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思考和探索
對學生進行素質綜合評價,是深化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新課程改革目標的重要措施。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改革傳統的評價方式,建立課改理念下的學科評價體系,是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審視傳統的學生學業評價方法,雖說在選拔功能上有其公平的一面,對促使學生夯實基礎有積極的作用,但它存在很大的片性面、偏狹性,負面影響很大。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其弊端尤顯突出。因此,為了充分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的功能,我縣從進入課改實驗階段開始,就依據新課標精神及教材的評價要點,從多元、主體、開放的評價原則出發,以促進學生髮展為本,對新課程改革形式下的評價制度改革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和實踐。
一、評價改革的實驗過程
與課程改革實驗同步,涿鹿縣中、小學在2002年12月份分別制訂了《學生學業成績評價方案試行》,從實驗的每一學期開始,就對學生學業評價進行研究和實踐,逐步建構評價內容多元化和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通過過程性評價、技能考核、書面測試三種形式,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發展水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進行綜合測評。
兩年來,在原方案的基礎上,我們邊實踐,邊探索,邊總結,對評價改革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及時修正,最近又下發了《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指導意見》,使評價方案逐步趨於完善。
二、評價的內容和形式
評價內容:對學生的評價,要體現三維教育目標,即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評價形式:與評價內容相對應,包括過程性評價、技能考核和書面測試三種形式。
各種評價所佔的分值是:小學過程性評價、技能考核和書面測試三種形式在綜合評價中所佔的分值比例是:20%、30%、50%;初中過程性評價、技能考核和書面測試三種形式在綜合評價中所佔的分值比例是:20%、10%、70%。
一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主要是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納入了評價範疇,通過建立能夠反映每一個學生髮展過程和結果的成長記錄袋或成長手冊等,採用多樣的、開放式的評價方法,經過任課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及來自家長方面的評價資訊實施評價。小學、初中各學科均採取A、B、C、D四個等級對學生進行評價。
過程性評價的實施,是評價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如果在操作過程中依據的標準不統
一、操作過程不規範、評價內容不具體,就容易造成混亂。兩年來,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原方案的基礎上,對過程性評價中的不足之處及時修正,使評價標準逐漸統一,操作過程方法日趨規範,評價內容更加具體。
目前,我們實施過程性評價的主要依據是:
1.依據“學生成長記錄袋”或“成長手冊”:主要包括學生參加各種競賽的獲獎證書、優秀作品、優秀作業等。
2.依據階段性測試:主要包括隨堂測試,單元檢測。
3.依據各類評語:主要包括教師評定、學生小組評定、學生自評。教師評定,主要是任課教師根據平時教學中對學生的觀察瞭解,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的評價;學生小組評定,主要由學生小組對學生平時在合作精神、與人為善、社會公德等方面的表現做出評價;學生自評,主要是學生個人對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評價。
學期末,依據過程性記錄,綜合以上幾方面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綜合評定,以等級的形式記入學生的學籍檔案。
二技能考核
學科技能是學科學習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種“顯性評價”。為了有效地測試學生的技能發展水平,學年末我們組織安排了專項技能考核。測試內容主要包括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創造發明能力等。
這一評價指標的實現,由縣校兩級分別組織實施,考核工作於期末書面測試前完成。
測試形式分一般性常規技能測試和特長考查。特長不突出的學生依據一定的常規載體考核,由縣學科教研員提供技能測試題,由學科教師組織實施;有學科特長的學生自己申報,或任課教師提議,進行鍼對特長的技能考查要有證明特長的事實依據,可以不參加一般技能考核。學生技能成績以兩項中的最高等級為準。
如小學語文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學生的課內積累、課外積累、朗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小學數學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學生的聽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應用數學的能力。
初中語文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如口頭作文、演講、辯論等。
初中數學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
初中英語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學生聽讀能力和說話能力。
初中歷史與社會和思想品德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學生整合知識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科學課和理化生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學生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和創新意識。通過動手實驗操作,實現這一目標。
為增強技能考核評價的可信度,體現客觀、公平、公正的原則,避免弄虛作假的現象發生,教研室將按學校的參考人數分配A、B、C、D四個等級的指標,並且要求學校對評價的結果進行公示,接受教師、學生和家長的監督。公示後,學校和招生辦將結果分別及時存檔。
三書面測試
書面測試是一種“顯性評價”,可以採用分數和等級來體現評價結果。為此,我們在每個學期末統一組織“雙基”調研測試,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調研測試。題型和題目內容較過去有明顯變化,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避免死記硬背的知識,增大主觀創新題的比例,引導教學向新的理念轉變。
如小學實驗年級語文,測試內容包括識字、寫字、詞語的積累和運用、常見句式的掌握情況、課文的積累及閱讀能力等。
初中各學科期末調研測試,考查的重點已由知識點檢測轉移到對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檢測。從2002年起,我縣初中歷史和政治兩門學科就採取了開卷測試的形式,由對學生記憶知識能力的考查轉移到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查,與2003年中考文科綜合實行開卷考試的形式相一致。
三、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認定方法
七級各學科均根據過程性評價、技能考核、書面測試三部分考核的得分之和滿分為100分,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認定。用公式表述為:學科學業成績二過程性評價成績+技能測試成績+書面測試成績。
最後,採取等級加評語的方式給予評價,將評價結果包括過程性評價成績、技能考核成績和書面測試成績記入學生的學籍檔案,並通過“家校聯絡卡”反饋給學生家長。評語要以鼓勵和引導為主,體現激勵性和導向性。
四、對學生中考成績認定方法的探究
實驗前一階段,我們計劃把過程性評價、技能考核全部納入學生的中考成績。但經過兩年的實驗,以及對國家課改實驗區鹿泉實驗情況的考察,我們發現過程性評價雖然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定中佔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把過程性評價記入學生的中考成績存在許多弊端:一是過程性評價必須由學校和教師個體操作,所以即使評價指標再明細,也會在評價是否公平合理的問題上引起學生之間、班級之間、校際之間的爭論;二是從學校升學率角度考慮,無論上面怎麼要求,教師一般都會為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創造獲取過程性評價高分的有利條件,造成的最終結果仍是考分決定一切,不能準確體現學生的素質差異;三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屬於發展性評價指標,貫穿在整個教育過程的各環節中,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不宜用分數和等級來體現。從激勵角度看,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達到一定的默契,才能收到預期效果。因此,這種評價作為“隱性評價”對學生的成長更為有利。
基於以上幾點認識,我們認為過程性評價應注重開發其激勵、引導功能,弱化其甄別、選拔功能,對學生,的中考成績和錄取不應產生太大的影響。因此,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避免避實就虛,避免繁瑣的折算。從利於學生成長,減輕教師的負擔等角度出發,我們考慮不把過程性評價記入學生的中考成績,只作為平時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一個方面,作為資格考試之一和錄取學校的參考分。而技能考核屬於“顯性評價”,可以採用分數和等級來體現評價結果,所以我縣認為把此項分值計入學生的中考成績比較公平合理。
學生中考成績用公式表示為:
中考成績700分二各學科卷面測試成績600分十各學科技能考核成績100分
其中,技能考核的計算方法為:語文10分、數學10分、外語10分、文科綜合20分、理化生實驗操作能力30分、資訊科技10分、體育10分,總計100分。
總之,評價是手段,不是目的。現代的教育評價,應全面發揮其功能,旨在通過教育評價“啟用”長期以來被冷落的教育領域。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次大的變革,涉及方方面面的改革,評價機制的導向作用是推進課程改革的關鍵。
篇二
對初中學生進行素質綜合評價,是深化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新課程改革目標的重要措施。這一評價方法對中學教育教學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對課程改革的發展發揮重要意義。通過素質綜合評價,能全面反映初中生的身、心、能力發展狀況,其評價結果還能作為衡量學生是否達到中學教育標準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的重要依據。
傳統的以甄別與選拔為目的,忽視發展與激勵的功能的教學評價方式過分注重學生終結性考試成績,忽視學生在過程中的努力以及其獨有的個性特點;注重智力因素,忽視非智力因素;注重量化標準,忽視質的評價。它將教育教學活動禁錮于思想的樊籠之中,沒有將教育看成一個多因素、多變數、多層次並且有序列的動態系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大和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構建符合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素質綜合評價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評價強調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綜合評價體系。使評價即能夠客觀公正的反映學生的學業成績,又有助於挖掘和促進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即通過評價瞭解學生在自身發展中的需求,又有助於促進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初中學生素質綜合評價的最終落腳點在於對學生的作用影響。素質綜合評價在客觀評價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運用能力的同時,也同樣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新課程增設了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等課程,就是要全面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並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實踐活動中進行的素質綜合評價能得出更精確的分析,從而幫助學生在活動中正確自我認識、實現自我發展、完善和提高,使學生的素質獲得全方位的綜合的強化。素質綜合評價能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有利於素質教育的推進。
2轉變教師評價觀念,提高業務水平的需要
傳統的以甄別和選拔為目的的教育和評價方式,將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惟一標準教學評價方式,使教師的培養思路也以考試的指揮棒為嚮導,不注重業務能力提高和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素質綜合評價的實行要求教師根據學生身心特點,以新課程背景下的人才觀、質量觀為指導,以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多元智慧理論、發展性評價理論等現代教育理念作為評價的理論基礎,多角度的審視學生,注重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的評價觀念,進一步明確了教育促進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相統一的價值取向,強調通過教育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以及生存能力,加深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促使教師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變,運用評價的診斷功能,通過反饋資訊,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3培養和選拔人才的需要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社會的發展對人才提出了了更高的要求,即重視人才的專業化知識水平,也重視人才的創造能力;即重視人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也重視人才的多元化素質。實施素質教育是迎接時代挑戰,增強綜合國力,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舉措。對學生進行素質綜合評價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夠客觀反映學生的發展狀況,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招生學校要求的重要依據。素質綜合評價結果作為中考錄取的參考,加強了對學生全面綜合發展培養目標的導向作用,有利於國家選拔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實現人才強國戰略。
4學校整體工作優化,發揮學校特色的需要
以往的評價方式下,校際間的比較更多的是關注升學率的多少,其實也是片面強調終結性評價結果的惡果之一。新課程背景下的素質綜合評價要求學校從整體的辦學思路上進行根本的轉變,即對學生整體培養方式從應試教育轉為重視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測定轉變片面追求升學率、把學科成績當作惟一目標的狀況。對學生實行多元的全面評價,注重培養學生的素質綜合。還可以根據地區和學校特色,開發符合本校初中學生髮展特點的校本評價,形成和發揮學校獨有特色,從整體上優化辦學效率,提高學校辦學質量,促進校際間良性競爭環境的形成。 那麼,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客觀公正的對中學生進行素質綜合評價?
1 建立素質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
在新課程背景下,素質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的建立注意將現代素質教育觀、教育評價觀和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價值觀和教育質量觀滲透到評價體系之中[4]。多方聽取和採納不同層次群體對素質綜合評價的意見,在形成的基本框架後,對其合理性、完整性進行研究,經過反覆溝通與討論、增、刪、改,取得一致意見,形成遞階層次結構,即總目標→子目標→具體指標。即重視評價內容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結合,又重視在評價時間、空間上的多角度與多層次,靜態與動態、過程與結果的結合。
2 形成良好的評價制度環境
加大先進教育評價理念的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素質教育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和評價觀,完善素質綜合評價的公示、誠信、監督、申訴等制度,使教育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使素質綜合評價成為招生考試製度改革和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參考指標。
3 完善素質綜合的評價技術
以資訊科技為輔助條件,規範收集、管理和儲存素質綜合評價的各項資料,注重日常的觀察、積累和實證資料的收集儲存。注意評價資訊的獲取要多角度、多渠道。還應加強參與評價人員關於評價內容
篇三
近幾年,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新課程的評價改革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因為,所有人都很清楚:評價工作是順利進行課改的導向,起著指揮棒的作用。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新課程倡導綜合性評價,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尤其強調質性評價方法的應用,只有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相結合,才能評定複雜的教育現象,有效地描述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
我作為一名課改年級的教師對此問題深有感觸。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而改變原有的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是教育改革的艱鉅任務。以前,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只侷限於那一張考卷。考好了,成績高了,就是好學生;成績不好,那就是一個差生。現在想來,這樣的評價是何其的單一,何其的不足。幾年來,我一直奮戰在課程改革的前線,一直在努力尋找一種對學生更全面地評價方式。終於在一番實踐之後嚐到了甜頭。
·注重過程評價——發揮成長記錄袋的評價作用
“成長記錄袋”記錄學生的各種表現行為,作品或思考等描述的內容,而不僅是一個分數,它能具體直觀地描述學生髮展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較好地反映了學生髮展的狀況。
“成長記錄袋”主要意義在於學生通過自己的全程參與,學會了反思和判斷自己的進步與努力。再有,“成長記錄袋”為教師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關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資訊,既有助於教師形成對學生的準確預期,方便教師檢查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更能夠將評價與教育、教學融合在一起,從而提高評價的效果。
在我校,每個學生從初一入學開始,就建立了一個“成長記錄袋”,來整合各學科內容。有選擇的把收集到的作品、材料進行分類;把自己在各個階段所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收藏;把自己認為最棒的作品,最喜歡的作品收入其中;把學生個人學習計劃、階段性的自我總結、課堂及生活隨筆、學習心得以及自我評價等保管起來。
建立了成長記錄袋不是目的,如何發揮它的評價功能,促進學生改進和發展才是目標。當然,在“成長記錄袋”建立過程中就已發揮了它的作用,它記錄了學生髮展過程的同時,也反映出學生經歷一段時間的結果。本著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原則我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自評與他評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
改變評價理念——發揮激勵性評價的作用
運用激勵性評價能激發學生學習情趣,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教師恰當而富有激勵性的評價,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激起波瀾,萌生頓悟,產生共鳴,促進學生形成健康、奮進、知難而上的心理,及時恰當的評價能起到持久的激勵效應。在教學中,當學生取得進步時,哪怕是一點點,教師都應給予適當的評價。尤其是那些心理壓力重的學困生,更需要老師讚許的語言和目光去幫助他們減輕學習的壓力和心理負擔,幫助他們找回自信,樹立自信。
記得在那堂《智取生辰綱》課上,我向學生們提了一個問題:生辰綱究竟屬於誰?你由何判斷的呢?問題提出後,學生們爭相舉手,搶著回答。這時我環視了一下,看見我們班的學困生小強同學似舉手,還非舉手,低著頭,我就看著他,他也感覺到了,便把頭抬了起來,正好我倆的目光碰撞到一起,他的臉紅了,明顯是缺乏信心。於是我輕輕的點了點頭,他站起來,我馬上鼓勵他“老師相信你能行,試試吧!”他大膽的站了起來。回答的非常正確,只是聲音小了點。我再次鼓勵他“如果你的聲音再大一點就更好了。”同學們也不約而同的為他鼓起了掌,在掌聲中他的臉再次紅了。可是這一次是成功的臉紅、自信的臉紅、喜悅的臉紅。從此,他每次上課都能主動的回答問題,有了很大的進步。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每個學生都很在意老師的評價,他們都有自尊心、上進心、自信心,哪怕是一句“你說的真不錯、你很聰明、勇敢點、試試吧 „„ ”都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建立自己的信心,因此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要真誠、準確、適時、適度,講究評價藝術,不失時機地激發使學生從中汲取到無窮的動力,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自信。
突出定性評價——發揮多指標評價的作用
改變評價方式,目的是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不只是看學生成績的高低,十個手指伸出來還有長有短呢,何況是由不同的孩子組成的集體。
首先我對每個學生都是有上進心的情況進行肯定,然後在不失時機的強調課改的意義,不只要培養 100 分的學生,更要培養全方面發展的學生,重視的是“能力”的培養。像肖亞,張福才雖然學習上很吃力,尤其是英語,但一到比賽時就一股勁地爭第一。像劉寶來雖然有時違反紀律,但在勞動中每次都非常認真,給班級爭光。我時常對他們進行觀念的引導:為班級爭光,得第一固然光彩,但得第一的人竟同樣也是給班級紀律扣分抹黑的人是不是聽起來更讓人不能理解和接受呢?
通過反覆思考,針對這類學生的特點我提議評出了勞動之星、紀律之星、學習之星、文明之星、運動之星,讓人人都看到“我能行”在各方面表現的成就。
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來比喻教師的奉獻精神,是毋庸質疑的。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使學生的發展日臻完善的同時,是否也應重視自身的發展與完善呢?又該怎麼做呢?這是我在課改中要重視的現實問題,要用實際行動去不斷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