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的來歷

  姓氏的來源記憶著祖先的繁衍生存,姓氏的遷移述說著祖先的輾轉奮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百家姓的由來,歡迎閱讀。

  

  姓,是標誌家族系統的稱號,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先決條件,涉及千家萬戶,關係到每一個社會成員。但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姓,與原始的姓並非同一概念,而是包含了古代的姓與氏兩方面的內容。中華民族的姓,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為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血緣關係,往往以此作為本氏族的名稱,即氏族的微號,這就是圖騰。“圖騰”系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中摘要》中明確指出:“圖騰一辭表示氏族的標誌和符號”。有些圖騰,後來轉化為人的姓。由於那時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氏族稱號,即一個氏族名下的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姓”的造字屬於會意,古形體是由“人”和“生”組成,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用“女”與“生”組合成姓字,最早見於秦國該石《詛楚文》,意思是女子所生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國早期的許多姓,如姬、姒、姜、贏等,都帶有“女”字。氏是姓衍生的分支,出現較晚,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為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系統的稱號。“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解釋為木本,即植物之根;後來轉註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頭、木之根本的意思。《左傳·隱公八年》記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這是說,帝王立有德之人為諸侯,根據他的出生血統賜給姓,分封給他土地並且根據封地命名氏。由此可見,先秦時的姓與氏,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社會職能上說,二者的不同點在於:姓是決定是否能夠通婚的依據,氏則是用來區別貴賤的,正如南宋史學家鄭樵《通志·氏族略序》所說:“氏所以別貴賤的,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回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能”。

  百家姓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姓。

  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義上的,雖然有字面上的這麼多姓,因為某些姓氏雖然在字面上不同,實際上部分姓是從某姓衍生出來的,比如姚姓,據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開的全球華人公祭舜帝大會上的最新統計,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60個之多,如陳、王、胡、孫、虞、田、袁、車、陸等姓氏,流佈於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五帝之一的舜有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範縣***,便以姚為姓,其後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孫以姚為姓,稱為姚氏。舜在當帝之前,有搬到媯河邊居住,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舜帝登帝位後,仁德榮耀,有子孫以帝名舜為姓,禹封皇舜長子商均於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孫媯滿封於陳,官拜陶正,諡胡公,其子孫或以國號陳稱姓,或以官號改稱陶唐氏,或以諡號胡稱姓,或以尊諱滿稱姓,演變至漢朝,姚氏衍生出:媯、舜、虞、陳、胡、田、袁、王、孫、陸、車等六十種,繁姓同根,異氏同源,是一家親。在中華姓氏中,媯、陳、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同為舜帝姚氏。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百家姓的影響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印刷體《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紀初***出版的,它根據漢字和蒙古字的語音、筆劃對應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並不完整,流傳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錄完整。它總共記錄了438個姓氏,其中408個是單姓,有102行組成,38個是複姓,編成15行。最後一行是百家姓終,即百家姓完結篇,由118行構成,共有472個字。

  清朝後期又出現了另外一本有關百家姓的書--《增廣百家姓》,書中記錄了444個單姓,60個複姓,結束語為“百家姓序”。

  現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圖畫,每頁上方除了記錄歷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屬家族外,旁邊還有他的影象;每頁下半部是由四個字或姓氏組成的短句,讀起來很像古時的四句詩詞。

  過去,《百家姓》有幾種修訂版,如:明朝末年修訂的“黃周姓”,清朝康熙年間修訂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訂的“百家姓三編”。這些修改後的百家姓在表現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儘管如此,它們還是無法取代原稿,這體現了原稿對後來創作的深遠影響。

  《百家姓》不僅只在漢族中廣為流傳,其譯本也在與漢族有著友好往來的少數民族中傳播,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由此可見百家姓的深遠影響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