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他人的名人故事

  關愛像一股春風,吹進我們心中;關愛像一股暖流,溫暖著人心;關愛像一把火,照亮著人心。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善良讓給予更自然

  2007年8月10日,央視著名主持人崔永元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來到寧夏永寧縣望遠鎮政權村,主持“共享一份愛,同圓一個夢”大型公益活動,來自寧夏的35名貧困大學生是《圓夢行動》節目的特別嘉賓。崔永元18年前去過寧夏,對今天的寧夏已經很陌生了,這次有機會去那裡,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離開北京時,他想不能空著手去,所以隨身帶上了1萬元愛心款。

  在主持節目中,崔永元和每一位一上臺講話的貧困學子擁抱。第一家企業捐款後,崔永元拿出一個信封,“這是我揹著愛人攢的1萬元錢,我也要捐給青基會,圓貧困大學生的夢。”他轉過身以其慣有的幽默方式說道:“你們可別告訴我愛人啊。”他的話逗樂了全場的人。

  雖然是一句幽默的調侃,但恰恰反映了崔永元低調而不願張揚的處世態度。據敬一丹等主持人透露,這些年來,崔永元給慈善機構捐過不少錢,還先後資助了20多名學生,而在2007年年初結束的大型電視活動《我的長征》中,也是一路行走,一路行善。有這樣一串數字:一路上節目組籌集慈善捐款1500萬元,幫助了230所學校,新建了20所小學,慰問了360多位老紅軍,修復了多個無名烈士墓。每次捐款,崔永元都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要宣傳。在面對記者的探詢時,他也總是說:“我很少做善事的,非常少。”崔永元這樣理解慈善的意義:做慈善是幫助別人,也是拯救自己。在他看來,對做慈善的人,不要一個勁兒地誇他們,相信他們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比如樂觀的心態、寬容的心境、不屈的意志,這些都是幫助別人時所收穫的珍貴禮物。正是抱著這種真誠而平和的心態,在捐款資助貧困學生時,崔永元總是極力維護對方的自尊心,減輕對方的心理負擔。

  1988年的一天,當時還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午間半小時》工作的崔水元正在拆看群眾來信,一封信裡雋永的字型吸引了他。那是一封高中學生的來信,信中說他馬上要參加高考了,但是家裡很窮,即使考上大學,也沒錢讀。他寫信來,就是想在回鄉前和他所喜歡的電臺節目告個別。

  這封信,崔永元想,這孩子的字寫得這麼好,學習成績也應該很好吧,如果就因為缺錢上不了大學,太可惜了。他馬上拿起電話按學生所留的地址和學校聯絡,核實情況後,崔水元決定資助這個學生。後來那位學生考上了黑龍江大學,崔水元先後資助他學費生活費共3000多元,直到他大學畢業。

  轉眼,10年過去了,崔水元從幕後走到了臺前,成了人們喜愛的主持人,而他也把做過的這件好事忘得差不多了。1998年,當他到黑龍江為自己的新書《不過如此》作籤售時,一位老人突然跪在他面前,接著便哭了起來。後來才知道,這位老人正是他資助的那位學生的父親。他特意趕過來,就是要當面感謝這個改變他兒子命運的人。

  後來,崔永元每次到黑龍江,那位受過他資助的年輕人都會買貴重的禮物去看他。崔永元看出來了,年輕人這樣做是在不斷地還債,他總覺得自己欠崔永元的,一直揹負著感恩與還債的雙重心理負擔。

  崔水元說:“掙錢了嗎?掙錢了就把錢還我吧。”年輕人立即從兜裡掏出了3000元,交給崔永元。“兩清了,你不再欠我什麼,以後我們都放下包袱,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說完這些話,崔永元沒再與他聯絡過。

  篇二:有愛心的小屈原

  “知道嗎?村口的大石洞裡能流出米來?那天我親眼看見的。”村子裡發生了奇怪的事,村民們跑來跑去,互相轉告著。

  屈原的爸爸皺著眉頭,在廚房裡走來走去,“奇怪!米怎麼會少了?”

  他把兩件事想到一起,“嗯,肯定是他!”

  天黑了,月亮升到了樹梢上,屈原的爸爸躲在村口的一棵大樹後面,他要幹什麼呢?

  來了,通往村口的小路上,走來一個人,個子不高,懷裡抱著東西,越走越近,可以看出,那是一個孩子。“唉!”屈原的爸爸嘆了口氣,從樹的後面走了出來。

  “屈原!”他叫道。

  “啊,爸爸,你怎麼在這兒呀?”屈原嚇了一大跳。

  “回家再說,咱們先把東西放過去。”屈原的爸爸已經想到,大石洞裡的米是兒子放的。

  “嗯,嗯,謝謝爸爸。”小屈原不好意思地笑了。原來,善良的小屈原看到村子裡很多人家窮得沒有飯吃,就想出了這個為大家送米的辦法。

  他的愛心得到了爸爸的表揚,但是爸爸說了另一些話,讓他明白了更深的道理。

  “你這樣能讓所有的窮人吃飽飯嗎?

  現在你還小,應該好好讀書,長大了,真正地為大家做些事情。”

  “哈哈,我明白了。”小屈原笑了。

  >>>下一頁檢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