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飲片易混品種鑑別
【摘要】中藥材加工成飲片後,一些品種易混,抓住鑑別要點,將它們區別開。
【關鍵詞】中藥飲片 易混品種 鑑別
藥房中飲片的性狀鑑別,大多是採用傳統的經驗鑑別,即通過看、摸、聞、嘗等方法鑑別飲片,對,運用植物分類學的理論知識,抓住飲片的某些特徵,更容易鑑別區分。下面是幾組易混品種的鑑別要點:
(1)佩蘭與澤蘭
佩蘭:菊科植物佩蘭Eur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乾燥全草切節。莖圓柱狀,葉背面有疏毛,揉之有香氣。菊科植物主要特徵為頭狀花序。
澤蘭:脣形科植物地筍Lycopus lucidus Turcz.乾燥全草切節。莖方形有四稜中空,葉邊緣有粗鋸齒,下面密生腺點。脣形科植物主要特徵是莖方、四稜,花脣形。
(2)鬆貝與小平貝母
鬆貝:為百合科植物卷葉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e Hsiao et K. C. Hsia和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的乾燥鱗莖。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大瓣與小瓣高度相等,大瓣、小瓣形態分明。頂端鈍圓或稍尖。
小平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平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的幼小鱗莖。大瓣緊抱小瓣,小瓣高不及大瓣,大瓣、小瓣形態界限不分明,大瓣頂端有一棕褐色小點。頂端較平。
(3)山藥、天花粉與葛根
山藥: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e Thunb根莖的切片。切面白色、粉性,有光滑細膩感、質脆、易斷,味淡、微酸、嚼之發黏。山藥為單子葉植物,切面維管束雜湊,顯細小散在的筋脈點。
天花粉:為葫蘆科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雙邊栝樓 Trichosanthes uniflora Hao根的切片,切面類白色,可見淡黃色筋脈紋或筋脈小點。質堅,細膩、味微苦。天花粉為雙子葉植物,切面具放射狀排列的導管,天花粉筋脈紋(導管、纖維)淡黃色。
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的根切片。切片灰白色至黃白色,可見淡褐色環紋及眾多褐色小點與微細小孔。質堅韌、纖維性強或顯粉性,味微甜。葛根為雙子葉植物,切面具放射狀排列的導管,葛根纖維性強,順折易斷,橫折不易斷。
(4)秦皮與合歡皮
秦皮:木犀科苦櫪白蠟樹Fraxinus rhynchophlla Hance、白蠟樹
Fraxinus chinensis Roxb.、尖葉白蠟樹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或宿柱白蠟樹Fraxinus styllosa Lingelsh.的乾燥枝皮或幹皮切絲。秦皮枝皮外表面具灰白色點狀皮孔,幹皮常龜裂形成縱向溝紋。秦皮含香豆精成分,水浸液在自然光下顯碧藍色熒光。合歡皮:為豆科植物合歡皮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 的樹皮切絲或塊。合歡皮外表裂紋少,皮孔紅棕色。水浸液在自然光下不顯熒光。
(5)地骨皮與香加皮
地骨皮: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寧夏枸杞Lyciumbarbarum L.的乾燥根切片。斷面外層黃棕色,內層灰白色,氣微。
香加皮:蘿摩科植物槓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乾燥根皮切片。斷面黃白色,有特異香氣。
(6)桔梗與南沙蔘
桔梗:桔梗科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 A. DC.根的切片。切面皮部類白色,木部黃白色,習稱“金井玉蘭”,可見淡棕色的環紋及裂隙。
南沙蔘: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蔘Adenophora Teraphylla ***Thunb.*** Fish.或杏葉沙蔘Adenophora stricta miq.根的切片,切面黃白色,多裂隙,體輕質鬆。
(7)白附子(禹白附)與關白附
白附子(禹白附):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塊莖的切片。切面黃色,略呈角質樣。質硬。氣微,微有麻舌感。白附子為單子葉植物,表面較光華,環節處常有鬚根痕。
關白附: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Aconitum coreanum ***Levl.*** Raipaics塊根的切片。切面淡黃色至黑褐色,略呈角質狀,常具放射狀裂隙,外圍有6~10個麻點。質硬。氣微,微有麻舌感。關白附為雙子葉植物,表面有皺紋,切面具放射狀裂隙,麻點由數個小維管束環列形成。
(8)龍眼肉與荔枝肉
龍眼肉: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Euphoria ongan ***Lour.***的假種皮。
棕褐色,半透明,外面皺縮不平,內面較光亮有細密縱皺紋。質柔軟。氣微香,具特殊的甜味。
荔枝肉: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假種皮。
黑褐色,不透明,外面皺縮不平,內面較光亮且有較寬細密縱皺紋。
柔軟感差。氣微香,味較甜而微酸。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 一部
[2]中藥混偽品經驗鑑別 羅緒和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994年
[3]中藥鑑定學 李家實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年
【關鍵詞】中藥飲片 易混品種 鑑別
藥房中飲片的性狀鑑別,大多是採用傳統的經驗鑑別,即通過看、摸、聞、嘗等方法鑑別飲片,對,運用植物分類學的理論知識,抓住飲片的某些特徵,更容易鑑別區分。下面是幾組易混品種的鑑別要點:
(1)佩蘭與澤蘭
佩蘭:菊科植物佩蘭Eur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乾燥全草切節。莖圓柱狀,葉背面有疏毛,揉之有香氣。菊科植物主要特徵為頭狀花序。
(2)鬆貝與小平貝母
鬆貝:為百合科植物卷葉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e Hsiao et K. C. Hsia和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的乾燥鱗莖。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大瓣與小瓣高度相等,大瓣、小瓣形態分明。頂端鈍圓或稍尖。
(3)山藥、天花粉與葛根
山藥: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e Thunb根莖的切片。切面白色、粉性,有光滑細膩感、質脆、易斷,味淡、微酸、嚼之發黏。山藥為單子葉植物,切面維管束雜湊,顯細小散在的筋脈點。
天花粉:為葫蘆科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雙邊栝樓 Trichosanthes uniflora Hao根的切片,切面類白色,可見淡黃色筋脈紋或筋脈小點。質堅,細膩、味微苦。天花粉為雙子葉植物,切面具放射狀排列的導管,天花粉筋脈紋(導管、纖維)淡黃色。
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的根切片。切片灰白色至黃白色,可見淡褐色環紋及眾多褐色小點與微細小孔。質堅韌、纖維性強或顯粉性,味微甜。葛根為雙子葉植物,切面具放射狀排列的導管,葛根纖維性強,順折易斷,橫折不易斷。
(4)秦皮與合歡皮
秦皮:木犀科苦櫪白蠟樹Fraxinus rhynchophlla Hance、白蠟樹
Fraxinus chinensis Roxb.、尖葉白蠟樹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或宿柱白蠟樹Fraxinus styllosa Lingelsh.的乾燥枝皮或幹皮切絲。秦皮枝皮外表面具灰白色點狀皮孔,幹皮常龜裂形成縱向溝紋。秦皮含香豆精成分,水浸液在自然光下顯碧藍色熒光。合歡皮:為豆科植物合歡皮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 的樹皮切絲或塊。合歡皮外表裂紋少,皮孔紅棕色。水浸液在自然光下不顯熒光。
(5)地骨皮與香加皮
地骨皮: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寧夏枸杞Lyciumbarbarum L.的乾燥根切片。斷面外層黃棕色,內層灰白色,氣微。
香加皮:蘿摩科植物槓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乾燥根皮切片。斷面黃白色,有特異香氣。
(6)桔梗與南沙蔘
桔梗:桔梗科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 A. DC.根的切片。切面皮部類白色,木部黃白色,習稱“金井玉蘭”,可見淡棕色的環紋及裂隙。
南沙蔘: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蔘Adenophora Teraphylla ***Thunb.*** Fish.或杏葉沙蔘Adenophora stricta miq.根的切片,切面黃白色,多裂隙,體輕質鬆。
(7)白附子(禹白附)與關白附
白附子(禹白附):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塊莖的切片。切面黃色,略呈角質樣。質硬。氣微,微有麻舌感。白附子為單子葉植物,表面較光華,環節處常有鬚根痕。
關白附: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Aconitum coreanum ***Levl.*** Raipaics塊根的切片。切面淡黃色至黑褐色,略呈角質狀,常具放射狀裂隙,外圍有6~10個麻點。質硬。氣微,微有麻舌感。關白附為雙子葉植物,表面有皺紋,切面具放射狀裂隙,麻點由數個小維管束環列形成。
(8)龍眼肉與荔枝肉
龍眼肉: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Euphoria ongan ***Lour.***的假種皮。
棕褐色,半透明,外面皺縮不平,內面較光亮有細密縱皺紋。質柔軟。氣微香,具特殊的甜味。
荔枝肉: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假種皮。
黑褐色,不透明,外面皺縮不平,內面較光亮且有較寬細密縱皺紋。
柔軟感差。氣微香,味較甜而微酸。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 一部
[2]中藥混偽品經驗鑑別 羅緒和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994年
[3]中藥鑑定學 李家實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