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下學期期中考試試卷及答案

  語文考試是語文教育教學評價的方法之一,具有導向、預測、評介的功能,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語文下學期期中考試試卷

  選擇題部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54分***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寥廓***kuò*** 給予***ɡěi*** 攜帶***xié*** 不屈不撓***náo***

  B.慰藉***jí*** 遏制***è*** 霧靄***ǎi*** 崢嶸歲月***zhēnɡ***

  C.眷侶***juàn*** 戕害***qiānɡ*** 狹隘***ài*** 矯揉造作***jiāo***

  D.貧瘠***jí*** 烙印***lào*** 按捺***nà*** 熠熠生輝***yì***

  2.下列句子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真正的教養一如真正的體育……永遠都在半道上,都在與宇宙共震,生存於永恆之中。

  B.無數優秀作品,無不折射著強烈的責任感和高度的使命感,跳動著時代的脈博,體現了時代的精神。

  C.他把旅途的不安、無奈與焦躁不寧、素然無味細細地寫了出來:真是一番苦旅。

  D.我的故鄉沒有繁華酥骨的都會,沒有靜謐侵肌的湖泊,沒有綠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緒的大深林。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遭遇這次突如其來的災難,他整天沉溺於酒精中,無法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B.文章如果觀點模糊,不知所云,縱然話說得很漂亮,也不能達到表達作者思想的目的。

  C.酷好古代文明的王老先生,此次看到這麼多的出土文物,不禁望洋興嘆,立刻埋首研究。

  D.全球範圍內的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產生的合力加速了每個國家的發展,發展中國家概莫能外。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1***意象是詩的核心,它是詩人藉助想象力對實際生活中的經驗材料進行加工 ▲ ,在頭腦中形成的形象。

  ***2***如果把攝影散文寫成照片的解說文字,那就會 ▲ 凝滯而毫無生氣,也就談不上有什麼美感了。

  ***3***我 ▲ 一次和他講過,要他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可惜他總是聽不進去。

  A.生成 呆笨 不止 B. 生成 呆板 不止

  C.合成 呆板 不只 D. 合成 呆笨 不只

  5.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我們堅信,中國同東盟國家實現互利共贏,必將讓南海成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

  B.2015年全球GDP僅增長3.1%,比2004-2007年約5% 以上的增速相距甚遠。

  C.中國女排的這塊金牌,是她們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自強不息而取得的勝利。

  D.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執法,使資訊透明,防止開發商“渾水摸魚”非理性過快上漲。

  6.依次填入下面橫線處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這本書闡述了以玄奘、鑑真、鳩摩羅什等為代表西行求法僧人,通過絲綢之路將佛教慈悲、和平、包容的精神播撒到亞洲大陸的各個角落,與當地文化 ▲ ,促進了佛教自身發展,也促進了不同文明的 ▲ ,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成果。這些文化成果至今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是推動當代文明 ▲ 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也是佛教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獨特優勢。

  ①和諧發展 ②互鑑融合 ③碰撞交流

  A.③①②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③②①

  7.對下列語段主要內容的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面對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的局面,國際社會對G20杭州峰會表達出高度期待。基於對世界經濟發展狀況和經濟全球化逆轉態勢的科學判斷,中國提出了建設“創新、開放、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新理念,全面表達了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的中國觀點。中國給世界經濟開出的“藥方”,是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大勢,引領經濟全球化邁向新階段,推動世界經濟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的偉大戰略抉擇。

  國際社會對G20杭州峰會表達出高度期待。

  中國方案助推世界經濟發展。

  中國為世界經濟開出標本兼治新藥方。

  中國提出了發展世界經濟的新理念。

  8. 對下列詩句運用的修辭方法的說明,有誤的一項是

  A.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對偶、擬人***

  B.你有你的銅枝鐵幹,像刀,像劍,也像戟。***比喻、排比***

  C.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當灰燼的餘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比喻、擬人***

  D.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設問、對比***

  9. 對下列詩句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三句詩提出了民族盛衰由誰來主宰的追問,體現了詞人豪邁的氣概、博大的胸懷。

  B.“搖曳著曙光那支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這兩句表明詩人希望人們如同孩子一般懵懂而純真,去相信未來的美好。

  C.“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在一起”——這句詩說明了在詩人的愛情觀中,獨立自由的女性形象是愛情的必要條件。

  D.“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中的“只願”兩字猶言幸福是你們的,“我”情願獨面大海,背對世俗。這表明詩人把幸福的祝福給了別人,自己卻難於在塵世找到幸福生活。

  10.下列對文化文學常識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沁園春•長沙》中“沁園春”是詞牌名,“長沙”是標題。根據其體例,詞的上闋為十三句,下闋為十二句。

  B.《致橡樹》的作者是舒婷,她的詩擅長運用比喻、象徵、聯想等藝術手法表達內心感受,在朦朧的氛圍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

  C.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為荀子及其門人所著。

  D. 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意義上的聯絡:一種情況是名和字意義相近,如岳飛,字鵬舉,“鵬舉”既是大鵬展翅高飛的意思;另一種情況是名和字意義相反,如韓愈,字退之,“愈”與“退”意思正相反。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不屬於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B. 下飲黃泉

  C.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2.下列句子的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 B.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C. 師不必賢於弟子 D.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13.下列各句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

  B.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地位低的人會感到羞恥,地位高的人常會阿諛奉承。

  C.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土成為山,風雨就從這裡興起。

  D.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理解斷句停頓,不能解決疑難問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題。

  甲文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節選自韓愈《師說》***

  乙文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節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注】挈挈:急迫的樣子

  14.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恥:以……為羞恥

  B.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惑:糊塗

  C.人益不事師 事:伺候

  D.又挈挈而東 東:往東去

  15.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A.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 聖人之所以為聖

  C. 今之世,不聞有師 D. 輒譁笑之,以為狂人

  16. 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承接對師道的論述,用兩組對比,論證不同的認識、做法和結果。

  B.甲文對“愚人”的批判用了疑問語氣,對“愛其子”者用了感嘆語氣,可見作者對兩者的批判力度不同。

  C.甲文說“師道之不傳”已很久了,乙文則列舉出具體朝代對其作了有力的印證。

  D.乙文敘述韓愈“不顧流俗”、“抗顏而為師”,說明他是一位“好為人師”者,作者對其行為頗不以為然。

點選下一頁分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