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激勵的管理者才具備真正的領導力
一名管理者確實可以通過懲處或者不加思考的批評管理員工,但任何一名經驗豐富的領導者都會對這種方式持否定看法,他們認為管理有兩寶:激勵和讚美。激勵和讚美能夠激發出員工的無限潛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到您。
人在不同的環境、年齡、成長階段、管理層次下有有各種各樣的需求,這是激勵的核心和宗旨。沒有激勵,人的需求無法得到有效的滿足。
例如,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有理想有抱負還要尊重,多用發展前景、個人成長加以激勵;年齡稍大的操作工人,需要養家餬口改善生活,因此對金錢物質的需求較強,要多用利益驅動;而對管理層要用目標激勵,對事業基礎好的高管要用事業、使命激勵等等。
如果一個人是為自己做事情,信念、目標、理想就是最大的動力,這將是任何薪酬福利政策的激勵都無法達到的效果。
在激勵的設計上,管理者必須具備人本思維能力:
1.培養人不如招對人:招對人是從源頭上保證了員工質量,比培養一名與企業三觀不合的人更簡單;
2.招聘人不如留住人:新人的培養成本與風險其實遠遠大於留住老人;
3.留住人不如激勵人:留人是為了讓他有更好的表現,使其成為資本而非成本;
4.激勵人不如培養人:給員工以真正有成就的未來,勝於一切激勵。
員工追逐利益有錯嗎?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告訴我們:第一層生理需求,就是滿足人對物質利益的需求,而最高層自我實現需求,則是滿足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的需求。這種看法是片面的。自我實現的基礎是個人價值的實現,既然是價值,就一定有價格屬性,價值背後必有價格支撐。因此,企業要支援員工實現自我價值,必須要有配套的激勵設施。
令老闆們以及人力資源經理想不通的是,員工工資明明在行業中是最高的,但滿意度調查結果出來發現,最不滿意的竟然是薪酬。這是為什麼呢?理由有二:一、員工對薪酬不滿意就如同老闆對利潤不滿足;二、員工收入再高,也不會滿意,因為他總希望獲得更多。
員工希望收入不斷提升無可厚非,但必須以正面價值觀來看待自己的收入,身在職場,必然要拋棄5種心理:
1.付出與回報要對應。
2.只做與工資相稱的工作,秉持這種心理做事情的人永遠拿不了高薪。
3.這件事不是我的分內事,那是領導的問題。秉持這種想法,職場人際關係必然奇差無比。註定永遠不能當領導。
4.太累了,明天再做吧。這種拖延遲早會害了你自己。
如果你不滿意收入,請給出態度:
1.將你的工資提升30%,然後問自己我要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水平,需要多久可以做到?
2.詢問收入高於你30%的朋友們,瞭解他們是如何得到這個收入水平的?
3.如果你覺得自己短期內做不到,調適自己的心態,腳踏實地工作。
在企業中,老闆們其實並不反感計較收入但願意付出的員工,那些計較收入卻不付出不創造的員工才令老闆們嫌棄,而那些不計較收入也不願意付出的員工,是企業的雞肋,那些不計較收入用心做事的員工,你要挖掘他的其他需求,滿足他更高層次的個性化需要。
新員工分類
A型-雞肋型:不計較利益也不願意付出的員工,增加企業成本;
B型-索取型:計較利益但不願意付出的員工,損壞團隊價值;
C型-交換型:計較利益且願意付出的員工,引導與強化;
D型-雷鋒型:不計較利益且願意付出的員工。
每一名老闆都不怕員工計較,就怕不付出還很計較。而不計較也不付出的員工,更是毫無價值的。
老闆與員工的關係是對立的嗎?
老闆與員工是天然的“敵人”:老闆要的是利潤不斷增長,員工要的是工資持續上漲;老闆要的是員工努力工作,為公司帶來最大的回報,員工想的是少幹多拿、責任少福利獎勵多;老闆希望員工理解企業經營困難,員工希望老闆體恤自己生活不易;老闆想員工把事情當事業來幹,員工只想做完自己的事情。
有這種差異,主要來源於思維上的差異,一家公司於老闆而言是事業,而於員工而言只是一份工作。同時還來源於利益分配上的偏差,老闆得到的是未來剩餘價值,而員工得到的是當下價值。如果老闆和員工方向不一致,可能會產生以下問題:
1.如果老闆只想著讓公司賺錢,員工就會對公司沒有歸屬感。
2.如果老闆只會想辦法壓榨員工收入,員工就會想辦法違規謀取收入。
3.如果老闆只會畫餅誘惑員工,員工就會想辦法另謀高就。
4.如果老闆只強調業績結果,員工就會犧牲公司的未來利益來達成眼前業績。
老闆們難以取信於員工,根本上是老闆樂於畫大餅。老闆們必然知曉員工工資低,但公司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資金,給員工漲工資不現實,於是老闆們會畫大餅,告訴員工只要一起奮鬥,未來就能跟員工分享股權,職位也隨意挑選。然而,員工深知,在企業發展初期,老闆不拿出誠意,以後會分享利益更是不可能。
這不是不允許老闆們畫餅,至少要讓員工聞到餅香。
老闆要經常問自己:1.這是誰的企業?——自己一個人的企業就自己一個人累;2.業績與員工收入是什麼關係?——讓員工感受到企業是大家的;3.目標管理如何做到位?——要有目標激勵機制來保障;4.我的角色定位是什麼?——是對自己負責?還是要對全體員工負責?
員工憑什麼敬業?敬業有什麼好處?不是自己的事業,員工憑什麼敬業?敬業與個人長短期利益有什麼關係?老闆們要明白,員工敬業不是天經地義的,為了組織利益而要求員工犧牲個人的利益是是不可能持續的。因此,一定要讓員工明白敬業會有哪些好處。
老闆與員工的思維和利益關係能統一嗎?
這是可能的,但前提是老闆必須先擁有“利他共贏”、“分享事業”的高度與態度。老闆要願意捨棄和分享,員工才能腳踏實地努力創造。老闆開始關注員工的需求與情感,員工則會體恤老闆的壓力與辛勞。這樣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動。
俞敏洪曾經說道:現在年輕人進入職場,都希望先拿高薪,再認真工作,心裡想的是我工資待遇不夠,憑什麼努力工作。但實際上最後真正在職場取勝的,是那些不計較個人得失辛勤工作、持續不懈努力的人。原因是老闆和員工的思維差異:員工希望先得到報酬再工作,老闆喜歡那些先拼命工作不計報酬的人,然後就會重用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