病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醫生這個群體,有心理疾病的佔相當比例,與工作年限是成正比的。有誰能來救救這些天天在救死扶傷的醫生呢?現在是沒有的。
 

  患者壓力

  當今中國的一些患者,更確切的是患者家屬,他們總想花最少的錢甚至是不花錢,找最好的醫生,用最好的裝置,用最好的藥物,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會不滿意,投訴、告狀。對於治病的要求是不同於其他消費的,沒有錢治病卻有錢大辦喪事;沒有錢治病但是為了找個好醫生去送禮;他們寧可把錢花在賭博、到娛樂場所,也不願意花在治病上;這種觀念不是個別現象,觀念的落後導致了醫患之間的摩擦頻發。

  醫患之間互不信任,當病情變化時,他們往往第一反應是,是不是錯誤了或者手術做錯了,更有甚者他們還用現代化的裝置監視醫生的行為,比如攝像機、照相機、錄音筆還有筆記本記錄你的一舉一動,為了告狀準備證據,事情還沒發生,就未雨綢繆,醫生邊搶救邊要防備授人以柄,結果是越緊張越出錯,最終結果吃虧的當然還是患者,很多醫生都有如履簿冰之感,終日誠惶誠恐,特別是低年資的醫生,而中小的醫院的醫生更是可憐,他們平日沒有進修的機會,也沒有良好的裝置,接觸的病人少,經驗缺乏,特別是分科不細,導致了他們在處理一些比較專業的問題,出現差錯,不規範,到了醫療事故堅定委員會,專家們就以他們的專業水平和學識去判斷這些醫生的對錯,以一個專科醫生的水準去要求他們,結果經常是有錯誤的,賠錢就是當然的了。這種壓力甚至是導致了醫生在處理問題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明哲保身,治療不積極,導致病人失去救治的機會。
 

  超量工作

  也不知道是誰發明了醫生的工作制,上了一宿夜班,第二天還要繼續上班,昏昏沉沉的能看好病嗎?這是對患者極不負責的表現,甚至還要提倡帶病堅持工作,你自己不健康怎麼能為病人服務的呢?儘管我們知道這是不合理的,但是每個醫院都是這樣做的。
 

  醫院壓力

  來自醫院的壓力,這幾年醫療改革方興未艾,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把醫生的變成商人,就是所謂的市場化,醫生本來是要節省開支的,節約醫療資源,但是醫院為了維持生存,就要鼓勵醫生多開藥,多作檢查,花費多了 ,病人就不滿意,怨氣就會發洩到醫生的頭上,如果掙不到錢,工資就開不出來了,因為政府是不給撥款的,重賞之下就有了勇夫,大家爭先恐後為醫院做貢獻,但是靜下心來有經常感到內疚,受到良心的譴責,衛生部有八不準,地方政府有把你推向市場,醫生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不知自己是商人還是醫生,內心受到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