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清明作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歲歲清明,“逝者如斯夫”,不知不覺又到清明時節。下面是,歡迎參閱。

  1

  清明節這一天是全國各地人民紀念死去的親人,對他們的哀思。我家裡每年清明的這一天風雨無阻,必定要去山上對先祖烈宗掃墓。表示付氏後代懷念先祖並對先祖的哀思。

  清明節我對祖先親人的哀思中隨而想到汶川地震中犧牲的烈士,遇難的同胞兄弟和同學們。他們長眠在汶川地震災區,無人牽掛,成了孤魂野鬼,永遠不得安生。最重要的是在陰曹地府想念活著的親人,孩子想念老師,孩子想念雙親,雙親惦念兒女,老師牽掛學生,學生……這一切都是人知常情的事情。

  但是我來告訴你們,請你們在九泉之下安息吧,千萬別再牽掛活著的親人,你們的親人也就是全國人民的親人,在廢墟中又新建起高樓大廈,讓千萬災民安居樂業。一棟棟學校拔地而起,你們的孩子又在那明亮的教室裡書聲朗朗,老師像慈母恩父一般呵護著每一個孩子,他們是祖國的花朵,一定會在祖國媽媽的懷抱中開放得更加燦爛。

  汶川地震災區遇難的烈士和親人們,請你們放心,一路走好,你們的親人就是我們的同伴,有黨和全國人民的關懷,他們會生活得更加快樂。我們都很懷念你們,讓我們獻上一簇鮮花、花環,表示對你們的懷念與哀思。不!你們並不孤獨,有全國十三億人民的哀思。

  2

  清明節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踏青、除塵的好時節,其名字也正是“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的意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於清明節的小詩。祭奠親朋,在這個傳統的日子裡年復一年。

  又是一年的清明,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奶奶的墓前為奶奶掃墓。在奶奶的墳前,獻上鮮花,希望奶奶能知道我們的思念,也希望能得到老人祝福。

  也有許多人們去烈士墓園祭奠瞻仰那些死去的烈士,以寄託對他們的敬仰和深深的懷念,以此勉勵自己的子女學習他們的精神。

  還有許多人拿著鐵鍬帶著小樹苗,到指定的地點義務植樹,希望為自己的生活添枝加綠,更希望能為子孫營造出綠色的生活環境。

  清明節其實並非簡單的掃墓,緬懷故人那麼簡單,還有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生命的寓意。清明的節日精神講究“生死並至”,就是說生與死同樣重要。活著的人緬懷故人時,紀念並感恩;親近自然,在春意盎然的欣欣向榮之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清明節的風俗是豐富有趣有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打馬球、插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

  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就是對逝去的親人最大的慰藉了!

  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到了,人們帶著悲傷的心情來到了墓地。那老天爺好像懂得人們的心,也哭起來了。那柳條也低垂著頭……啊!清明節真使人傷心!

  我們全家拿著鞭炮、紙錢……帶著悲傷的心情來到公墓,一進門,就看見人山人海,聽見了炮聲濃濃,找到了地方,我們就開始掃墓。

  爸爸點燃了蠟燭,正正地放在碑的前方,過了一會兒,爸爸又拿起一塊乾乾淨淨的毛巾認認真真地擦起了石碑,把每一個字都擦得閃閃發光。我突然發現別人的石碑上都繫著一根帶子,我覺得很奇怪,於是我就也買了一根寫著“音容猶在”的紅帶系在石碑上,原來這是為了寄託我們對親人的懷念。接著,媽媽燒起了紙錢,口裡還唸唸有詞,希望外婆過得好,並保佑我們全家幸福!最後,我們還磕了頭,放了鞭炮。

  我在回家的路上,心想:“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辜負那些離世親人對我的期盼!

  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歲歲清明,“逝者如斯夫”,不知不覺又到清明拜山時,那些“欲斷魂”的路上行人,不正是胸懷虔誠之心肅然拜祭祖先的一撥撥行人麼?!老家是遊子的根,祖先是後輩的魂,祖墳乃情感的結。遊子窮富尚不論,遠走千里卻不忘回鄉拜山祭祖。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很在意清明掃墓祭祖這一習俗。“但有隴土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此乃唐代詩人王建詩句,從墓上有無新土可判斷墓主有無子孫的存在。“有後人,掛清明;無後人,一光墳。” “清明不祭祖,死了變豬狗。” “有添丁,好拜山。”這些當今流傳民間的諺語俗話,反映了清明祭墓活動的有無是家族是否綿延的標識。人們通過掃墓祭祖,在感念先人的恩惠的同時,又祈願後代繁衍興旺,子孫的興旺又能保證祖先的安寧與香火的延續。人們無論走到哪裡,在清明節都會升騰一股濃濃的鄉愁,要回鄉拜山。

  我五歲那年父親便去世了,此後每年清明我都要跟著叔叔、哥哥他們去拜山。清明節那天,大人早早地做好奶餈***粘米粉做的形似人的乳頭的蒸熟的餈粑***,裝好米飯,備了茶酒,我們捉只雄雞,抓個草鐮,扛把鐮產,提袋鞭炮紙錢,便浩浩蕩蕩上山去掃墓。小時不懂事,一路上非但沒有“欲斷魂”,反而因能欣賞到滿山妖嬈的野花,能夠摘食美味的茶泡茶耳和清明果,能夠挖到脆嫩的竹筍而歡呼雀躍。到得墳前,大人先把墳墓周邊的雜草割掉剷除,再在墳頭培上新土,然後篩茶倒酒放餈粑***一個墳放三個***,然後再點火燒著香燭在墳門前插端正***我們此時負責在樹枝掛好紙錢***,最後殺雞滴血、頂禮祭拜天地、墳靈。我們就這樣一個祖墳接一個祖墳祭掃,直到把所有祖墳拜祭完畢才打道回府。如遇下雨,我們就是打著雨傘也要去拜山,年年如此。

  每年清明時節,鄉路上到處可見拜山的行人來往穿梭,或踽踽獨行,或三三兩兩,或三五成群,或浩浩蕩蕩。清明那天,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徹山間,在群山迴響,餘音撩人心魄。

  外出工作後,我可以為不回老家拜年說原因,但絕不會為不回老家拜山找藉口。每年清明前或者清明這天,我便要偕同妻子攜帶女兒回老家,與老家的人一同前往拜山祭祖。自國家把清明定位法定假日後,我們每年都在清明這天回老家掃墓了。遠離家鄉,平時忙於工作,沒有特別的事,我們是不會回老家的,更不會到墳場墓地去。而到了清明時節,無論如何都要回老家一趟,一定要到墳場墓地去。

  中國古代乃農耕社會,家庭、家族的凝聚力是農耕的必要條件,維護家庭、家族凝聚力必須講孝道,而保證孝道,需要很多儀式來傳承。“古人拜天拜地,是感謝上天提供能量,土地提供物質;而清明拜山,則是感謝祖先給予了生命,蘊藏的是感恩和孝道,讓生命生生不息。我們拜祭祖先,體現我們是有“根”可尋的,也體現我們是講“孝道”的,這是家庭文化的傳承,是祖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春風吹綠了枯枝,又到清明拜山時,讓我們懷一顆虔誠之心文明地祭掃吧。灑淚之後,別忘了仰頭挺胸微笑。把根留住,盡忠盡孝,只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並沿著先輩開闢的生命大道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