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的答題規範詳解

  政治的答題有些是有一定的規範的,學生掌握答題的規範可以讓學生減少不必要的失分,下面的小編將為大家帶來高中政治的答題的規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政治的答題規範介紹

  第一步:先歸納題目觀點,表明自己的態度。?

  第二步:講清有關的理論觀點***分析說明問題的理論依據***。

  第三步:運用概念、原理、觀點分析問題。

  這是答案的主體,考生理論聯絡實際,分析闡明問題的能力在這一步得到體現。這一步的層次由理論依據的層次而定。要遵循由遠及近,由表及裡,由共性到個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則,層層剖析。?

  第四步:聯絡重大時事。

  主要是聯絡黨的方針、政策和中心任務;聯絡一年來國內國際發生的重大時事加以說明,主要是指黨代會、人代會通過的決議,重要領導人的重要講話等等。

  第五步:用事實證明,包括史實、事實、資料等。

  答題不僅要有理,而且要有據,由基本事實引出基本觀點。不論是正面論述還是駁斥題都要用“事實證明”。“事實證明”往往和作用、意義、結論緊密相連。?

  第六步:反面論證。

  在正面論述之後,一般還應聯絡反面觀點,指出觀點的錯誤所在,以加深對正面的理解。這一步通常用“如果說……”“假如……”這樣的句式來展開。?

  第七步:表明態度或簡述自己的認識體會。

  在論述題答案中這一步是不可少的。表態既要聯絡實際,又要扣緊題意。

  注意:答案的語言規範?

  答題時一定要使用教材書面用語,而不能使用自己創造的語言、概念及流行的俗語。只有教材書面用語,才能做到表述規範、準確、科學、簡潔,才能和閱卷老師溝通思想、交流資訊、形成共識、減少誤解。

  高中政治的學習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聽課習慣:聽、讀、想、記、講。

  聽,就是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分析,聽同學的發言、爭論、辯論、質疑等。

  讀,包括粗讀和精讀,粗讀是快速把握課文結構、分析思路,找出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精讀是細讀重點段落,把握其中的標點符號、關聯詞、關鍵詞等,劃層次,找中心;把握原理的論述方式、論證方法,是歸納還是演繹,是怎麼分析的,又怎麼綜合的。

  想,即思考。在聽、讀的過程中,認真思考,並有意識地聯想。

  記,即用好“必記本”和“錯題本”。記老師、同學講的,並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記受他人啟發而產生的思想火花,記自己學習過程存在的問題。

  講,就是積極發言、質疑。

  如果平時每一節課都這麼做了,課堂的思維含量就很大了,政治學科的能力和素質就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和提高。這比課堂利用不充分,課外去大量做題的效果要好的多。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有心、有情感,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就能把政治課學好,考好。

  二、理論聯絡實際的習慣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有“用”的意識和習慣,看到身邊的經濟現象、政治現象、社會現象、人際人事關係,要有意識地自覺地用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的思想和方法去觀察和思考。久而久之,你就會養成習慣,有了這個習慣,你高考受益,你終身都將受益無窮。

  三、科學的訓練習慣

  有些同學平時做作業和測驗抱無所謂的態度,漫不經心,思考不深,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不好,但他個人都覺得無所謂,因為那不是自己的真實水平。但,到了大的考試,如期中期末考試乃至高考時,他很當回事,全身心投入,思考過多過細,往往把問題想複雜了,自然做錯的多,或者反覆思考後把第一遍做對的又改錯了,分數不高。究其原因,還是平時沒有養成嚴謹、認真的習慣和考試態度、考試風格。

  應當把平時當考時,把考時當平時,熟題生做,生題熟做,訓練良好的思維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就是說,平時練習和測驗,要把它當作大考,認真嚴肅,心情適度緊張;大考或高考時,把它當作平時的測驗或期中期末考試,心情不要太緊張,調整到適度緊張的程度,遇到難題把它當做熟題來看待,別怕,遇到熟題,別掉以輕心,粗心大意。心理學家說,考試時心情適度緊張,大腦細胞處於最佳活動狀態,最有利於我們發揮最高水平。

  考場上的大家風範不是一日之功能培養起來的,需要平時用心訓練才能積累、形成。

  四、歸納總結,構建知識樹的習慣

  平時注意歸納整理知識網路,組織知識專題,總結思維方法和解題技巧,發現思維規律和解題規律。更重要的是將教材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並恰當的呈現出來,這恰恰是高考命題人特別看重的。

  五、制定學習計劃的習慣

  在老師的大計劃下有自己的小計劃小安排,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強,能根據每個階段學習情況進行調整,做到每個階段的學習很充實,學習成績整體推進。

  六、積累課外知識的習慣

  “題在書外,理在書中”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根深才能葉茂”,這些話都說明了掌握豐富的時政知識和課外知識的重要性。

  七、持之以恆地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

  經常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高昂的學習鬥志。

  高中政治的特徵介紹

  一、政治性

  教學語言的政治色彩是指教學語言應當要有政治性傾向。對概念的表述,對事情的分析要有政治角度和政治態度,對時事要有政治敏銳性。作為政治教師不僅要深研教材,還要關心時事,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政治水平。比如伊拉克戰爭曾經是學生的熱門話題,作為政治教師應當把握中央的精神,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分析,明白中央政策的正確性,不能隨便發表議論誤導學生。

  二、科學性

  科學性是指教師傳授知識要真實、準確,要用嚴謹、準確的詞語來表達概念、敘述原理,要用言簡意賅的句子分析所遇到的問題。如在初二的法律知識教學中,對於“法律”這個概念闡述應當精煉,法律就是指由統治階級制訂或認可,具有普遍約束力,由國家強制保證實施的行為規範。如講到法律中的“十四歲以下應當從輕處理”和“可以從輕處理”中的“應當”和“可以”,就必須講清“應當”和“可以”的區別,“應當”是必須這樣,“可以”是存在不一定性,諸如此類尚多。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語言必須準確,要具有科學性。

  三、時代性

  政治具有時代性,政治課教學也必須具有時代特徵,教師教學時要把握尺度,用具有時代感的教學語言表達有時代性的知識。如講授“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光輝理想,“科教興國”的重大政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內容時,教學語言必須具有時代感,具有時代感的語言才能震撼學生的心靈,才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激情,激勵學生奮發拼搏,用“與時俱進”的精神去完成時代賦與的使命。

  四、藝術性

  積極的情緒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藝術性的教學語言能調節學生的情緒,獲得不錯的教學效果。這些不僅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準確地把握知識,還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借鑑相聲、小品語言的幽默,戲劇語言的精彩,名人軼事等,避免政治教學枯燥性,讓學生既聽得有興趣,又準確把握了知識。如用“賣柺”這個小品來反映社會不法經營的奸詐,“愚公移山”來論證意志的堅韌,“塞翁失馬”說明矛盾的對立統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