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醫學影像的處理是臨床實用技術,也是計算機在影像學科應用的主要內容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醫學影像本科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醫學影像本科畢業論文篇一:《泌尿系統中醫學影像技術的應用》

  1材料與方法

  1.1理想造影劑材料種類:理想造影劑分兩大類,一類為原子序數高的物質,例如鋇、碘製劑等,稱為陽性造影劑;另一類為原子序數低、密度小的物質,例如氧氣、空氣、二氧化碳等稱為陰性造影劑。其中X線用造影劑:水溶性有機碘類對比劑,按在溶液中是否分解為離子,又分為離子對比劑和非離子對比劑;按滲透壓分高滲透對比劑、低滲透對比劑和等滲透對比劑。MRI用對比劑:靜脈內使用的細胞外釓類對比劑、錳類對比劑等。

  1.2理想造影劑應該具備的條件:

  ***1***原子序數高,與人體組織對比度高,顯影清晰。

  ***2***沒有毒性、刺激性,副作用要小。

  ***3***理化性穩定,能久儲不變質。

  ***4***容易吸收與排洩,不在體內儲存。

  1.3現代醫學成像檢查技術在泌尿系統中有以下幾種基本分類方法:

  ***1***普通X線成像:測量穿過人體組織、器官後和X線強度。

  ***2***磁共振成像:測量人體組織中同類元素原子核的磁共振訊號。

  ***3***超聲波成像:測量人體組織、器官對超聲的反射波或透射波。

  ***4***核素成像:測量放射***物在體內放射出的r射線。

  ***5***光學成像:直接利用光學及電視技術,觀察人體器官的形態。

  ***6***紅外、微波成像:測量體表的紅外訊號的體內的微波輻射訊號。

  1.4醫學影像檢查成像對泌尿系統病變常用檢查方法檢查前的準備在泌尿系統X線檢查前,除急診外,病員都應該作好下列準備工作:***a***禁食和禁水攝片前六小時禁食。如作靜脈造影,術前應該禁止飲水十二小時,夏季等按具體情況而定。***b***清除腸道內糞便和積氣。

  ***1***傳統X線腹部泌尿系平片檢查和造影檢查檢查應該包括腎臟、輸尿管和膀胱及尿道,常規取仰臥前後位投影,側位片不作常規,有時用於結石或其它陰影的鑑別。臨床適應症常用於尿道狹窄、畸形、憩窒、瘻管、腫瘤及前列腺肥大等。臨床禁忌症是尿道急性炎症及外傷出血的病人。尿路造影檢查包括排洩性尿路造影、逆行尿路造影。***A***排洩性尿路造影:也稱靜脈腎盂造影,是當前我們二級甲等醫院最廣泛採用的一種造影檢查方法,造影前需要碘過敏試驗和臨床醫生護士常規操作準備好後,先行腹部平片檢查,下腹部用壓迫帶,通過不同方式在靜脈內注射造影劑後根據患者情況而用不同時間間隔攝取雙腎實質和腎盞、腎盂的顯影影象,得到滿意影像後去除壓迫帶,攝取泌尿系統的腎臟、輸尿管和膀胱及尿道全程影象。***a***臨床適應症腎臟及輸尿管疾患如結石、結核、腫瘤、腎盂積水及先天性畸形等。***b***臨床禁忌症對碘過敏者;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肝功能不佳;甲亢及高熱急性傳染病和泌尿系炎症;腎功能不良等。***B***逆行尿路造影是通過膀胱鏡,將輸尿管導管經膀胱輸尿管口插入腎盂,由輸尿管導管注入造影劑,使腎盂、腎盞充盈,同時一部份造影劑迴流充盈輸尿管和膀胱。臨床適應症主要是檢查腎盂、腎盞和輸尿管的病症。臨床禁忌症尿道狹窄或尿道急性炎症;嚴重膀胱疾患;嚴重血尿和腎臟、輸尿管急性炎症;嚴重心血管疾病及其它全身性疾病等。

  ***2***X線、B超穿刺腎盂造影和膀胱造影檢查包括:***a***X線穿刺腎盂造影檢查又稱順行性腎盂腎盞造影。腎盂積水的患者,經常規的靜脈腎盂造影或逆行尿路造影,不能得出明確診斷時,可考慮採用穿刺腎盂造影來明確診斷。又可以常規B超腹部掃描器檢查定位,採取府臥位穿剌腎盂造影檢查。***b***在常規X線或B超掃描器檢查下腹部盆腔部,取常規仰臥體位,定位穿剌膀胱造影檢查。系將碘化鈉或氣體注入膀胱內,以顯示膀胱的形態、大小與鄰近器官的關係。臨床適應症膀胱腫瘤、憩室、結石、炎症或先天畸形;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腫瘤,輸尿管囊腫等。臨床禁忌症膀胱大出血,尿道嚴重狹窄,尿道和膀胱有急性損傷等。

  ***3***腎血管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包括腹主動脈造影、選擇性腎動脈造影及間接法腎靜脈造影。***a***臨床檢查方法:通常採用經股動脈穿刺插管技術,腹主動脈造影時將導管未端置於腎動脈開口稍上方,快速注入含碘對比劑並連續攝片;選擇性腎動脈造影及間接法腎靜脈造影時將導管選擇性插入腎動脈快速注入含碘對比劑並分別在動脈時相及靜脈時相連續攝片。***b***臨床適應症主要用於檢查腎血管性病變,是診斷怪胎動脈病變的金標準,用於顯示腎靜脈病變以及腎臟惡性腫瘤化療栓塞術前瞭解腫瘤血供情況。

  ***4***多排螺旋CT診斷檢查多排螺旋CT泌尿系成像檢查是泌尿系統影像學檢查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利用增強後定位片採集方式,於延時的定位片上做出相當於常規泌尿系造影的顯示。包括平掃、增強掃描、腎血管CT血管造影、CT尿路造影和CT灌注成像。CT成像與傳統X線攝影相比,具有以下特點:***a***具有較高的X線利用率。***b***能顯示人體某一體層平面上的器官或組織的生理和解剖結構。***c***能分辨人體內器官或組織密度細小的變化。CT掃描適應範圍:***a***顱內疾病如腦外傷、出血、梗塞、腫瘤、感染、變性和先天性畸形等的診斷m時也可診斷某些脊椎、椎間盤和椎管內疾病。***b***對眼耳鼻喉疾病如眼眶、鼻竇、鼻咽、喉部、中內耳疾病等診斷很有幫助。***c***檢查胸部可早期發現肺癌及肺-胸膜和縱隔的原發和轉移瘤,但需在胸部平片和體層攝影基礎上有目的地進行。***d***與B超結合檢查腹部和盆腔疾病。

  ***1***多排螺旋CT掃描技術:根據檢查需要確定掃描範圍,全泌尿系統掃描範圍自腎上極至膀胱及尿道。常用平掃和靜脈團注含碘對比劑的增強掃描。多排螺旋CT平掃是泌尿系統CT檢查最常見使用的技術,可顯示病變的形態、密度、位置、多平面重組和曲面重組影象能清楚顯示病變與鄰近結構的關係。CT平掃對泌尿系統X線陽性結石最敏感。對少數泌尿系統X線陰性結石不能檢出,所以單純的平掃檢查對病變與範圍、數目和性質判斷有一定侷限性,必需要藉助造影劑增強檢查。

  ***2***多排螺旋CT多時相增強掃描技術:在靜脈團注含碘造影劑後30S、2RAIN、和5RAIN分別行雙腎區掃描,可以獲腎皮質期、腎實質期和排洩期增強影象;15至30MIN後行全泌尿系統掃描,能獲得延遲期增強掃描影象。排洩期主要用於觀察雙側腎盂、腎盞和輸尿管及膀胱尿道的形態結構大小收縮排洩功能。能進一步確定多排螺旋CT平掃所顯示的病變數目和範圍,顯示診斷大多數泌尿系統疾病***如先天性發育異常,腫瘤和腫瘤樣病變、炎症、外傷、腎乳頭壞死、腎小管擴張、移植腎臟的評估、尿路梗阻性病變等***,並有助於對病變進行鑑別診斷,尤其是對臨床血尿病因的確定很有幫助意義。但對於腎功能受損者應慎用大劑量碘造影劑進行多排螺旋CT多時相增強掃描,而且多時相增強掃描的掃描範圍更大,覆蓋範圍接近生殖腺器管很近的區域,必須特別注意降低X射線照射的劑量。

  ***3***多排螺旋CT特殊檢查技術1.包括腎血管CTA:靜脈內團注含碘對比劑後分別在腎動脈、腎靜脈期行腎區薄層掃描獲得各向同性的溶積資料,應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積再現、MRICTP顯示腎功能動脈和腎靜脈影像,主要用於無創傷性診斷腎動脈病變***如腎動脈狹窄和腎動脈瘤等***,腎靜脈病變以及腎臟惡性腫瘤經化療栓塞術前瞭解腫瘤血供情況。

  ***4***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其理論基礎為核醫學的放射性示蹤劑稀釋原理和中心容積定律,靜脈內團注含碘對比劑行同層動態掃描,獲得時間一密度曲線,該曲線反映了對比劑在器官中濃度的變化,間接反映器官的灌注量,計算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過時間、對比劑達峰值時間、表面通透性等引數,主要用於腎臟腫瘤的分級、分期和缺血性腎病的腎功能評估。CT腎臟灌注成像能對積水腎腎皮質髓質的各灌注引數值與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測定的腎小球濾過率有良好的相關性。

  ***5***MRI診斷檢查:MRI是泌尿系統CT和超聲檢查的重要補充方法,常有助於病變的進一步定性診斷。包括平掃、增強掃描、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尿路造影和MRI灌注成像。MRI具有以下影像特點:***a***以射頻脈衝作為成像的能量源,而不使用電離輻射,因而對人體安全、無創。***b***影象對腦和軟組織分辨力極佳,能清楚地顯示腦灰質、腦白質、肌肉、肌腱、脂肪等軟組織以及軟骨結構,解剖結構和病變形態顯示清楚、逼真。***c***多方位成像,能對被檢查部位進行軸、冠、矢狀位以及任何傾斜方位的層面成像且不必變動病人體位,便於再現體內解剖結構和病變的空間位置和相互關係。***d***多引數成像,通過分別獲取T1加權像、T2加權像、質子密度加權像以及T2*W1、重T1WI、重T2WI,在影像上取得組織之間、組織與病變之間在T1、T2、T2*和PD上的訊號對比,對顯示解剖結構和病變敏感;5.除了能進行形態學研究外,還能進行功能、組織化學和生物化學方面的研究。MRI臨床應用:MRI是利用生物磁自旋原理,收集磁共振訊號重建影象的新一代成像技術,可使某些CT掃描不能顯示的病變成像顯影,顱內疾病特別是鞍區、後顱窩和脊髓病變的顯像優於CT,所以MRI臨床應用:***a***直接於顯示心臟大血管內腔,觀察其形態和血流動力學變化,可在無創傷條件下進行。***b***骨關節和肌肉系統疾病和顯像比CT清楚。***c***對縱隔、腹部和盆腔疾病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對肺臟和胃腸道疾病的診斷作用有限。***C***MRI優點:MRI和CT相比較,有以下優點:***a***除顯示解剖形態變化外,尚可提供物理和生化方面的資訊,其應用前景更加廣泛。***b***軟組織的解析度比CT高,影象層次豐富。***c***可取得任意方點陣圖像,多引數成像,定位和定性診斷比CT更準確。***d***無骨骼偽影干擾,並可直接顯示心腔和大血管影像。***e***消除了X線幅射對人體的危害,且無碘劑過敏之虞。***D***MRI缺點是:***a***成像速度比CT慢、費用高。***b***骨骼和鈣化病變的顯像不如CT有效。***c***安裝假肢、金屬牙託和心臟起搏器等病人不宜行此項檢查。***d***可出現幽閉恐怖徵。

  2結果

  由上述可知醫學影像學檢查成像對泌尿系統常用檢查手段診斷與鑑別診斷要點如下:

  2.1影像學診斷中存在“同徵異病和異片同病”的現象。

  2.2在診斷和鑑別診斷中要注意各種影像診斷技術的優勢和互補作用,密切結合患者相關的臨床資料。

  2.3醫學影像學結果有三種情況:肯定性診斷、否定性診斷和可能性診斷。隨著先進的對比劑及成像技術的不斷研究和運用,合理選擇上述各項影像檢查技術,嚴格遵循正常腎功能患者和腎功能不全患者碘對比劑、釓對比劑的安全使用原則,高度關注對比劑腎病的預防和治療,放射影像學各種檢查手段將在針對泌尿系統疾病的臨床診斷和實踐應用中將會發揮更大的協肋作用。同時機器的維護與保養是病人安全檢查的基礎,合理用藥是病人安全檢查的先決條件,輻射防護是病人安全檢查的根本,規範作業是病人安全檢查的核心,只有靈活運用上述放射影像學各種檢查手段才能做出正確的檢查報告供臨床醫務工作者需要。

  3討論

  總之,隨著醫學影像檢查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已形成了包括X線、CT、MRI、超聲、核素顯像等多種成像技術的檢查體系,隨著醫學影像檢查成像技術裝置的日益完善和發展,影象解析度的顯著提高,影象質量明顯提高,根據腹部泌尿系統解剖部位和體位的不同,疾病的病變、病理性質時間和發展過程不同,要求我們需要運用不同影像成像技術和檢查方法的各自優勢和限度,明確它們的適應範圍、診斷能力和價值,進行比較及綜合考察應用研究,只有這樣,才能針對腹部泌尿系統病變不同疾病,合理、有序、有效地選用一種或綜合應用幾種成像技術和檢查方法。其次由於人體有些組織***如泌尿系統病變***吸收的X線能力近似乎沒有太大區別,缺乏天然對比,透視或平片檢查不易辨認,必須利用人工的方法將造影劑人為引入人體內,形成內臟及組織與周圍組織的密度不同,從而在醫學影像檢查技術顯示泌尿系統病變在其形態結構大小及排洩收縮功能上表現不一樣,因此造影對比劑在泌尿系統疾病的放射影像檢查中得到廣泛運用,使得泌尿系統病變的臨床影像診斷從解剖形態學深入到器官生理功能分子學的影像水平,給患者和臨床醫生在最低花費、最小耗時的情況下,獲得準確的影像學診斷報告資料,達到臨床醫生診斷和治療目的要求。

  醫學影像本科畢業論文篇二:《談醫學影像的融合》

  科技 的進步帶動了 現代 醫學的 發展 , 計算 機技術的廣泛 應用 ,又進一步推動了影像醫學向前邁進。各類檢查儀器的效能不斷地提高,功能不斷地完善,並且隨著影象存檔和傳輸系統***PACS***的應用,更建立了影象資訊儲存及傳輸的新的模式。而醫學影像的融合,作為影象後處理技術的完善和更新,將會成為影像學領域新的 研究 熱點,同時也將是醫學影像學新的發展方向。所謂醫學影像的融合,就是影像資訊的融合,是資訊融合技術在醫學影像學領域的應用;即利用 計算機技術,將各種影像學檢查所得到的影象資訊進行數字化綜合處理,將多源資料協同應用,進行空間配準後,產生一種全新的資訊影像,以獲得研究物件的一致性描述,同時融合了各種檢查的優勢,從而達到計算機輔助診斷的目的[1,2]。本文將從醫學影像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關鍵技術、 臨床價值及應用前景5個方面進行探討。

  1 醫學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1 影像的融合是技術更新的需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醫學影像學中的廣泛應用,新技術逐漸替代了傳統技術,影象存檔和PACS的應用及遠端醫療的實施,標誌著在影象資訊的儲存及傳輸等技術上已經建立了新的模式。而影象後處理技術也必須同步發展,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和創新,才能更好更全面地發揮影像學的優勢。影像的融合將會是後處理技術的全面更新。

  1.2 影像的融合彌補了單項檢查成像的不足 目前 ,影像學檢查手段從B超、傳統X線到DSA、CR、CT、MRI、PET、SPECT等,可謂豐富多彩,各項檢查都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但在成像中又都存在著缺陷,有一定的侷限性。例如:CT檢查的解析度很高,但對於密度非常接近的 組織的分辨有困難,同時容易產生骨性偽影,特別是顱後窩的檢查, 影響 診斷的準確性;MRI檢查雖然對軟組織有超強的顯示能力,但卻對骨質病變及鈣化病灶顯示差;如果能將同一部位的兩種成像融合在一起,將會全面地反映正常的組織結構和異常改變,從而彌補了其中任何一種單項檢查成像的不足。

  1.3 影像的融合是臨床的需要 影像診斷最終服務於臨床 治療 ;先進的檢查手段,清晰的影象,有助於提高診斷的準確性,而融合了各種檢查優勢的全新的影像將會使診斷更加明確,能夠更好地輔助臨床診治疾病。

  2 醫學影像融合的可行性

  2.1 影像學各項檢查存在著共性和互補性為影像的融合奠定了基礎 儘管每項檢查都有不同的檢查方式、成像原理及成像特徵,但它們具有共同的形態學基礎,都是通過影像來反映正常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及病變的解剖、病理和代謝的改變。而且,各項檢查自身的缺陷和成像中的不足,都能夠在其他檢查中得到彌補和完善。例如:傳統X線、CT檢查可以彌補對骨質成像的不足;MRI檢查可以彌補對軟組織和脊髓成像的不足;PET、SPECT檢查則可以彌補功能測定的不足。

  2.2 醫學影像的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影像的融合提供了 方法 和手段 現在,數字化技術已充分應用於影像的採集、儲存、後處理、傳輸、再現等重要的技術環節。在首要環節即影像的採集中,應用了多種技術手段,包括:***1***同步採集數字資訊,實時處理;***2***同步採集模擬訊號,經模數轉換裝置轉換成數字訊號;***3***通過影像掃描器和數碼相機等手段,對某些傳統檢查如普通X線的膠片進行數字轉換等;將所採集的普通影像轉換成數字影像,並以資料檔案的形式進行儲存、傳輸,為進一步實施影像融合提供了先決條件。

  3 醫學影像融合的關鍵技術

  資訊融合在醫學影象研究上的作用一般是通過協同效應來描述的,影像融合的實施就是實現醫學影象的協同;影象資料轉換、影象資料相關、影象資料庫和影象資料理解是融合的關鍵技術。***1***影象資料轉換是對來自不同採集裝置的影象資訊的格式轉換、三維方位調整、尺度變換等,以確保多源影象的像/體素表達同樣大小的實際空間區域,確保多源影象對組織臟器在空間描述上的一致性。它是影像融合的基本。***2***影像融合首先要實現相關影象的對位,也就是點到點的一一對應。而影象解析度越高,影象細節越多,實現對位就越困難。因而,在進行高解析度影象***如CT影象和MRI影象***的對位時,目前藉助於外標記。***3***建立影象資料庫用以完成典型病例、典型影象資料的存檔和 管理以及資訊的提取。它是融合的資料支援。***4***資料理解在於綜合處理和應用各種成像裝置所得資訊,以獲得新的有助於臨床診斷的資訊[1]。

  影象融合的方法主要有4種:***1***界標配對:界標作為兩種影象相對應的融合點且決定融合的一些引數,它被廣泛應用於放射治療和立體外 科學 [3];***2***表面相合***SFIT***法:SFIT法又稱頭和帽法。其原理:所有融合影像上可識別的同一解剖結構表面之間的均數平方根***RMS***距離最小,其中,可用手工或半自動的邊緣探測規則從每種影像的一系列圖片得到的器官外部輪廓就是表面;頭代表從較高解析度影像中獲得的表面模型;帽子代表從較低解析度影像中獲得表面的一系列獨立的點[4];***3***空間力矩配對:協調中心點和主軸***PAX***,使PAX慣性力距最小,融合時包括計算偏心和旋轉以協調PAX和比例[5];***4***交叉相關法:此法基點是兩種影像的相關係數值最大***接近***。主要用於同一種顯像方式影像的融合[6]。以上4種融合方法可分為兩大類:***1***前瞻性融合法:在顯像採集時使用特別措施***如協調器具,外部標誌等***;***2***回溯性融合法:在顯像採集時不採取特別措施。

  近年來,有學者從另外的角度將融合技術歸納為單模融合、多模融合和模板融合[2]。***1***單模融合:是指將同一種影像學的影象融合,多用於治療前後的對比、疾病的隨訪觀察、疾病不同狀態的對比、運動偽影和裝置固有偽影的校準等方面;***2***多模融合:是指將不同影像技術的影象進行融合,包括形態和功能成像兩大類,多模影象融合主要是將這兩類成像方法獲得的影象進行融合,其意義在於克服功能成像空間解析度和組織對比解析度低的缺點,發揚形態學成像方法各種解析度高、定位準確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挖掘影像學資訊,直接進行不同成像方法之間的比較,多用於神經外科定位手術、制定治療 計劃等方面;***3***模板融合:是指將患者的影象與模板***解剖或生理圖譜等***影象融合,這種方式也適用於不同患者的影象融合,主要用於正常結構的 統計測量、不同患者同一類病變的比較、監測生長髮育和衰老程序等方面。

  4 醫學影像融合的 臨床價值

  利用 計算 機技術對獲取的影像資訊進行處理,並將其成果 應用 於臨床已成為 現代 醫學影像學 發展 的主要方向。通過影像的融合,將多項檢查成像進行綜合 分析 、處理,再現出全新的、高質量的影像,對於臨床的價值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1*** 對影像診斷的幫助:融合後的影像能夠清晰地顯示檢查部位的解剖結構及毗鄰關係,有助於影像診斷醫生全面瞭解和熟悉正常 組織、器官的形態學特徵;通過採用區域放大、勾畫病變輪廓、增添病變區偽彩色等手段,能夠增加病變與正常組織的差異,突出顯示病灶,有助於診斷醫生及時發現病變,尤其是早期不明顯的病變和微小病變,避免漏診;在影像中集中體現出病灶在各項檢查中的典型特徵,有助於診斷醫生做出更加明確的定性診斷,特別在疑難疾病的鑑別診斷中,作用更為顯著[7]。***2*** 對手術 治療 的幫助:在影像的融合中,採用了影象重建和三維立體定向技術,充分顯示出複雜結構的完整形態和病灶的空間位置,同時清楚地顯示出病變與周圍正常組織的關係;對於臨床制定手術方案、實施手術以及術後觀察起了重要作用[8]。***3*** 對科研的幫助:影像的融合集中了多項檢查的特徵,同時體現瞭解剖結構,病理特徵,以及形態和功能的改變,並對影像資訊做出定性、定量分析,為臨床進一步 研究 疾病提供了較為完整的影像學資料。

  5 醫學影像融合的應用前景

  目前 ,影象融合主要應用於體層成像。隨融合技術的不斷髮展,其在非體層成像 方法 中的應用逐漸增多。已有研究將血管內超聲與二維X線血管造影影象進行融合,認為融合影象能克服超聲顯示冠狀動脈形態的侷限性、準確重建出血管的解剖結構、反映血管的真實彎曲[9]。

  以醫學成像技術為基礎,結合影像診斷、影像導航、介入治療和外科等學科所形成的 計算機輔助 科學 是計算機在醫學應用新的發展方向。影象融合技術有助於計算機輔助科學的成熟,特別是三維影象融合的研究與開發。

  隨著PACS在 醫院 逐漸推廣應用,為多種影像學技術的綜合應用提供了廣闊空間,加速了影象融合的發展。有人利用影象融合建立自動識別警告系統,校正PACS進行影象儲存及歸檔的錯誤[10]。

  遠端醫學是 網路 時代 產物,是實現醫學資源全球共享的方式。影象融合在遠端醫學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如進行遠端手術,將多模影象融合成多引數、模擬人體模型,配準到術中真實器官上,可有效指導制定遠端手術 計劃,有助於順利實施手術[11]。

  綜上所述,醫學影像的融合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將多項檢查成像的特徵融合在一起,重新成像;影像融合既保留了原有的後處理技術,又增添了新的 內容 ;它是資訊融合技術、數字化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多項技術的綜合和在醫學影像學應用的深入和擴充套件。醫學影像的融合將會帶動醫學影像技術的又一次更新,並將是影像醫學新的發展方向。

  【 參考 文獻 】

  1 康曉東.計算機在醫療方面的最新應用.北京: 電子 工業 出版社,1999,46-70.

  2 Hill DL.Medical image registration.Phys Med Biol,2001,46:R1-R45.

  3 Liehn JC,Loboguerrero A,Perault C,et al.Superimposi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single 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 immunoscintigraphic images in the pelvis:valid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or ovarian carcinoma recurrence.Eur J Nucl Med,1992,19:186-194.

  4 Turkington TG,Jaszczak RJ,Pelizzari CA,et al.Accuracy of registration of PET,SPECT,and MR images of a brain phantom.J Nucl Med,1993,34:1587-1594.

  5 Alpert NM,Bradshaw JF,Kennedy D,et al. The principal axis transformation:a method for image registration.J Nucl Med,1990,31:1717-1722.

  6 Bacharach SL,Douglas MA,Carson RE,et al.Three-dimensional registration of cardiac positrom emission tomography attenuation scans.J Nucl Med,1993,34:311-321.

  7 丁裡,朱之莊,武紹遠,等.標準化神經影像融合技術及臨床應用研究. 中國 醫學影像技術,2000,16***2***:88.

  8 汪家旺,羅立民,舒華忠,等.CT、MRI影象融合技術臨床應用研究.中華放射學雜誌,2001,35:604.

  9 Cothren RM,Shekhar R,Tuzcu EM,et al.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y wall by image fusi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bi-plane angiography.Int J Card Imaging,2000,16:69.

  10 Morishita J,Katsuragawa S,Kondo K,et al.An automated patient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an image-matching technique using previous chest radiographs in the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environment.Med Phys,2001,28:1093.

  11 Schlag PM,Moesta KT,Rakovsky S,et al.Telemedicine:the new must for surgery.Arch Surg,1999,134:1216.

  醫學影像本科畢業論文篇三:《試論高職影像專業醫學影像物理學的教學》

  摘 要: 根據課程特點、學生現狀,我們重視教師素質培養,理清教材層次與學生的關係,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法,變抽象的論述為理論聯絡實際的形象化教學,提高了醫學影像物理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 高職 醫學 影像物理學 教學探討

  近十幾年來,大型醫學影像裝置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診斷治療水平。隨著社會對醫學影像專業人才的需要愈加迫切,國內眾多本科醫學院校都設定了醫學影像專業。而隨著我國社群醫療的發展,填報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以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影像專業學生錄取人數由每年一個班提高到兩至三個班。不論各院校側重培養高學歷醫學影像臨床診斷專業人才,還是側重培養高學歷醫學影像工程技術人才,在專業課程設定過程中,都強調了開設醫學影像物理學基礎***以下簡稱影像物理學***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本科院校還在臨床醫學專業開始開設影像物理學為選修課程,目的就是讓臨床醫師具備醫學影像的基礎理論知識,為將來後續專業課程――醫學影像診斷學或醫學影像學的開設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

  1.高職醫學院校影像專業課程設定現狀

  以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高職醫學院校影像專業現在招收高中文科和理科學生及中職生。在課程開設上,只在大學一年級開設醫學電子學基礎這一門理工科課程,相關高等數學知識缺乏,學生的數理基礎比較薄弱。醫學影像物理學基礎是一門交叉學科,又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醫學成像理論的物理學基本原理、規律;瞭解醫學成像的物理理論知識;為深刻理解成像過程,評價影象,以及讀識影象、挖掘影象蘊藏的生物資訊奠定基礎。這就需要一定的高等數學、核物理學、量子物理、超聲波物理等許多知識來做鋪墊。當然更多需要成像技術的相關基礎知識。面對這些必要的知識,影像專業高職生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學時裡是完成不了的,這是事實。其實,影像物理學是伴隨影像專業的建立而誕生的一門新課程,在國記憶體在尚不足十年。因此,從教材到教學,各校都處於摸索前進的階段。如何讓高職生在無基礎的前提下有效學習該門課程,我將自己在幾年教學過程中的教學體會寫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2.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必須樹立專業思想

  由於缺乏相關師資力量,目前各院校影像物理學的教學任務大都由物理學教研室的教師承擔。但是,物理學和影像物理學兩門課程的專業性質差別很大,前者為理科基礎課,後者為專業基礎課。從事影像物理學教學的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醫學專業知識,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教學必須樹立專業思想,才能將物理學知識和影像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因此,授課教師應加強自身專業素質,利用臨床進修的機會學習影像知識和實際技術,盡力做好教學工作。

  3.教學過程中必須恰當把握知識的深度

  影像物理學是先期開設影像專業院校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完善而建立的。它是將高等數學知識、物理學知識、成像理論,計算機技術等知識應用於超聲成像技術、X-CT成像技術、同位素成像技術、磁共振成像技術中的一門交叉學科。知識的起點很高,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應恰當把握教材知識的深度,講解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比如超聲場的描述部分,涉及較多的高等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注重理解場的分佈性質、描述場的量的物理意義,等等,儘量避免學生由於數學知識少而降低對該課程的理解和學習興趣。磁共振部分,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學知識才能準確理解核自旋的能級、躍遷等概念和現象。在教學中應注意蒐集一些資料,儘量用較通俗的、經典的、巨集觀假說進行解釋,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感性認識。

  4.注意把握影像物理學原理與成像技術、影像裝置學有關知識的權重關係

  X-CT成像、超聲成像、同位素成像、磁共振成像每一部分都有兩項主要內容:物理基本原理和成像基本原理。在教學過程中應把主要精力放在講解物理學基本原理上,這是毫無疑問的,這也是物理專業畢業的教師最容易做到的,但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集中在成像原理上,對涉及的成像技術、成像裝置等知識更表現出濃厚興趣。雖然成像技術和成像裝置在後期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中會詳細講解,在這裡我們對這部分做簡要的介紹,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些年來,我校歷屆學生都表現出對影像物理的極大學習興趣。這與我們的教學方法有一定的關係。

  5.注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

  影像物理學各部分知識都是比較抽象的,學生普遍覺得難懂難學。因此,通過各種手段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幫助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將陀螺進動實驗給學生做演示,講解原子核中核子的自旋與自旋磁矩的相關知識;藉助於聲波的傳播與反射知識對超聲測量實驗進行詳細講解;分配一定的學時帶領學生到附屬醫院相關科室參觀學習。邀請超聲,CT臨床診斷教師和技術教師給學生當場講解儀器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診斷等,使學生對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有一個感性認識,加深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實現教材的多層次、立體化

  由於該課程屬於應用型的知識,學起來難度更大,我們進行了教材的多層次、立體化嘗試。課程是教材的基礎,教材是課程的載體,教材中要融入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實現多樣化、配套和協調化。我們的做法是:文字教材與現代多媒體手段緊密結合。

  教材體系包括:***1***傳統的紙質教材《醫學影像物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教師授課用的獨創的電子教案,其中配以大量的自制和臨床實拍圖片和自己研發的動畫,並提出學生思考的問題;***3***輔助學生自學和研究的學習軟體,如《CT與磁共振成像原理》CAI課件***人民衛生電子音像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被列入“十一五”國家重點電子出版物***;***4***網頁形式課件2部。初步形成了多形態、多用途、多層次的教學資源和多種以教學服務為目的的結構性配套教學出版物的集合。

  總之,影像物理學是一門新課,只有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經驗,逐步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增強教學效果。通過幾年來的努力,一方面學生看到了現在所學的就是將來所用的,提高了學習基礎課的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培養了學習能力,同時對後續課程“醫學影像診斷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侯淑蓮,李石玉,馬新超等.關於醫藥學院校物理課程的思考[J].大學物理,2005,24,***5***:53-56.

  [2]包尚聯,唐孝威.醫學物理研究進展[J].自然科學進展,2006,16,***1***:7-13.

  [3]童家明,劉成玉,周曉彬等.普通高等學校醫藥類專業物理理論課教學現狀調查[J].大學物理,2005,24,***7***:55-59.

  [4]侯淑蓮.CT與磁共振成像原理[M/CD].北京:人民衛生電子音像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