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弟子規的故事

  《弟子規》篇幅短小精悍,語言言簡意賅,內容通俗易懂。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有用。

  一

  《弟子規》是一篇古文,它告訴了我們一些道理和常識,而我在這種嚴肅的古文裡,發生了一些比較有趣的小故事。

  記得有一次在家裡,我按照老師的吩咐,給媽媽背《弟子規》。我先深吸了一口氣,然後像鉛筆一樣筆直地站在地上。開始!“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就這樣喋喋不休地背了起來,我一會兒撓撓頭髮,一會兒又咳一下,一會兒又把手插在兜裡。總之,我是沒完沒了地摸這摸那,沒有一會兒閒著的時候。終於背完了,我把那口氣又呼了出來。

  媽媽皺皺眉頭,“哎”了一聲。“如果沒記錯,這些事你好像一件也沒做過吧!”

  “啊?哈哈哈!”

  第二天,早自習時,老闆給我們講《弟子規》中的《餘力學文》。老師問:“‘墨磨偏,心不端’是什麼意思?”

  我積極舉手,老師點了我的名。

  “就是寫字寫偏了,心裡就不認真。”

  “很對,那你也把下一句解釋解釋吧。”

  “啊?應該是……是字寫的不好看,心裡就有病!”

  “什麼?”

  全班同學都笑了起來。

  “不對嗎?”

  “當然不對!”

  “前半句理解的還好,可後半句是寫字如果不端正,就表示你浮躁不安,不專心,可不是心裡得病。”

  同學們繼續笑了起來。《弟子規》中的含義很深刻,我們可以利用各種解釋來背誦,最終把古人的教誨運用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做一個各方面都優秀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

  我學過許多歷史人物著作:《三字經》、《弟子規》、《論語》……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弟子規》。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段話讓我受到了深刻的啟發,讓我學會“先做人,再做事。”

  我學習了《弟子規》,並且能運用到我的生活中。

  有一次,媽媽送我到學校,我剛準備向學校走去,“出必告,反必面”一下子躍入我的腦中,我馬上跑回去,對媽媽說:“再見,親愛的媽媽。”媽媽笑眯眯地答應:“我走了,在學校喝水呀!”媽媽的聲音在耳邊迴盪。因此,我養成了堅持與媽媽說再見的好習慣。

  有一次,爺爺到我家玩,他要到花園裡散佈,我坐在沙發上休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讓我一下明白自己的行為不對,於是馬上和爺爺在花園裡嬉笑、玩耍。妹妹見了,跑了上了,為花兒澆水。爺爺看到那些五彩繽紛的花兒是多麼高興。

  《弟子規》啊!不管是寒冷的冬天,還是炎熱的夏天,你都是我的老師,也像慈祥的母親,養育祖國世世代代的兒女們,把禮儀紮根於每個人的心中。

  三

  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不錯,弟子規讓我從幼稚的淘氣童年變成彬彬有禮的小學生。

  兒時的我很不懂事,經常給家人制造出一些麻煩。有一次,我和媽媽玩,鬧了彆扭,就偷偷的把媽媽的鑰匙藏了起來,弄丟了。第二天早晨,媽媽要上班,發現自行車的鑰匙不見了,非常著急,我這才知道耽誤了媽媽的時間,給她添了麻煩。

  當我讀了《弟子規》,看到“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的時候,想起了這件事,我明白了,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也不要私自把他們藏起來。如果擅自私藏起來,爸爸媽媽一定會傷心的,另外還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父母叫我的時候,我總也不遲緩;父母叫我拖地,我甩起墩布就幹;父母的東西我一律不動;當媽媽誇獎我很孝順的時候,我發現我真的長大了。

  《弟子規》中的“孝、言、行”伴我成長。面對種種考驗,我要做最懂事的孩子,孝順長輩,不辜負 家長的老師的期望。

  四

  “首孝悌,次謹信。”作者把“孝”篇放在第一位,可見孝敬父母是古人認為非常重要的事情。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正是“孝”篇的前一段話。這幾句話,並不難,念上幾遍,就可以背得佷熟,但當我們真正的實行起來,是非常難的。在爸爸媽媽有事情叫你的時候,你是不是做到了“應勿緩”?當早晨,你還賴在床上不起的時候,父母過來叫你,你是不是做到了“行勿懶”?當你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教訓你的時候,你是否會靜靜地聽?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麼,就說明你沒有做到這些。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動物尚知道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人更應做到。古人之所以重視“孝”,就是因為他們明白父母的苦心。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黃香的人。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也就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我們在孝敬父母的同時,父母高興了,我們是不是也會得到一份快樂呢?春秋末魯國人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中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

  孝敬父母、呵護家人並不是私事,而是做人的公德問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流傳至今。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我們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能夠茁壯成長,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我們可我們又為父母做過些什麼呢?偶爾的一次刷碗,可以讓父母在親戚朋友面前炫耀說:“看我女兒,多懂事,碗都是她刷!”我們為了完成佈置的作業,給爸爸媽媽洗了一次腳,可以讓他們伴著欣慰的眼淚到天明。我們的每一次漫不經心的動作,會讓他們驚喜不已。而他們為我們付出的,是這些動作的幾億倍,幾千億倍!當我們真正失去他們的時候,才會發覺,自己原來是不可以離開他們的。珍惜現在的時間,真心的孝敬父母,讓你的父母收穫一些欣慰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