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習俗的作文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懸艾葉,這是我們家鄉的習俗,而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比賽了,看賽手們在觀眾面前展示他們嫻熟的技能與美好的姿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篇1

  你見過這樣的端午節嗎?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遊不同的習俗。聽——“正月要把龍燈耍,二月要把風箏扎……”琅琅上口的童謠時候讓你穿行在每月的習俗中去呢?現在就跟我穿行到端午節的習俗中去吧!

  端午節到了,黃老師真可謂是”異想天開”,竟然把學校門口包粽子的馬婆婆請到教室裡來教我們包粽子!馬婆婆先把中葉折成一個漏斗形,俗話說得好”看著容易做起來難”,看馬婆婆寶中之的速度那麼快,他可是在江湖上”混”過十多年來的,那手藝叫做熟能生巧,而我們呢,就像是一隻只無頭蒼蠅,抓住這邊的角又漏掉那邊的角!,沒辦法只好讓馬婆婆親自出馬,一眨眼我們的中葉就被馬婆婆那一雙令人敬佩的首要成了一個個可愛的小漏斗,我們不甘示弱,開始了漏斗大戰。結果楊洋的漏斗被紅了個底朝天,做完這步後,馬婆有讓我們把江米倒進漏斗裡,沒想到我的粽子真的成了漏斗,裡面包住的江米就像沒有下巴的嘴巴一樣”巴扎巴扎”地漏個不停,我連忙拉起了線,把粽子的上口給縫了起來,可江米還是想斷了線的珍珠一樣不停地揉!我沒辦法,只好讓這個粽子光榮犧牲了。

  粽子包好以後,我們就開始煮,煮好以後,就開始吃了,瞧,小云陽那個饞貓,粽子還沒有看看我們的教室,就頓時灰飛煙滅了,黎宣誠呢?小心翼翼在粽子上舔舔這兒,舔舔哪兒,害得粽子上滿是口水味,最搞怪的非張力夫莫屬,看!他吃得滿嘴是油,手呢?也是油,就算米掉到地上,他也把自己的嘴巴當成吸塵器使……

  行走在節日的習俗中,聽者琅琅上口的詩,我們真是悠哉美哉!

  篇2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懸艾葉、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比賽了,這比賽並不是為了爭誰第一水第二,是為了在觀眾面前展示他們嫻熟的技能與美好的姿態。

  我先來說說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綠色的蘆葉包裹著糯米和棗子。煮熟後,剝開蘆葉,只見米團裡彷彿鑲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極了,蘆葉散發著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膩。

  粽子還有一個悠久的故事。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君王不採納。後來君王淪喪,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民還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人們把粽子投入江中,當做獻給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粽子的由來。是的,每逢端午節,人們怎麼會忘記偉大的詩人屈原呢?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篇3

  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