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期中教學反思

  初一語文期中的考試告一段落了,教師們有哪些方面的教學反思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本學期我擔任了七年級1班和2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與初二、初三年級的教學相比,初一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初一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

  三、正確處理自主學習和主導作用的關係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著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有條件的。這就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通過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愛學語文;通過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對學習語文充滿自信;通過在教學中引導、發現,使學生不斷習得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生有了學習興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便會落到實處。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四、要正確處理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關係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五、正確處理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關係

  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於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著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內容、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二者必須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著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間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穫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存在問題及措施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裡,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二***

  這次的期中考試語文試卷,我個人認為考察全面,難易適中,是一份非常不錯的測試卷,考察內容都是平時講過、練過、甚至要求原題背過的,可是考試成績依然不是很理想。剛看到成績時心裡很不舒服,但過了幾天,心情平靜下來,就不再發牢騷,開始從學生和自身來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工作。

  做過的原題學生卻錯了許多,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傾聽能力差,部分學生根本就沒有學會,課上的應答只是中等以上的學生在做,中下的學生濫竽充數,矇混過關了。二是學生學習上的懶惰。作為文科,背誦默寫是必須的,但因背誦的枯燥無味,好多孩子不願意背,或者即使背過,也寫不對字,得不上分。細細想想,這也是學情,孩子們剛上初中,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人在課堂,心思卻不知跑哪裡去了,講了多遍的問題還是一問三不知。課下不能主動學習,寫作業只是為了應付,能蒙就蒙,把寫完作業作為終極目標。三是學生基礎差,有個別學生不會寫拼音,不會寫字。也正是這些學生拉了班裡的平均分。

  作為教師,也有很多自己的原因,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太相信學生了,沒有天天檢查學生的家庭作業,沒有課課檢查學生的背誦,沒有字字落實學生的默寫。有講授,有佈置,但沒有檢查和落實,即使檢查也只是抽查部分學生,學生就會鑽空子,不做,少做,或者不認真做,應付了事。

  針對以上問題,我也想了以下的辦法來改進。

  一、每天上課前先檢查學生前一天學得知識是否鞏固了,這樣學生就不會再偷懶,他有了心理上的意識,明天老師要查的,今天我要認真做作業,認真背誦。作為教師也可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二、要求學生天天反思,寫出自己今天學會了什麼,這樣不僅使學生學會了反思,學會了每天整理自己的所得,而且學生通過回憶一天的學習,也是一種複習的方法。

  三、採用小組互助,一個小組只查一人,他對了全組人得分,他錯了全組人不得分,為了全組人的成績,他也不好意思不完成作業,不完成背誦。組員之間也會養成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共同進步的好習慣。

  四、真心地去愛學生。愛是偉大的力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是很敏感的,他可以感覺到你是否是真心的愛他們。讓學生在心情愉快中,在鼓勵激勵賞識中,去愛上學習,去學會學習。

  希望我的想法能堅持下去,能有一定的成果。

  ***三***

  本學期我擔任初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作為一名新老師及班主任,本職工作既包含教學又包含帶班。在重心上應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我下面就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反思和探討。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它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總體語文素養,它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它建議:1、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3、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4、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5、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通過多次學習“標準”,積極記錄心得,為自己定下教學基調。理論聯絡實際,開展語文教學工作。

  一、在積極備課的基礎上,加強備學情。

  因為是新老師,對初中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及接受水平更需要加強了解和掌握,以便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本學期是初中和小學的銜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轉折點。學習生字詞不再是重點內容,但生字學習對一大部分學生仍有困難;閱讀理解應是教學重點,但學生對問題理解不夠深入,看問題停留在表面;初一練習的習作,講究不拘形式寫出真情實感,很多學生感到無從下筆;文言文方面,初一學生剛開始接觸,基礎知識和文言詞彙累積幾乎為零。

  我從以上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和講授。比如在上《世說新語》一文時,疏通文義之後,以文言文的“吾、爾”發散開來,將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相通文字進行講授,擴充學生詞彙量,同時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文言文誦讀訓練。並將課後摘抄《世說新語》其它片段作為作業。這樣,學生能較快融入文言文這種陌生語境,不容易產生畏難心理。

  二、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將課堂交還給學生。

  傳統教學的好處在於以教師為主體,講授知識較為系統全面。而新課程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協調達到目標。鑑於初一學生剛離開了依靠老師的學習狀態,屬於過渡階段,這就要求我們從學情出發,在引導合作、探究的同時,講授也不可偏廢。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我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習興趣的激發,用各種方式和手段來實現這種效果,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開啟課本,匯入之後開始講授,從文章內容到中心思想,抓抓重點詞彙,點、線、面全部掃蕩一遍,結束一節課。”這種傳統的講授方式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從進入課堂,學生開始遵循已知的教學思路,難免心感枯燥、無味。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考慮到這方面的不足,我嘗試在上《王幾何》一文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將王幾何的模樣用簡筆畫的方式快速畫出來並在班級展示,給能迅速抓住體貌特徵的同學予以表揚,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快速切入課文開展教學。課後反饋學生興奮度較高,效果較好。大部分能說出王幾何的樣貌,同時聯想出其性格特徵。

  三、研究教材,記錄心得體會,一切從教學要求出發。

  教材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這就要求我們從教材出發,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並且防止“太深入、拔過高”的問題發生。總之,一切從學生出發,聯絡教材,以課程目標為指導。不斷改進自己課堂教學和學情設計。

  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初一開始,預習和複習的重要性凸現出來,對學生強調之後,仍無法取得重視,這方面比較薄弱,上課效果也受到影響。

  二、有些學生覺得語文不像數理化,臨時抱抱佛腳還能拿分,因此不太重視平常的學習。

  三、自我教學進度偏慢,需要改進提高。講授分析課文有時會陷入俗套,方式不夠新穎。

  作為一個新教師,應儘快調整學生心態,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所以,要儘快幫助學生將學習語文內化成他們的需要。同時及時快速更正自己,加強和學生的課堂配合,深入發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

  很快,半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就結束了。這段時期,自己雖然努力鑽研,但各種問題和困難仍舊接踵而至。需要不斷地克服各種怠惰心理,向各位新老教師多請教,多學習,用辛勤和智慧去教育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傳承民族文化,提高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