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運動的特點與作用


  散打的名稱前身以前稱為散手,是中華武術的精華;是具有獨特中華民族風格的體育專案,多年來在民間流傳發展並深受人民喜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一、散打的特點

  散手運動經過近20年的總結、改進和發展,已成為現代體育競賽專案,它本著“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已逐步與國際競技體育接軌。目前,散手運動不僅在國內,而且在世界五大洲的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和普及。散手之所以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由它本身的特點和作用決定的。

  ①體育性

  散手運動從初步研究到試點開展,從經驗總結到全國推廣,直至成為現代體育競賽專案,曾經歷過許多困難、矛盾和阻力。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散手比賽與人們想象的武術徒手搏擊形式截然不同,有人甚至認為散手不是武術,而只是“拳擊加腿擊”。因為民間流行的武術搏擊,一般都認為是防身自衛,一招致敵;或者象電影、電視、武打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出神人化,風雨不透。這是武術在許多形式上給人以神化誇張的錯覺而造成的誤解。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我們不能讓散手在狹窄的拼殺中去生存,應把武術之精華溶人簡單易行的運動形式,不僅能自衛還能強身,這樣才能有廣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走向社會,走向世界。於是,原國家體委武術院經過試驗、論證後,認為散手的技法是以增強體質,交流技藝,防身自衛,提高技術水平為出發點,從傳統武術徒手搏擊術中取捨動作,使散手成為體育,即寓技擊術於體育之中。

  由於決策正確、方法得當,散手運動才得以順利的開展和推廣,從現在的散手運動形式來看,散手與其它運動專案基本相同,屬於體育,但又突出地反映出武術的特殊本質——技擊性,同時又明顯地區別於使人致傷致殘的技擊術,不包含致人於死地的絕招妙計。散手規則嚴格規定了不準向對方後腦、頸部、襠部進行攻擊,也不允許使用反關節動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運用武術各種流派的技法。

  ②對抗性

  散手運動的內在特點,決定了它以相互對抗的形式來表現,所以,散手的基本形式就是對抗性。這種對抗,是在雙方掌握了散手的基本動作和基本技術,經過一段的訓練,在沒有固定格式的情況下,在規則規定的範圍內進行較技、較勇、較智,一分上下。

  ③民族性

  武術散手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逐漸演變發展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散手不同於拳擊,也不同於跆拳道,更不同於用頭頂。肘撞、膝擊的泰拳和不能用腳,只能用掉、拌、擒方法的柔道等專案;由於散手設擂比試,又不同於西方國家有攬繩的自由搏擊,也不同於日本的空手道、相撲、踢拳道、格鬥術,以及法國的忍拳等。武術散手要求“遠踢、近打、貼身摔”,它的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為“過去形式”、“歷史形式”或“傳統形式”。民族形式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變的、演進的。

  ☆二、散打的作用

  1、健體防身

  散手是一項體育運動,通過學習和訓練,能夠發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韌、靈敏等素質;同時散手又是一項對抗性體育運動,可以發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鍛鍊。堅持散手訓練,可強筋骨、壯體魄。

  散手是以雙方互相對抗為運動形式,這就要求習者在實踐中正確把握進攻的時機,防守要到位,反擊要及時,從而建立正確的條件反射;同時還要針對不同的對手和雙方臨場的變化,提高應變能力,以及提高擊打和抗擊打的能力,這一切都完全起到了掌握防身自衛和克敵制勝技能的作用。

  2、鍛鍊品質

  散手訓練,從開始的基本動作、基本技術練習,到條件實戰以至全面實戰的練習過程中,在每個階段和每個層次都對人的意志品質具有不同程度的考驗和鍛鍊。

  初學散手時,要忍受拉韌帶的痛苦;攻防練習時,要承受擊打和抗擊打的皮肉之苦;加量加強度時,要克服疲勞之苦;進行實戰時,要克服膽怯、猶豫、緊張、冒失等不良心理反應。通過長期的散手訓練,可以培養習者勇敢、頑強、堅毅,不怕苦、不怕累,敢於拼搏的精神,進而形成成熟、穩健、積極向上的優秀品質。

  3、競技觀賞

  武術搏擊之所以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延續到現在,除與社會文化背景以及運動的本身特點有極大關係外,其搏擊形成所具備的較高觀賞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歷史上,擂臺比武除霸安良已傳為佳話,當今不僅練習散手的多,而且觀看散手比賽。對散手抱有極大熱情的觀眾也日益增多,說明散手比賽不僅刺激、激烈,而且鬥智、鬥勇,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4、競技交流

  中國武術徒手搏擊,早在1000多年前就傳到日本,當時稱“唐手”,後來改稱“空手”。現在,有許多國家的武術愛好者不僅喜愛中國套路武術,而且也喜歡散手運動。通過與各國選手較技,不僅可以促進國際武藝交流,將中國散手運動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進各國運動員之間的瞭解和友誼,促進國際文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