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一輪複習知識點

  高中一輪複習的目的在於站在全域性的角度梳理知識,重新審視物理現象,搞明白其中的道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物理動力學的應用

  動力學是理論力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作用於物體的力與物體運動的關係。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

  物體具有慣性,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決定,與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F=-F{負號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對方,平衡力與作用力反作用力區別,實際應用:反衝運動}

  4.共點力的平衡

  F合=0,推廣 {正交分解法、三力匯交原理}

  5.超重:

  FN>G,失重:FN

  6.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條件:

  適用於解決低速運動問題,適用於巨集觀物體,不適用於處理高速問題,不適用於微觀粒子

  注:

  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狀態,或者是勻速轉動。

  高中物理自由落體運動

  常規物體只在重力的作用下,初速度為零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以下是自由落體運動公式。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t2=2gh

  注: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高中物理摩擦力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發生滑動時,接觸面間產生阻礙它們相對運動的摩擦,稱為滑動摩擦。以下是摩擦力知識點。

  1、摩擦力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受到的阻礙相對運動***或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摩擦力,可分為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

  2、摩擦力產生條件:①接觸面粗糙;②相互接觸的物體間有彈力;③接觸面間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

  說明: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特別要注意“相對”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並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②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並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說明:***1***“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能等同於“與運動方向相反”。

  滑動摩擦力方向可能與運動方向相同,可能與運動方向相反,可能與運動方向成一夾角。

  ***2***滑動摩擦力可能起動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靜摩擦力的大小:

  ①與相對運動趨勢的強弱有關,趨勢越強,靜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過最大靜摩擦力,即0≤f≤fm 但跟接觸面相互擠壓力FN無直接關係。具體大小可由物體的運動狀態結合動力學規律求解。

  ②最大靜摩擦力略大於滑動摩擦力,在中學階段討論問題時,如無特殊說明,可認為它們數值相等。

  ③效果: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但不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可以是動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滑動摩擦力跟壓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 ***F表示滑動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壓力的大小,μ叫動摩擦因數***。

  說明:①FN表示兩物體表面間的壓力,性質上屬於彈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況需結合運動情況與平衡條件加以確定。

  ②μ與接觸面的材料、接觸面的情況有關,無單位。

  ③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相對運動的速度大小無關。

  5、摩擦力的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但並不總是阻礙物體的運動,可能是動力,也可能是阻力。

  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大小、物體運動的速度和加速度無關,只由動摩擦因數和正壓力兩個因素決定,而動摩擦因數由兩接觸面材料的性質和粗糙程度有關。

  高中物理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兩個力合成時,以表示這兩個力的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下是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知識點。

  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稱做力。

  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按力的性質分,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物體與物體之間存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萬有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平行四邊行定則:兩個力合成時,以表示這兩個力的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合力可以等於分力,也可以小於或大於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