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初一地理
說課稿的確定要遵循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一、說教材
首先談一下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本章第一節為《地球和地球儀》,介紹了地球的形狀、大小以及經緯網定位等知識,為學習本節內容奠定了基礎。本節內容也是學習地理的基礎。通過對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地球的自轉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對地球自轉的基本狀態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
二、說學情
在學情方面,初一的學生剛接觸地理,對地理充滿了好奇,但是地理的基本素養還比較薄弱。根據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對於瞭解地球的運動的概念比較抽象,所以在上課時我會多聯絡生活實際,通過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例項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的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能力,以及新課標要求,我制定了本節課的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徵,包括方向、週期、旋轉軸。
②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③理解時差現象,並用生活中的例項來解釋,在現實生活中具備時差的知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演示法,培養學生動手演示的方法;通過聯絡生活例項,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地球的自轉,掌握地球的基本運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喜歡地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態度和價值觀。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對教材、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分析,我設定了以下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2、教學難點: 理解時差現象,並用生活中的例項來解釋。
五、說教法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分析,我將採用問題引導式教學法、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問題引導式教學法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啟發學生的思維。講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在講授基本知識時運用,簡答直接,學生也更容易接受。演示法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自轉,更加直觀,清晰明瞭。討論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型思維,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六、說學法
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我採用觀察、閱讀、思考、討論等學習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七、教學過程
根據前面幾部分內容的分析,我是這樣安排教學過程的。
1、匯入新課 2min
匯入新課我採用回顧上一節的知識“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這一概念,通過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每天都會經歷白天和黑夜呢?”、“.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從哪個方向升起,又從哪個方向落下?”從而引出新課內容——地球的自轉。
2、講授新課 35min
對於新課的講授,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為學生講述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徵。在講解地球自轉方向時,我會通過學生生活中的體驗,“坐在移動的車上,車外景物向後退去”的現象,讓學生結合書本上的閱讀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啟發學生思考“太陽每天東昇西落,那麼到底是太陽在動還是地球在動呢?”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地球的自轉方向。通過設疑,可以讓培養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結合書上的閱讀材料,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哥白尼“地心說”的故事,鼓勵學生為追求真理而努力,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實現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接著我會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方向,分別以北極點和南極點對著學生,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自轉方向。在學生回答後我會總結出“北逆南順”的結論,接著讓學生在黑白上的兩幅分別以南極點和北極點為中心的地球平面圖上畫出地球的自主方向,達到現學現用,及時反饋的作用。對於地球週期和旋轉軸這部分知識比較簡單,我採用直接講授法,
在學生理解了地球的自轉方向之後,運用手電筒和地球儀進行地球自轉的演示,從而引出地球自轉的意義——晝夜更替和時差的講解。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因為學生剛接觸地理,地理基本素養較為薄弱,且我國都採用北京時間作為區時,學生對於地球上時間的早晚理解較為困難。這部分知識在高中地理中會涉及區時的計算,所以,如何幫助學生理解這部分知識,為以後的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顯得尤為重要。我將通過以下兩個活動來突破重難點:
活動一:利用手電,觀察地球自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轉,讓學生思考面向太陽和背向太陽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撥動地球儀,讓學生觀察某地隨著地球自轉晝夜是怎樣交替變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選擇三個城市,分別貼上不同顏色的標籤:北京、紐約、倫敦,讓學生觀察他們隨著地球自轉運動經歷晝夜的先後順序有什麼規律。
通過實驗條件的控制,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因地球的自轉而產生晝夜更替的現象,因晝夜的更替而產生了時差。三個步驟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演示可以幫助學生抽象的知識更加具體化地理解。
活動二: 討論生活中因時間早晚差異而產生的現象
首先我會以書本上的活動3中“暢暢和姨媽問候時間的差異”,以及“南非世界盃比賽在白天進行,而我們收看到的直播節目卻都在晚上”兩個例項來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可以說明地球上時間的差異。從現實入手,通過討論,激發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積極主動探究的能力,符合新課標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也體現了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目標。
3、課堂小結 2min
在課堂總結時,我會讓學生結合板書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這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順應新課改的要求。
4、作業佈置: 1min
***二***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舨***《地理》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兩方面的內容:世界海陸分佈的特點;七大洲和四大洋。內容聯絡緊密,脈絡清晰,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大大降低了難度,並且具有一定的彈性,課本中出現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較多,大多數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經瞭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的知識,從讀圖的意義上,培養學生從圖中能直接讀取地理資訊,概括描述,分析比較,進而獨立說明,這是本節重要的教學任務。這樣既鞏固了地球和地圖的知識,又對學生今後學習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 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通過閱讀海陸分佈圖和海陸面積的比較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佈,瞭解海陸面積比例。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並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佈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繪圖的能力,達到靈活運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標:
本節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學生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到了解海陸的分佈,到探索和發現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的區別,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過程。主要採用組織學生活動的方法,使學生會用地球儀、世界地圖培養學生提取資訊、分析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資訊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同時滲透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通過組織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精神,並加強了語言表達的能力,通過師生互動,
建立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現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3、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認識海陸面積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佈及大洲輪廓——要求落實在地球儀和地圖上 難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佈位置和關係。
二、說教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幫助者、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學過程的導演,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所以必須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我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討論教學法、利用多媒體電腦直觀演示法和氣氛高漲的知識競賽法,先學後教,啟發式教學***教師給學生提供資料,包括圖片、文字等,讓他們通過閱讀材料、觀察圖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分析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關係,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
在當今的新課程改革中,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所以本節課採用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的學習方式。因此要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對於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教師指導、課件播放、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樂於探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在帶著目標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 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四、說教學過程
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