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考歷史主觀題的解題技巧

  在解題的時候,經常會碰到一些困難的題目,而往往很多考生在這些難題中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導致分數低。所以,我們在考試的時候,就需要掌握一些解題技巧,來解決這些事情。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解題技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所謂歷史主觀性試題,是指除選擇題外必須用文字表述的試題,它包括材料題和問答題。它是高考中的常見題型,影響和制約著一些考生的總分成績。怎樣答好歷史主觀性試題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近三年參加湖北省高考文綜評卷的體會談三點看法。
 

  首先,必須準確把握高考試題評分標準。

  最有效的方法是對最近三年甚至文綜考試以來的高考試卷及評分標準進行研究性學習,找出高考試題答案具有的共同特點。在歷史答題中考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語言不簡潔,不能用規範的學科語言來回答;

  2.知識學得過死,靈活性方面不足。

  這實際上說明了考生答題不能符合考試標準。這裡以2001年高考第38題第②問舉例說明。問: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技革命怎樣推動世界形成一個整體的?答: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經濟的巨大發展,資本主義以全球為市場進行擴張;世界領土瓜分完畢;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發明。這個題的時限很明確,即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心詞是科技革命推動世界成為整體,求答項是“怎樣推動”。通過時間限制,我們應很明確地答出第二次科技革命,只要弄清了這一點,就可以進一步答出,它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來後,市場不能滿足各國發展要求,使得世界市場的爭奪成為必然,故列強以全球為目標進行擴張,結果在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終形成了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回顧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以電力為代表的新能源的發現及運用;二是以內燃機為代表的新機器、新產品的創制;三是為遠距離提供資訊的新發明,即通訊事業的發展,而能夠使世界形成整體***即聯絡加強***的是第二、三兩個內容。由此可見,高考試題參考答案具有層次化、要點化、規範化等特點。

  其次,在日常學習中注重歷史主觀性試題的訓練。

  如何答題本身就涉及到考生的能力問題。答題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須通過反覆訓練才能逐步提高,直至符合考試標準。它需要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這種能力一旦具備,也不會輕易喪失。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歷史課程標準中講到新課程的目標是:“在掌握基礎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識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日常學習中,一方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一方面要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絡,並將平面知識結構提高到立體結構上來。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佈置一些材料題和問答題。學生在練習中要儘量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對於教師佈置的練習題,一定要獨立完成,認真審題,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要嚴肅對待,不可敷衍塞責。二是注意教師的批改和評講。在這個過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改正。教師評講練習時,既會注意同學們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會教同學們如何審題,如何答題。當教師評講練習時,學生應用心體會教師的思路,學會思考。尤其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針對教師沒有提及的問題大膽發言,請教師分析指正。三是總結反思。一些主觀性試題練習、評講以後,教師還會做一個或給一個現成的答案,針對參考答案,要多看多思,學習其思路,學習其對要點的把握,並與自己做的答案做對比。對於優點要發揚,並由此增強信心,更要正視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在思考中加以改進,力爭在下次練習中避免類似的問題。

  第三,重視對重大歷史知識、歷史概念的掌握和積累。

  近幾年來,歷史學科命題一直堅持“以學科主幹知識為載體,以能力立意為主線,考查學生分析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比較鑑別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命題思想***國家考試中心史明體語***。這裡講的主幹知識,也就是我們歷史學習中的重大概念、重大階段的特徵性的知識。學習歷史從瞭解歷史事實、形成歷史概念及概念體系,進一步發展到理論概念,這是歷史學習的一個深化過程。歷史概念的形成對歷史學習尤為重要。新課標在目標中也提到,“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胳”。因此,瞭解和掌握考綱中要求的知識點尤其是階段性特徵,是做好歷史主觀性試題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