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後考生應如何正確調節心理

  高考已經落下帷幕,學生們可以稍稍鬆口氣。天津中醫藥研究院心理學博士郄鳳卿提醒考生和家長,高考之後學生們應進行積極的心理調整,以適應由長期高度緊張到突然放鬆帶來的心理落差。

  表現不一

  心理專家指出,從歷年高考後的情況來看,高考結束到發榜期間,考生出現心理問題比高考前與高考期間都要多。有的考生原本熱情開朗,但考試或估分以後情緒開始低落,少言寡語,而且有的閉門不出或不願見同學和親友。父母要特別留心孩子們在“後高考時期”的一舉一動,並幫助考生做好心理調適。從考試結束起到成績公佈前後這段容易被忽視的時間裡,60%至70%的高考考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近20%的考生會因為過分焦慮而影響日常生活。心理學研究表明,女孩子容易低估自己的考分造成無謂的壓力,而男孩子很可能高估考分,成績公佈後會因失望而造成心理問題。一些內向、孤僻的孩子不敢對家長、老師說出實情,心理壓力又無處宣洩,這種壓力不斷積累,很有可能在高考成績公佈的前後總爆發,有的甚至會產生精神崩潰。

  焦慮情況

  一般考生焦慮情況分輕、中、重三等:輕度焦慮自我感覺到不愉快、緊張,並不影響到日常生活,考生只要自己進行心理調適即可;中度焦慮則會影響到日常生活,需要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幫助;而重度焦慮則表現為主觀感受,明顯影響到生活,如飲食不香、坐臥不安,這時要到心理諮詢中心讓專家疏導心理。雖然出現這種焦慮狀態的持續期一般只有20天,但這種焦慮會影響這些考生的未來,他們今後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結果與期望不一致時,焦慮又會出現。

  調節方法

  心理專家介紹,考生不妨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調節情緒:比如在等待分數公佈的時間裡,全面分析高考勝敗的原因,客觀評價自己,並可選擇一個適當的時間,與親朋好友一起去郊遊,讓愉快、輕鬆的氣氛沖淡煩惱;在得知考分不理想後,或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聽聽音樂、看看電視、上上網,或拜訪親戚朋友,使考試失敗的陰影逐漸淡化,從而有效地防止挫敗感和焦慮感的產生。

  另外,學生考完試擔心考不好,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如果因此而過度焦慮,甚至遇事緊張、煩躁易怒、失眠失控、坐立不安,那對學生的身心會產生極壞的影響,嚴重的會發展成為抑鬱症。家長和學生都必須採取積極的態度,“讓過去的成為過去”,學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平和的心態等待成績公佈,不應自己給自己“加壓”,更不要進行占卜算命、道聽途說、隨便相信不正當渠道的資訊。只要持續時間不超過三個月,心理包袱不超過心理承受力,時過境遷後心理的失衡就會慢慢恢復,即能自行調節。否則,就需要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進行心理干預了。

  專家提醒

  心理專家提醒,考生要充分利用高考後的假期,在適當放鬆的同時,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對自己進行“充電”,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基礎;還可以參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豐富人生經驗和閱歷。另外,要特別警惕高考後的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