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清明節初二作文600字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它用掃墓,燒錢等一些活動表達了對親人對祖先的一種深深的懷念。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篇1

  四月,清明,幾分陰冷,像是儲蓄了好久,一瞬間,湧了上來。

  家鄉的清明,是淡淡的綠,不似洛陽城的金紅一片。門前,有點發蔫的墨綠色柳枝散發著輕輕的香氣,枕邊的艾草露出了嫩綠的臉頰,蔚藍的天空裡,遊離於白雲之間的風箏,似乎也是那樣的綠。

  吃過午飯,家裡人開始收拾。奶奶不知從何處提出一袋又一袋的紙祭品,佝僂著身子,不停地往返。待所有的紙祭品搬出後,又站在神臺前,拉開一個個抽屜,香,蠟燭,打火機……一樣一樣地拿出。而後,她站在那裡,看著,嘴裡念念叨叨地分類,偶爾略微思索,對於這些,奶奶總是很謹慎,怕一會兒燃燒時放錯了地方。過了一會兒,又走到廚房裡收拾一些飯菜,如:燒豬肉,韭菜,白米飯,餅,酒,茶水。當然,最少不了的還是供板和餐具。

  雨,剛剛下過,泥土變得溼潤而有些粘稠。一家人,一前一後,在這泥濘的小丘上走著,終於來到了墳頭。

  上過香,燒過紙,請祖宗吃過飯,放過鞭炮後,就結束了。山上,縈繞著無盡的思念。

  回到家,奶奶把燒豬,切成一塊一塊 的分給大家,曰:“太公分豬肉。”原本死氣沉沉,大家都靜默著,沒有一絲聲響。現在,又迴歸熱鬧。小孩子們推推拉拉,爭先恐後地搶燒豬肉,大人們則在一邊拉拉家常。清明,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

  柳枝還像以往一樣,緊緊地貼著門,艾草的香氣溢滿了整間屋子。屋外,不知何時又下起了雨,一切景物,又變得模糊。

  四月,春,雨,柳,家鄉的清明。

  篇2

  清明節的前一天,爸爸到學校接我回老家做清明,我們一家人高高興興的開車回老家。

  清早我們到姑奶家,她家是小賣部,我們在她家買了清明用的紙錢人民幣彷彿像真的一樣。串錢是圓圓的如同一個個小卡片。我們還買了很多鞭炮,買好了東西我們就去吃午飯。

  吃過午飯我們回到了村子爸爸把紙錢一張一張的訊開,奶奶和姑奶用籮筐把串錢全抖開,裝在了竹籃子裡,我跑過去一眼可真多啊!

  我們穿上靴子小心翼翼地走在田埂上,鄉下那田埂可小了,走在上面一搖一晃的好像一隻鴨子在跳舞。我們終於走到了墳墓前。

  爸爸拿了綵帶一樣的東西出來,掛在墳墓上,爸爸把各種各樣的紙錢堆在一起好像一座小山系的。弟弟把火點燃了,那煙冉冉上升。我們看著一張張紙錢快要燒完了。我們就嗑了三個響頭,姑奶說:“這時只要在心裡許願,就一定會實現。”我在心裡默默許願要好好讀書,越來越聰明。然後爸爸把鞭炮掛在樹枝上,點燃了、霹靂劈啪,煙花五彩繽紛的在空中散開彷彿仙女一樣在空中飛舞。我們又來到了另外一座山上,來的墳墓前,天空下起了濛濛細雨,爸爸叫我快拿綵帶一樣的東西,掛在上面。爸爸把那一堆堆紙錢點燃了,我們急忙做完了。還是照樣嗑了三個響頭,我還是在心裡默默許願,這次我想讓自己越來越漂亮。然後看著弟弟也在默默的唸叨,大概也是在想讓自己學習有進步吧!

  爸爸走過來說:“清明節是我們後輩紀念祖先,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傳統的節日。

  這一天下來我忙的既開心又累。在一串串的鞭炮聲中我們做完了清明。

  篇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這裡過節總有自己的特色。

  現在我就給大家說說我們這裡過清明節吃的兩種特色食品—鬆皮子粑粑和茴香粑粑吧。臨近清明時,家家戶戶都去山上砍松枝,揹回家裡,用刀把粗糙的老松樹皮輕輕削去,再用手把裡層新鮮的松樹皮剝下來,晒它個三五天。松樹皮晒乾後,又將它放在罐子裡,再放入適量的水和柴灰,把蓋子蓋上,用火將松樹皮煮熟,這時候松樹皮已經變成紅色的了-煮鬆皮是做鬆皮子粑粑的一大主料。***聽外婆說,罐子裡的灰要好,木匠師傅做木材時推出的刨花就不行,如果把刨花燒成的灰放到松樹皮裡,既不能把鬆皮很快煮熟,也不能使鬆皮變紅,做成的粑粑也不會好吃。***鬆皮煮熟後,又將它從罐子裡倒出來,進行清洗,直到沒有任何灰燼為止,然後把它舂細,待用。做鬆皮粑粑的另一大主料是糯米。將糯米提前泡一夜,第二天早上就去推磨,將糯米磨成粉,拿到家米麵和舂細的鬆皮混合揉成一團面,混合時要加點水,這樣麵粉和鬆皮才能融為一體,還要放適當的鹽,這樣煎出的粑粑才有鹽有味。鬆皮子粑粑的煎法和煎一般粑粑的方法一樣,揪出一團面,捏成一個個圓餅樣的小粑粑,油辣後放入鍋裡,不一會兒,香甜美味的鬆皮子粑粑就煎熟了。

  那清香的味道,很遠就能聞著,讓人垂涎欲滴,讓人越吃越愛吃。除了鬆皮子粑粑,我們這裡有名的還有茴香粑粑。顧名思義,茴香粑粑便是以糯米麵和切細的茴香為主料做成的粑粑,茴香粑粑也很好吃,但我還是喜歡鬆皮子粑粑那清香宜人的味道。

  我們這裡過清明節,其它習俗與別的地方大同小異,我就不說了,只是不知道我的文章,你是否想嚐嚐我們的鬆皮子粑粑和茴香粑粑呢?如果想吃,就來和我們過清明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