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支教老師心得

  學習了支教老師的教學之後,注重教學和實際相結合,聯絡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的情景,以學生所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學習和生活為載體,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在此分享心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非常感謝XX舉辦了這次支教老師的培訓,這我得到了一個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同時也感謝全體老師及工作人員,在我參加培訓的這周,你們的熱情、真誠及愛心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影響,是我學習的榜樣。

  下面我將這段時間培訓所得到的收穫和心得總結如下。

  第一點,我非常贊同xx的教學理念:一切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參與的課程都是十分活潑並且貼近生活的,這裡不僅有常規的文化課程,還有一些能夠學習到西方文化的課程。最可貴的是,即使文化課這裡的老師也可以將它上得生動有趣。作為英語成長中心,主要是教給孩子英語,而光學習一種語言是單調乏味的,能夠結合西方文化,創造文化氛圍,讓孩子身臨其境,這樣的教學理念不僅能夠讓孩子學習到本該學的知識,而且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

  第二點,我非常喜歡xx為孩子創造的輕鬆氛圍。當我剛走進xx時,樓上樓下的小孩子正在追逐打鬧,這樣的情境只有在孩子十分放得開時才會出現的。室內佈置和早教中心相差無幾,都是顏色鮮豔協調,分為幾個功能區,總體還是溫馨、童真的格調。區別在於xx的老師在課堂上對孩子的寬容。我曾在一堂課上看見幾個孩子輪番在桌子上蹦,我作為主教的話一定會衝他們吼,至少也要嚴厲談話,但是我們的老師只是叫他們下來。我當時很不解,紀律與約束不也是孩子要學會的?主教後來告訴我,一次大吼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再也不會活躍。我們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孩子身心全面健康成長,而不是臣服於老師的權威。這件事,值得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老師反思。

  xx的教學理念我贊同並接受,但落實到具體方法上我們難以實施,這也是我建議再去培訓的時候,要選擇合適的培訓機構和環境,或者改變培訓的內容和方式。

  首先,xx是全英語教學,其目的也是教會孩子說英語,所以一切課程都是圍繞這個目的來設計的。而我目前所在教學點並不打算開英語課,並且我們拓寬課程的前提是完成教學目標,而我們迫切需要學習的是怎樣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寓教於樂。

  其次,是具體到我們的教學條件。我們教學條件不可能和城市裡的學校一樣,更不可能和早教中心比。簡單來說,我們的教具只能是就是取材,最簡單的,動點心思的可以自己手工做一點,遠不及早教中心豐富多樣有趣的教具。同樣的手工課,我們可能因為原材料的限制,課程本身的趣味性和實際意義大大降低***當然,如何用最簡單的材料達到最好的效果,是我需要學習的***。

  最後,我想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山區孩子和城市孩子在認知上的差距。我舉個例子,我的一個學生,今年4歲多,你問她長大後的夢想是什麼,她對你笑笑跑掉了;而同樣的問題去問早教中心的孩子,他們會給你五花八門的答案。再來說說這個孩子為什麼笑笑跑掉,因為她根本不懂你在說什麼:什麼是長大?什麼是以後?什麼是夢想?在這一方面山區孩子似乎比城市孩子更懵懂一點,但我再舉一個例子,結論剛好相反。我班裡幾個大一點的學生,每次同學之間有矛盾,他們都會在我出面之前把事情平息掉,午飯時總會對其他學生說留一點飯給老師。他們今年七歲、八歲,我相信城市裡的同齡孩子在這一點上沒有山區孩子更懂事。所以說,他們在認知上和城市孩子的差異,導致我們不能完全用教育城市孩子和方式來教育他們。但我想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作為一個支教老師,我想我最重要的任務是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這是他們成長的動力。

  篇2

  轉眼間我們的支教生活已經將近2個月了,在這期間我們三人體會到了支教生活中的快樂和感動。

  xxxx年9月6日,帶著學校領導的諄諄囑託,滿懷著一腔熱血和一顆惴惴不安的心,作為支教教師踏上了奔赴朱良小學支教的路途。做為支教老師,讓我們深深懂得,不但要搞好自己的教學,還要當好使者,加強城鄉教育文化的交流與溝通,為高柳鎮教育事業的發展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在支教的這段日子裡,我們始終牢記這一使命,努力創造條件,架設教育交流之橋而積極努力。在相互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不僅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更做到了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把自己的教育經驗帶到朱良小學,促進教育友好交流。

  一、領導關注,勇挑重擔

  剛來報到的第一天,我們就受到教管辦領導的關注,他們親自到學校噓寒問暖,並且與我們三人親切交談,讓我們很受鼓舞,也讓我們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同時我們也暗下決心:要當一名好教師,就必須愛崗敬業,關愛每一位學生。到朱良小學以後,心想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一定要堅持下來,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工作。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服從學校領導的各項工作安排,嚴格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支教老師,踏踏實實做人,兢兢業業工作,身先士卒,率先垂範。我們充分利用課餘時間,跟學生個別談心、交流,教孩子們善於用心靈去發現世界的美麗和精彩,使孩子們深刻體驗到知識與學習的重要性,進而樹立起遠大的人生目標。在日常教學中,努力營造民主、快樂、寬容、和諧的課堂氛圍,張揚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敢想、敢問、敢說,盡情釋放自我。讓他們在學習中思考,在體驗中感悟,在活動中昇華。

  二、鑽研業務共同提高

  在抓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我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鑽研業務。與朱良學校的教師共同探討新課程理念、“345”優質高效課堂、教育教學對策、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及對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體會,做到集思廣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通過與老師們的真心接觸,我們三人收穫了真摯的友誼,收穫了寶貴的教育教學經驗和人生的道理,更為朱良小學教師身上那種吃苦耐勞、踏實肯幹的實幹精神而深深感動。

  加強理論學習是開拓視野、啟迪智慧、增長才幹、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根據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經常只能利用中午的時間批改作業,以便能及時對學生進行輔導。此外,我還充分利用各種機會虛心向學校各位老師學習管理學生的實踐經驗、學無止境,只有真正靜下心來學習才深深體悟到,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不能心浮氣躁,要擺正心態,踏踏實實,從實際出發;於大處著眼,從小事做起,做事不貪大,做人不計小,才能精益求精地做好各項工作。經常深入課堂去聽課,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一方面向執教者提出合理化建議,從而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三、不負眾望全心投入

  面對學生們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睛,我們真的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所以我們一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這一切,並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努力紮實工作,一定不會辜負大家對我們的期望,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為教育事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在自己的身後傳播下一路希望的火種。

  篇3

  美術教育,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新課程改革,不是照樣選科,更應該主動學習,並在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實踐。而農村教師更加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教材“特殊”處理,挖掘學生的潛質,使他們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去年我到了偏遠的農村中學支教。在那裡,一個年級只有兩個班級,學生一部分是本地的,一部分是“小候鳥”,隨時都有可能“飛”走。更重要的是,學生本身具有的美術素質遠遠低於我的想象,並且參差不齊。一部分學生在小學的時候,無法像城裡的學生那樣接受正規的美術教育,因為很多村小都不具備專業的美術教師,課程的開設如同虛設。現狀如此,原來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合新的學生,如何改變過去的教學方法呢?經過一年的實踐,對於農村美術教學的思考,我有以下幾點探析:

  從生活出發,表現熟悉的事物

  大美相當於無術,我們不能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多少技能和技法,但必須讓學生對於美術這門課程產生興趣,使他們在原來的潛質上有所發展。

  興趣從哪裡來?怎樣去培養?我國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創立了“生活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體系。其“生活即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即生活和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被包含在生活當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而且“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啟蒙,進棺材才畢業”。

  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生活習慣、風俗和生活經驗各有不同,但共鳴點相同——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擁有目前共同的學習和生活。我支教的地方是一個海邊小鎮的中學,距離學校100米就是碼頭。穿梭的輪船、樸實勤勞的漁民、編織而成的美麗魚網、蔚藍色的大海、白色的海鳥……這些都是學生眼中最平常不過的景物。而放學後到海灘上去撿自己喜歡的貝殼,也成了他們生活中最喜歡做的事情,這一切都可以成為以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美術創作的基礎和源泉。

  感知的主觀性是培養創造能力的起點。一些學生的家長出外打工,學生過著“留守生活”,往往覺得孤獨,而家長的生活習慣與娛樂方式,也讓他們感到無奈。那麼,教師就得充分利用現成的資源,注重教學和實際相結合,聯絡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的情景,以學生所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學習和生活為載體,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

  在學習《宣傳畫》這一課時,除了教材提供的主題外,我刻意引導學生:生活中有沒有自己特別關注且願意表現的主題,或是讓自己“糾結”的問題?有一個學生的畫面傳達出了內心的吶喊。他用俯視的角度畫了一個學生在一張桌上做作業,桌角放了幾本書,而更多的空間則被凌亂的麻將牌所佔據。他很痛恨母親打麻將影響了他的學習,而母親卻熟視無睹。這樣的美術作業可以讓學生壓抑的心情得到發洩,也可以從中瞭解學生的生活現狀,便於教師與之溝通。可見,從自己的切身經歷出發所創作的宣傳畫,猶顯真實。

  教材之外,實踐出真知

  美術新課程標準在保證基本規定性的同時給了教師更大的教學空間,不同地區的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活動,有所創新。面對這些農村的中學生,我不能按部就班地跟著教材走,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刪補。

  初一的美術課上,我為學生增加兒童畫或者線描。課前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到海邊撿貝殼,或螺,或蟶子。相對來說,初一的學生生理年齡較小,兒童畫比較好操作,易出效果,也容易讓他們產生成就感。我希望學生把大海的氣息帶進教室,讓他們在親切的氛圍中進行兒童畫學習和創作。之後,我讓學生舉起自己的作業,教師在其中比較畫面物體的位置安排,從中進行引導。在比較中讓他們獲得合理構圖的資訊,實踐出真知,記憶便會深刻。

  抓住學生閃光點,給學生樹立信心的同時,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欣賞優秀的兒童畫作品,比較自己的畫面上缺少些什麼,而缺少的彌補會讓作品更加生動,教師可以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順勢引導學生創作。

  在之前兒童畫學習的基礎上,還可以發掘出一些造型能力較好的學生,讓他們對作品進行再創作。那就是結合鄉土開發教材,再發掘自己的長處。我在學生寫生海鮮的作業中,挑選了幾幅優秀的作品,引導他們利用課餘的時間用工筆白描的方式把寫生的畫面重新表現。如此一來,學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時,也對中國畫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也培養了他們耐心細緻、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以及預想設計的行為和習慣,同時也讓更多的同學明白:同一個題材的作品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

  學會讚賞,挖掘長處與個性

  學生很敏感,因為是外來人口,家境的不富裕和對於本地環境的不熟悉,他們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學會讚賞,給予關愛。

  有一位學生的媽媽離家出走,爸爸聾啞,在許多老師眼裡,他的成績只能排在“差生”一列。在他覺得自己“不想讀書”的時候,我特意帶著他到旁邊的田野走走。秋天的色彩豐富,我讓他記住看到的景色和位置,歸納成幾大色塊後,把田野、房子、樹木、蘆葦和小河等畫在小稿上,進行調整,然後採用了一種適合他操作的表現手法——紙漿畫。這種形式幾乎不要求學生有太多的造型能力,只要能夠靜下心來耐心畫完便可。作畫時,我與他聊聊家常,此時,他也會放下包袱,與我敞開心扉。他對於色彩的敏感程度讓我感到吃驚,我也慶幸自己的堅持沒有白費。

  學生作品的展出,在校園文化中尤為重要。對於學生的課堂作業,每一次我都會精心挑選進行保留,儘量做到不重複個人。雖然課堂作業的質量及不上興趣小組的作業,但是它涉及的學生面廣,是對學生學習美術的最好認可,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興趣小組的作品追求大氣,表現材料的多樣性。我記得展出當天,學生都興奮地尋找自己的作品,也認出了其他同學的“風格”,每個人都有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