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讀後感心得體會作文

  孔子強調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是古代重要的思想,每個人通過學習論語為政的心得體會都不同。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論語為政讀後感作文,歡迎閱讀!

  論語為政讀後感作文篇一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統治者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一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也就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老百姓就會以你為核心自動圍繞著你轉,順隨你,擁戴你。孔子強調了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性作用。

  以德治國,要求領導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標準,這個道德標準不僅針對老百姓,更要從領導者自身做起,榜樣示範。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領導者為所欲為,“德治”必定不成功。老百姓的眼睛是看著上頭的,領導怎麼做他們就怎麼效仿,跟著比自己高的人學習,人性使然。“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領導看中賢德,百姓自然尚賢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類延續多少年,這都是鐵律。所以,“德治”並不難,只要領導者以身作則就可以了。但是,這個“以身作則”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則”,怎麼辦?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來規約人的行為,一旦越軌,以“法”來懲治。孔子說的“為政以德”的人是針對君子式的領導者而言,他們能夠自覺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並以自己的君子之風影響百姓。不可否認的是,在封建時代,非君子的統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麼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須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順正道走。無論怎樣,孔子強調的“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為政方略,它是為政的最高境界,當現實生活還未到達上位僅處在中途的時候必須有強有力的“法”來配合,才能促使現實生活儘快達到這個上上位的境界。

  其實道德不僅對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對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有決定性的作用。孔子強調的“為政以德”正是從高層入手,從對整個國家建設入手***對一個小集體而言,就是這個集體的建設***,將道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政清明,世風必然淳樸,因為人人心中都時刻裝著道德的天平,無論行走坐臥,都不會逾越道德這道線,守住道德底線,就不會危害他人,社會就是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德”的確是人類和平共處的大則要件,失德,一切都將轟然倒塌;即使是“法”,也是以“德”為前提建立的一套規則,無“德”的“法”是悖逆人性的,也是行不通的。“德”就是個體生活安泰幸福的底盤,沒有它來墊底,談不上幸福。無德之人無論位多高或財多少,必惶惶焉、惴惴焉,因為其巧偽之心惑亂了他善的本性,整個的人處在不正常不自然的狀態,怎麼可能幸福安泰呢?

  聖人之言,確是真理。

  論語為政讀後感作文篇二

  眾所周知,論語每篇的標題是以文章的前二個字來命名的,當然除去“子曰”,因為,這兩字出現的頻率太高。

  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較亂,好像並不是在說為政,而是在講孝,講君子,將信用。其實,都是在圍繞為政這個主題展開的,第一句是主旨,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接著,孔子從思無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孝無違、孝敬,從君子不器,先行言後從之,周而不比,……

  以上這些說都是在圍繞一個字展開——德,德代表著禮,代表著孝,代表著君子。曾國藩曾說過,德者,若水之源,樹之本;才若水之流,樹之葉,大概是這個意思,大概也是受我們偉大孔子的思想影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有兩句關於談論學習的經典名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能很多人會以為這兩句出自學而篇,沒想到卻是在為政篇,乍看,我也是頗覺新鮮,過後,我覺得也很正常,無論從政,為學,都是學習、實踐、再學習。

  論語為政讀後感作文篇三

  讀書有得,是人生一大快事。《論語》尤可常讀常新。“經典”的形成並非朝夕之間,故能經得任何時間的檢驗。多讀經典也是節約生命之一法。閒暇時又讀了論語,所選版本為中華書局1980年版

  《論語》中的孔子,可親、可敬,是一個智慧的師長。讀《論語》如同“從夫子遊”。 讀孔子,讀《論語》,讀儒家,首先就要讀“仁”,因為孔子的思想體系的核心便是“仁”。以前我只是大概模糊地知道“仁”即“愛人”,並未真正地深入探究過。原來《論語》中孔子已經闡明瞭“仁”的涵義。《里仁篇第四》中的第十五條: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裡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顯然是其學說的核心,即曾子回答門人的“忠恕”二字。那麼“忠恕”又謂何呢?“恕”的闡述可見《衛靈公篇第十五》的第二十四條: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關於“忠”的闡述可見《雍也篇第六》的最後一條: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由此可見,“仁”雖然包括“忠恕”,但是“忠”與“恕”卻大不相同。“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很高的道德要求,未必人人都能達到。“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德要求就降低了。

  通過這兩句話,我由衷地體會到了孔子道德的高尚,幾千年前他就提出了利人利己和下限即不利人但至少不損人的道德標準。我以為這是十分合乎人性的。因為要求人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著實是有些困難的,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卻在情理之中,這就是所謂的將心比心。

  讀《論語》,除了感受道德的薰陶,還能體會到思辨的快樂。《為政篇第二》中的第七條無疑讓人拍手叫好,欽佩不已。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有能養;不敬,何以別乎?”關於“至於犬馬,皆有能養”一句有許多種講法,楊伯峻先生在註釋中都一一列舉出來了,而相比較我認為他本人給的譯文最為恰當,即“至於狗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對於現在人有些人只給老人錢物便理直氣壯地認為是奉養孝敬父母的人而言,這個類比論證無疑是有力一擊,當頭一棒,讓人大呼痛快。對於那些仍存在著給老人吃好穿好便為孝的誤區的人而言,此言既出更是不亞於醍醐灌頂!讓嘴硬者啞口無言,使糊塗者恍然大悟。孔子對“孝”的理解並非愚孝。《為政篇第二》中的第八條: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大意就是子夏問孔子孝道,孔子說:“兒子在父母前經常有愉悅的容色,是件難事。有事情,年輕人效勞;有酒有餚,年長人吃喝,難道這竟可認為是孝麼?”可見孔子認為“孝”應當是父母和兒女之間的互相關懷,而不是“二十四孝”中諸如“埋兒”、“割股”、“臥冰”那樣極端的苦孝的。

  《論語》中對於“君子人格”的描述和追求,於現代社會仍有遵從的價值。“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等等。

  孔子並不是聖人,因為他也會犯錯。《為政篇第二》第三條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初看字面,似乎通曉暢達,即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只舉其整數***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其實不然,“思無邪”一語本是《詩經》中《魯頌》之文,孔子在此借其評論所有詩篇。“思”字在《魯頌》中本是無義的語首詞,並無實義。孔子卻引它作思想解,自是斷章取義。記得一位教授曾說過對待歷史人物,尤其是名人,仰視俯視皆不足取,唯平視最佳。對待孔子亦然。

  讀《論語》,才知其分量所重,價值所在。讀書當用人生去讀,如宋朝宰相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才算是真正讀懂了《論語》,讀透了《論語》。作為一個讀書人,這也將是我追求的讀書的最高境界:用人生讀書。


論語為政讀後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