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育心得

  重視數學教學的情感因素,不應僅僅出於教學手段和策略的考慮,而應該同時從數學教學的目的本身來考慮。數學是中學主要基礎課之一。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學生積極的情感、快樂的情緒,能使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形成新的想象與聯絡。而消極的情緒,則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心理學家認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是培養和發展數學能力的突破口”,故學起源於思,思起源於疑,思維是由問題引起的,問題是激發求知慾,是培養學習中興趣的內驅力。因此,創設情境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下面就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思維能力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只有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了興趣, 才能產生學習的強烈願望和動力, 有了興趣才會變“苦學”為“樂學”, 才會使“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因此,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重要。

  1、創設情境, 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 要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就要設計創造學習情境。首先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我為了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導課時精心地創設生活情境,使他們置身於數學生活的氛圍中,使學生更好地體會生活離不開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他們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比如在教學“青蛙吃害蟲”時,可先出示投影圖片,讓學生猜一猜青蛙能做什麼,是誰的好朋友?接著出示投影讓大青蛙吃56只害蟲,小青蛙吃30只害蟲。這個匯入的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讓學生掌握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做了最好的鋪墊作用。

  其次創設操作情境。小學生具有好動的心理特徵, 動手操作不僅有助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還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8的組成”時,在原有講解的基礎上,請同學們自己動手拿出8根小棒,把它分成兩部分,分的方法越多越好,並動口說是怎麼分的。通過操作,學生很快得出7種情況。再如在教學“9+2=?”時,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進位加法的起始知識。第一步,指導學生按“湊十”的需要操作小棒,根據要把九根小棒“湊十”的需要,引導把2根分成1根與1根,把其中的1根放到9根裡湊成10根,再與剩下的1根合併成11根;第二步,讓學生用出聲的語言,較詳細的口述操作過程;第三步,要求學生脫離實物,通過表象默默地想操作的過程;第四步,引導學生壓縮、簡化說與想的口算過程。這樣通過動手和動口,學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湊十法”的算理。

  再次創設競爭情境。小學生具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 競爭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強烈的刺激作用,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經常使用競賽的方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融入情境, 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要以一顆愛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 和學生交朋友。學生如果喜歡數學教師就會直接喜歡數學課, 從而產生“樂學”情感。要創造一個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氣氛, 對學生多一點鼓勵、表揚, 少一點批評、訓斥, 使學生心情愉快的投入學習。還要面向全體學生, 因材施教, 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 讓他們在不同的層次上, 都能獲得成就感,從而才能長期保持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學好數學的核心

  學生學好數學的成敗不在於教學生學會了多少數學知識, 而在於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是否掌握了數學方法, 是否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 因此, 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數學知識, 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1、 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學會知識、做對題, 還要在“會、對”的基礎上逐漸加快速度最後達到“又對又快”。在課堂上, 要求學生要做對題, 能口算的儘量口算, 能簡算的儘量簡算。經常開展數學競賽, 採用搶答、計時等方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解題速度。

  2、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題海戰術的一個弊端就是容易把學生的思維侷限在一定的模式裡, 這種型別的題這麼解, 那種型別的題用這種方法等等。其實只要拿出其中的幾個有代表性的題通過一題多變、條件與結論互換、以及一題多解等方法的訓練, 就能夠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達到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的目的。

  3、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在教學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 以及用獨創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 無論什麼作業都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做錯或做不出也不要緊, 只要能夠通過做題, 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可以。

  第二: 鼓勵學生在解題中敢於標新立異不隨波逐流, 拿出自己獨特的解法。

  第三: 狠抓學生自編應用題的訓練。可採用看圖編題, 看算式編題, 補充應用題的條件或問題等方法進行訓練, 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三、教學的最終目的, 不僅讓學生學會知識, 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 提高自學能力。為此, 要重視教法研究, 教給學生常見的思考方法。不僅要求學生“學會”, 還要讓學生“會學”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以下幾種思考問題的方法:

  1、歸納法。歸納法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例如在圓周率的教學中, 通過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發現大小不同的每個圓周的周長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兒, 從而找出一般規律: 周長等於直徑的d倍。

  2、類推法。類推法是從一個事物的屬性去推導其它類似事物屬性的一種方法。數學中有許多相近的內容, 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和相同屬性。例如: 除法、分數、比, 它們的屬性中有許多相似, 除法中的除數、分數中的分母、比的後項都不能為零, 為什麼? 通過類推能夠使新知識與舊知識迅速結合, 讓學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從而有助於提高學生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的能力。

  3、轉化法。轉化, 是知識構造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數學中, 大量知識都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新舊知識之間都有一定聯絡, 只要使之順利結合, 新知識就納入了已有知識體系。如, 抓住了中間量就抓住了兩步應用題與一步應用題的內在聯絡, 把兩步計算的應用題轉化成了兩道簡單的應用題;再如, 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是把它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 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是把它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推導等等。這樣, 引導學生運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從而學會遷移, 學會學習。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何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是第一位數學教師始終要研究的問題。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追求, 在成功和失敗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 才能找到一套適合本學校、本班級和本人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