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

  晉文公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那他與介子推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春秋時候,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信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太子申生被驪姬用計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翟,隨行賢士多人,重耳從皇子變為四處流竄的流浪漢,介子推以為重耳有德,是以追隨其左右。

  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屢屢受到諸國王公大臣調戲。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裡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忍。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子推”。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貪佔他人之財的小偷,故“難於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豔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

  有些並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為了貪小便宜通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

  介子推遁入深山以後,晉文公感覺自己對不起介子推,於是聽了一個餿主意,放火燒山,不怕他不出來。在這場大火中,介子推枹樹身死。晉文公十分痛心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在這一天全國熄火。

  晉文公稱霸的故事

  周平王避開第戎往東遷移,開始了春秋時期幾百年的東周時代。晉文公重耳在遊歷了諸國後重回到晉國,當時晉國國君。重耳聯合外戚舅舅狐氏和姐夫趙衰一同整頓國內政治,採取以公族為主,外戚為輔,遠方親戚次之的權力聯盟,不久就實現了晉國的三軍整頓。晉國擁有三軍後標誌著成為大國。

  這時候周室天子周襄王向晉國求救,解除被困之勢。晉文公順勢而為率大軍打敗了叛軍凱旋接回了周襄王。周襄王為了感謝晉文公,將領地賜予了他,並且對他非常客氣,這標誌著晉國得到了天子的認可,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晉國在諸侯國之間的形象也得到了改變。

  宋國被楚國圍攻後也向晉文公求救。晉文公剛好借這個機會再一次爭取得到霸主地位。他先是避開楚軍,直接向楚軍聯盟曹衛進攻,順便把曹衛國兩國國君都拿下了,此時楚國急忙從宋國撤軍來對付晉軍。晉文公又用後發制人的測羅打敗了楚國。

  晉國打敗楚軍是一個轉折點,標誌著晉國的霸主地位形成,因此在取得勝利後晉文公到周襄王王都,特意給王室修築了一座建築。而周襄王知道晉國實力已經可以稱霸了,就把象徵春秋霸主的物品都賜予了晉文公。

  晉文公受封后,得到了可以自由征戰的權力,為了進一步確定霸主地位,他通過周襄王把各諸侯首領都齊聚一起,形成了諸侯聯盟。

  晉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

  晉文公重耳還沒當上國君流浪到楚國的時候,楚王親自迎接重耳。楚王賞識重耳的才能,對重耳厚待禮遇有加,常常宴請重耳。有一次楚王在飯局中問重耳,我如此厚待於你,你用什麼報答我呢?重耳回答,如果他日能重返晉國,當時晉國的國君,萬一有一天晉楚兩兵對戰,晉國一定退避三舍,絕不主動進攻。

  重耳流落到楚國的時候,晉國國內動盪,國君病故,秦國得知這個情況後決定扶持重耳當晉國國君。於是重耳離開了楚國來到秦國,在秦國護送下重回晉國,順利復位。由此,重耳果然當上了國君,成為晉文公。那麼他是否會遵守諾言不主動和楚軍對戰呢?

  晉文公是一個非常有才幹的君王,在國內實行整頓改革,使得晉國國力逐漸強盛起來。實力變強大晉國面臨著和楚國爭霸的局面。楚國發動了對宋國的戰爭,宋國急忙向晉文公求救。

  因為宋國曾經也有恩於他,但是幫助宋國就意味著要和楚軍對戰,這不是晉文公願意做的事情,最後晉國的臣子獻出了一個計策,建議晉文公去攻打曹國和衛國,因為曹,衛國剛和楚國聯誼,曹,衛國有難必然求救於楚國,這樣楚國會撤兵了。這個計策妙在既能解救宋國又不至於完全得罪楚國。果然晉文公派兵攻打曹國後,楚王決定撤兵。但是圍攻宋國的楚將領成得臣卻固執不聽從命令。成得臣不甘心退兵,認為這樣半途而廢太可惜。而晉文公此時卻把曹,衛兩國都拿下了,成得臣得知後非常生氣,立刻派兵去和晉軍對戰。宋國圍困之難得到解救。

  晉軍看到楚軍逼迫,晉文公立刻就下令退兵。晉軍總共退了三次,一次三十里。晉軍將領都勸晉文公直接和楚軍對戰,晉文公回答到遇到楚軍,退避三舍,這是他和楚王昔日的承諾,如果楚軍執意相逼晉軍再戰,這樣也沒有破壞這個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