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孤獨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孤獨是一種狀態,一種圓融的狀態,孤獨者都是思想者,產生孤獨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產生孤獨的原因,希望你們喜歡。

  孤獨的概述

  百姓有不理***不合理***者如豪***同“毫”***末,則雖孤獨鰥寡必不加焉。***——《荀子·王霸》***

  孤獨並非僅僅是在心情壓抑、失戀或無援的時候出現的那種感覺,空虛和寂寞。孤獨的另一種狀態 ,是一種圓融的狀態,是一種精神和文化的狀態 ,這樣的孤獨是高貴的,這樣的孤獨者也是思想者。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對的是真正的自己或一個全新的世界。真正的孤獨者, 不管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他都能讓自己安靜,都能自得其樂。如:“我所理解的孤獨是指在個體生命過程中,所毅然持守的特立獨行並具有出色價值理想的精神狀態”***李二和《流浪的夢》***。

  孤獨有時候也是一種財富,是一種境界。

  孤獨的辨證分析

  心理學認為,人類是群居動物,對一個群體產生很強的熱愛感情,進而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當一個人被別人排除在外的時候,他就會因得不到心理的依賴感而出現不滿足的情緒,這種迫切的滿足感即為孤單的體現。其實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人本身就會表現出孤單的狀態,這是來自人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

  真正的孤獨不是溫飽後的無病呻吟。孤獨是靈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它沒有聲音卻有思想,沒有外延卻有內涵,孤獨是一種深刻的詮釋,是不能替代的美麗。

  喧囂裡的獨行客也是孤獨的。也許越是紛繁越成空,越是孤獨越豐富。一個人未必孤獨,人多時,也許更茫然。月亮僅一個,卻有眾星捧,走在人海中,不知誰人懂。因此,才有了喧鬧中的慨嘆,熱烈中的冷觀。

  獨處時,才有時間思考;靜思時,才有機會感悟。

  能專心,方能深入。耐住寂寞、忍受孤獨,也許才有奇蹟的誕生。那些超前的理論學說,往往都在長久煎熬後,方被後人體悟和理解。很多科學發明,也經歷了痛苦掙扎,才被人們認可和推廣。那近乎黑暗的埋沒,該是怎樣的一種孤獨?

  融入喧囂,就難逃紛擾,經常身心疲憊、憔悴不堪。為功名利祿明爭暗鬥,為愛恨情仇惡性角逐,幾多不害他人,又幾多不被人害?殊不知,厚待別人方能善待好自己。

  在一個群落,掩埋得越深,就越難找回真實的自我。只有一個人的世界,才能真正袒露活脫脫的自我。

  不會享受孤獨,就不會享受人生。

  學會忙裡偷閒,鬧中取靜,才能享受孤獨的時光,默默感悟失去和得到,回味遺憾和美好。

  擠一點時間,品一杯香茗,做一次思考,那是何等的愜意?

  能從忙碌中解脫勞頓,能在靜夜裡獨對心靈,能在晨曦時思考未來,那是一種無法表達的玄妙。

  暗夜裡,獨守一盞心燈,凝望蒼涼無垠的夜色,便沒了痛苦,沒了壓抑,靜靜地品味著那份空曠開闊和寂靜清遠的孤獨。漫步於自我的心靈旅途,就把平日裡那顆焦躁的心融入瞭如水的寧靜,在追憶和反思裡淡品人生,在夜的最深處,觸控飛舞的靈魂,讓虛無變得富有,這又是怎樣的一種享受!

  他追求的不是人生的喧鬧,而是一個人的愜意。笑看世態萬千,不必多言,他已是無冕之王。這樣的人,雖敗猶榮!

  孤獨的產生原因

  情感缺乏

  在一切成熟的人際關係中,都免不了失望的成分。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面對失望。但為什麼有人做不到呢?心理治療師莫·勒阿在巴黎主持一家心理咖啡館,她解釋說 :“罪魁禍首就是這句抱怨:‘沒人喜歡我’。”在她看來,這樣的抱怨總是來自那些童年時期缺乏愛,或至少覺得沒有得到足夠愛的人。她認為:“沒有哪家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可惜有很多父母並不懂得如何表達他們的愛。”

  溺愛

  那麼溺愛呢?“被溺愛的孩子也會造成同樣的後果: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習慣了有人寵護著。成年之後,他們會向別人成倍地索求,覺得人人都該對他好。”他們對愛的無度索求和永不滿足,往往嚇跑身邊的人。當然,毫不奇怪,其他人的這種反應更是讓他們確信:“沒人喜歡我!”

  自戀

  不習慣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總是歸罪於他人,怪別人沒有對自己付出更多,這就會形成惡性迴圈。勒巴斯蒂認為:“他們對一切的解釋都是從自己出發的。”在這種自我中心的背後,隱藏著深深的自我陶醉和過度敏感。艾麗·昂貝則認為,對他們來說,被人愛總意味著:“最受寵愛”。她說:“他們尋求的不是愛,而是最愛。”為了保護自己,這種人往往不自覺地將自己的遭遇歸咎於人,就像勒巴斯蒂所說:“跟自責相比,責怪他人不愛自己當然更為容易。”

  缺乏自信

  因為不自信而感到孤獨


產生孤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