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礎知識公共管理

  公共基礎知識考核包含許多內容,而管理知識是其中的一個。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1. 管理的物件為人員、資金和物資。

  2. 管理具有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四大職能。

  3. 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統原理、整分合原理、彈性原理、反饋原理、能級原理和動力原理。

  4. 古典管理學說的兩大流派:美國的泰羅的“科學管理”和法國的法約爾的組織理論。

  5. 行為管理學說是繼古典管理學說之後發展起來的,大體可分為二個時期:前期的人際關係學說和後期的行為科學。

  6. 管理科學學說興起於行為科學方興未艾的時期,其基本特徵是: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計算機技術,為現代管理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通過計劃與控制,以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7. 組織行為學是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性的科學。它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綜合運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理學、生物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知識,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性,從而提高各級領導者和管理者對人的行為預測和引導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實現組織預定的目標。

  8. 目標管理方法的特點:***1***以目標為中心;***2***重視“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強調整體性、協調性管理。

  9. 激勵理論分為三類:***1***需要型激勵理論;***2***過程型激勵理論;***3***狀態型激勵理論。

  需要型激勵理論是從動機——行為過程或激勵過程的起點,即人的需要出發,試圖解釋是什麼因素引起、維持並且指引某種行為去實現目標這類問題。該理論包括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奧德弗的ERG理論、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和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

  過程型激勵理論是從激勵的起點——未滿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滿足這樣的過程來探討、分析人的行為是如何產生、導向一定目標和維持下去或最後終止等問題。屬於該激勵理論的主要有弗魯姆的期望理論、洛克的目標理論和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狀態型激勵理論是從激勵的終點——需要的滿足與否或狀態來探討激勵問題的。它包括公平理論和挫折理論。

  10. 組織文化是指一個組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把組織內全體成員結合在一起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它是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

  組織文化的特點是:***1***有鮮明的民族特色;***2***組織文化作用是整體的效用;***3***具有歷史的連續性;***4***具有個體性;***5***具有創新性。

  組織文化具有如下功能:***1***目標導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勵功能;***4***創新功能;***5***約束功能;***6***效率功能。

  11. 行政組織結構指構成行政組織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組合方式。在行政組織結構中,最重要的是縱向、橫向結構,它是行政組織系統中的基本框架。行政組織的縱向結構又稱為直線式結構,是縱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組織的層級制。行政組織的橫向結構又稱為職能式結構,是橫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組織的職能制,即同級行政機關和每級行政機關內部各組成部門之間的組合方式。

  12. 管理層次與管理幅度。管理層次是行政組織縱向結構的等級層次,即行政機關中設臵多少等級的工作部門。管理幅度是指一級行政機關或一名上級領導者直接領導和指揮的下級單位或工作人員的數目。

  13. 行政組織的編制管理是按法律規定的制度和程式,對行政組織的職能範圍、機構設臵和人員配臵等進行的管理。它包括職能管理、機構管理、人員編制管理三方面。

  14. 我國人事管理通常包括國家行政機關的人事管理和企事業單位的人事管理。前者稱為人事行政,後者稱為企事業單位人事管理。人事行政與企業人事管理兩者的宗旨不同,企業人事管理以營利為主要宗旨,人事行為遵循市場規律;人事行政則以服務國家和社會大眾為根本宗旨,而不以營利為目的。

  15. 國家公務員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職位分類;***2***錄用;***3***考核;***4***獎勵與紀律;***5***職務升降和職務任免;***6***培訓;***7***交流;***8***迴避;***9***工資保險福利;***10***辭職、辭退、退休;***11***申訴控告。 其中:***1***在職位分類的基礎上又確定公務員的級別,這是我國國家公務員制度的一大特色;***2***對公務員的考核,其考核內容以履行崗位職責和完成年度工作目標為基本依據,主要包括德、能、勤、績,且注重工作成績。我國對公務員的考核結果分為優秀、稱職、不稱職三個等次;***3***對國家公務員的培訓應貫徹理論聯絡實際、學用一致,按需施教、講求實效的原則;***4***交流,包括行政機關的內部交流和國家行政機關的其他機關與其他機關或企事業單位間進行的外部交流,交流形式有調任、轉任、輪換和掛職鍛鍊等;***5***迴避的種類包括任職迴避、公務迴避、地區迴避。

  16. 民主集中制是我國根本的行政領導制度,它決定和影響著其他行政領導制度。

  17. 行政首長負責制是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制相結合制度的一種具體形式。它是指重大事務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由行政首長定奪,具體的日常行政事務由行政首長決定,行政首長獨立承擔行政責任的一種行政領導制度。

  18. 行政文化是行政實踐的精神成果,是社會文明與政治文明的構成部分。它內涵著特定時代的行政心理、行政道德和行政精神。

  19. 財務行政即財政,是行政管理的物質基礎。包括政府預決算管理、預算***政府***會計和審計等內容。其中政府預決算管理是全部財務行政的中心環節和最重要內容。政府預決算的內容包括:預算收支的種類、數量及收支性質和作用;各級政府處理財政收支問題時的關係;執行和實現收支計劃的法定程式、具體措施和規章制度。

  20. 我國政府決定,從1996年起中央和地方的預算編制方式實行統一的複式預算制度。複式預算是把國家同一預算年度內的全部預算收入和支出按性質進行劃分,分別彙編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收支對照表,以特定的預算來源保證特定的預算支出,使收支之間具有相對穩定的對應關係的預算編制方式。

  21. 預算會計的主要核算物件是財政性資金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主要包括財政總預算會計、事業單位會計和行政單位會計。

  22. 行政執行應遵循的原則主要有:***1***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就是要貫徹公僕精神;***2***行政執行活動規範化;

  ***3***遵守行政執行程式。

  23. 電子政務是基於Internet的電子狀態中,政府利用電子通訊技術對行政事務的管理。我國電子政務的總體目標是到2005年完成“三網一庫”的政務資訊化的基本架構。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促發展,統一規劃,資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則。

  24. 行政公共關係指政府在施政過程中運用傳播溝通的方法,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相互瞭解、理解、信任與合作的一種管理活動。行政公共關係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徵:***1***主體的權威性;***2***物件的複雜性;***3***傳播的優越性;***4***目標的獨特性。

  25. 市政規劃包括商圈、住宅區的設立,交通、道路的改善,舊區改造,市政動遷等。

  26. 市政管理是政府負責管理本區的市政、環衛、園林綠化、公路、供水和城市排水。

  27. 公共政策主體是指參與、影響公共政策全過程,對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間接的決定作用的組織或個人。

  28. 公共政策主體應該包括政府主體、準公共政策主體和社會公眾。

  29. 公共政策主體能力是指政策主體能否成功地適應環境挑戰及其程度,即在環境的挑戰下,政策主體能否應付或適應這些挑戰,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30. 公共政策主體能力的內容主要包括:***1***規制社會成員行為的能力;***2***引導公眾觀念、行為的能力;***3***調控各種利益關係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會資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體系內部的互動及整合能力。

  31. 提升政策主體能力的必要性:***1***從實踐來看,公共政策主體能力不足;***2***公共政策主體能力現狀不能滿足日益增加和多樣化的公眾需求;***3***入世新環境和經濟全球化挑戰公共政策主體能力;***4***知識經濟要求公共政策主體能力的提升。

  32. 提升政策主體能力的途徑:***1***公共政策主體轉變政策理念;***2***改善和優化政策的外部環境。

  33. 行政監督的特點:***1***行政監督主體的廣泛性;***2***行政監督物件的特定性;***3***行政監督的法制性。

  34. 行政監督的原則主要有:確定性原則、公開性原則、民主性原則、有效性原則和經常性原則。

  35. 行政監督主要任務和目的就是要檢查各級行政機關和工作人員對國家法律和政府決定的貫徹執行情況。具體作用有:預防作用、補救作用和改進作用。

  36. 一般行政監督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按照隸屬關係和機關協作關係而產生的監督,它可以分為上下級之間的互相監督、主管監督和職能監督。

  37. 根據《行政監察法》的有關規定,我國行政機關的監察權包括檢查權、調查權、建議權和決定權。監察工作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1***依法行使監察權,不受其他行政部門、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2***實事求是,重證據,重調查研究,在適用法律和行政紀律上人人平等;***3***教育與懲處相結合、監督檢查與改進工作相結合;***4***依靠群眾。

  38. 審計監督屬於國家行政機關內部的一種特種監督,它具有如下特點:***1***審計監督的專職性;***2***審計監督的獨立性;***3***審計監督範圍的廣泛性。

  審計監督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分為不同的型別,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具體說,審計監督具有防護作用、評價作用和促進作用。

  39. 審計監督應遵循的原則主要有:***1***合法性原則;***2***獨立性原則;***3***客觀公正原則和建設性原則。

  40. 審計監督方法,包括一般方法和技術方法。

  41. 行政處罰與行政處分的區別表現在:***1***制裁的物件不同;***2***制裁的行為性質不同;***3***制裁的原則不同。

  42.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學的核心問題,也是行政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行政效率是效果與消耗之比,其影響因素主要有:行政環境、行政組織、行政人員和科學技術。

  43.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徑:***1*** 增強現代效率觀念;***2*** 完善行政管理體制;***3*** 建設高素質的行政管理人員隊伍;***4*** 努力實現行政決策的科學化;***5*** 健全行政法制;***6*** 實現行政管理手段的現代化;***7*** 改善行政環境。

  44. 當代西方國家以新公共管理為方向的政府改革基本上可以被定義為追求“三E”***即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即經濟、效率、效能***目標的管理改革運動。與傳統公共行政追求效率原則不同,新公共管理實現由效率優位向績效優位轉移,實際上擴充套件了效率的內涵。

  45. 行政效率的要素包括效益要素、經濟要素和時間要素。

  46. 領導就是指引和影響個體、群體或組織來實現所期望目標的各種活動過程。領導不同於領導者,領導者是指擔任某項職務、扮演某種領導角色,並實現領導過程的個人或集團。領導不同於管理,領導偏重於決策與用人,而管理側重於執行決策,組織力量完成組織目標。領導作為動態過程具有以下特點:***1***領導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2***領導是一種“投入”與“產出”;***3***領導是領導者、被領導者及環境的函式。

  47. 行政領導者個人素質結構包括政治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和心理素質四個方面。

  48. 領導決策應遵循以下原則:***1***資訊準、全原則;***2***可行性原則;***3***系統分析原則;***4***對比擇優原則;***5***時效原則;***6***團體決策原則。

  49. 行政決策依據決策目標性質的不同,可分為程式化決策和非程式化決策。程式化決策是對重複出現的,有一定常規可循的問題的決策。非程式化決策是對偶然發生或首次出現的、沒有現存規範和原則可循的問題的決策。領導者應將主要精力集中在非程式化決策上。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