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機安全隱患多在軟體

  今年央視“3·15”晚會針對人臉識別系統發出了三號預警,將手機安全問題再次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但實際上,迄今為止,智慧手機並未發生過類似PC時代的大面積病毒,更多是因為軟體應用、連結等情況而上當受騙。如何推動軟體安全升級和監管,才是解決當下手機安全隱患的根本所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

  今年央視“3·15”晚會針對人臉識別系統發出了三號預警,將手機安全問題再次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但實際上,迄今為止,智慧手機並未發生過類似PC時代的大面積病毒,更多是因為軟體應用、連結等情況而上當受騙。如何推動軟體安全升級和監管,才是解決當下手機安全隱患的根本所在。

  就在“3·15”晚會曝光的第二天,筆者恰好使用某銀行手機銀行進行一筆轉賬時,因金額超過5萬元,提示需要進行視訊驗證,場景與“3·15”曝光幾乎一模一樣,引發了筆者對手機安全的擔憂。

  擔憂之餘,筆者則發現,人臉識別這類安全問題,很多是應用在智慧手機上,但其實與智慧手機本身關係並不大。如銀行的視訊驗證,其實就是借用手機的拍攝等功能,所有的操作和驗證,都是在手機銀行App下完成,就好比換成iPad甚至PC,一樣存在這類問題。

  手機的安全隱患其實主要源於作業系統。國內手機的作業系統多是基於安卓系統而開發,安卓系統特性就是開源開放,這使得使用者資訊容易被竊取,像前幾年使用者資訊被盜取、手機偷流量、應用自動開啟等問題。但這類問題如今已經很少發生,這主要歸功於智慧手機廠商不斷對安全的升級。如金立在M6上內建獨立安全加密晶片,採用銀行級安全晶片的360 Q5系列手機,從硬體層面保護使用者在手機使用時的隱私。

  除硬體加密之外,由於每個人指紋都具有終身不變性、惟一性和方便性,使得指紋識別在智慧手機上日益普及,但普通的指紋識別仍然存在一定的風險,如別有用心的人採集到這些手機使用者的指紋,再做成假指紋模,就可以在使用者不注意的時候解鎖手機了。而針對這類問題,手機廠商也有突破,如金立M2017就率先搭載了活體指紋識別模組,該模組主要就是對真人活體指紋產生識別反應,杜絕其他物質的識別。

  移動網際網路不斷髮展,智慧手機對於使用者重要性只會提升不會下降,安全問題必然是需要解決的。硬體本身的安全防護其實可以做到,但難的是在各種應用軟體中的欺詐陷阱,如何提升軟體安全性,則亟待網際網路企業、監管部門和硬體平臺方多方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