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村創業真實事例

  創業要學習別人的精神,學習他們的成功方法,學習積極向上的習慣。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事例,學習他們,激勵自己。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大學生養殖蚯蚓收入百萬

  不做城裡人,回鄉當農民。現年28歲的劉軍,2011年7月從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主動放棄在城裡高薪就職的機會,毅然回到信豐老家,在嘉定鎮龍舌村養起了蚯蚓。經過幾年的打拼,劉軍不僅成了當地的致富能手,還發揮專業特長,利用無害化處理過的豬糞養殖蚯蚓改良土壤,使原本寸草不生、溝壑縱橫的稀土尾砂地,轉化為平整鬆軟的肥沃土地。憑著在一專案上的突破,劉軍奪得了2013年第二屆“贏在江西”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冠軍。

  不顧勸說 放棄高薪回鄉養殖蚯蚓

  3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信豐縣嘉定鎮龍舌村一處叫阿廈塘的山坳裡,劉軍的信豐縣歸根生態科技示範基地就在這裡。近百畝集中連片的土地上,一畦畦標準的蚯蚓床整齊有序。劉軍正手持鋤頭,和工人一起翻壟挖收蚯蚓。

  劉軍說,這種蚯蚓名叫“大平2號”,不僅可以用來餵養泥鰍、鰻魚、甲魚、石蛙等,還可藥用,市場需求量非常大。此外,這種蚯蚓的繁殖能力很強,每月可挖收一次,市場價位根據季節需求而定,一般為每公斤16元到30元不等。目前,僅蚯蚓養殖,劉軍的年收入達百萬元。

  3年前,劉軍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回鄉養起了蚯蚓,成了村裡人眼中的另類。父母好不容易供他讀完大學,當然希望他能留在城裡工作,而自己卻不顧父母及親友的勸說,放棄了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最終回到老家承包土地養殖蚯蚓。一時間,父母罵他是不孝兒。左鄰右舍也對他冷嘲熱諷:“一個大學研究生,好不容易丟下鋤頭到城裡生活,現在又回鄉下當農民,這書不就白唸了!”

  劉軍沒有被困難和流言嚇倒,而是充分發揮所學專業知識,在家鄉廣袤的土地上,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重大突破 稀土尾砂地變廢為寶

  劉軍說,在中國,養殖蚯蚓的人不少,尤其是北方,幾十年前就有人開始養殖蚯蚓。在大學時,他研究的課題就跟這有關。

  2010年暑假,劉軍獲悉信豐生豬養殖規模大,每天所產生的豬糞有幾千噸,而這些豬糞除了部分用於果園、菜園、稻田作肥料外,大多被排在山澗河道中,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汙染。既然有這麼多的豬糞,何不把它利用起來養殖蚯蚓?

  返回學校後,劉軍開始著手相關研究,成功掌握了豬糞無害化處理技術。2011年7月,返回家鄉的劉軍,把經過無害化處理的豬糞用來飼養蚯蚓,結果取得成功。經不斷摸索和技術改進,劉軍用豬糞養殖蚯蚓,畝產量可達3500公斤,比國內其他用牛糞養殖蚯蚓的產量高出近一倍。劉軍所掌握的這項技術,一舉攻破了“豬糞難以養殖蚯蚓”這一課題。而更讓劉軍感到欣喜的是,用豬糞養殖過蚯蚓的土地,土質變得暗黑,異常肥沃鬆軟。劉軍於是把目光瞄準了當地的一些稀土尾砂地。當年冬,劉軍租賃了嘉定鎮龍舌村阿夏塘一塊100多畝的稀土尾砂地進行實驗。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原本幾十畝寸草不生、溝壑縱橫的稀土尾砂地,現已成為平整鬆軟的肥沃土地。從此,劉軍把技術示範基地設在這裡,昔日這塊超百畝的稀土尾砂地在逐步消失,而今成為了一處“聚寶盆”。劉軍這一治理稀土尾砂地的辦法,得到了贛州市礦管、水土等部門的高度讚揚。

  今年1月,在第二屆“贏在江西”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總決賽中,劉軍的“用豬糞來養蚯蚓,再用蚯蚓來改善土質”創業專案,征服了在場評委,從入圍決賽的15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冠軍,並贏得10萬元創業獎金。

  自行鑽研 臍橙專用肥將投放使用

  隨著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上研發的多個創業專案獲得成功,江西、山東、廣東、湖南、河南等地的多所農業大學,邀請劉軍前往授課,介紹返鄉創業的成功經驗及課題交流。劉軍兩名學弟,大學畢業後也慕名前來,輔助劉軍一起研發新的專案。

  一些信豐本地及周邊的菜農、果農、苗農都紛紛前往劉軍的養殖基地,收購他養殖蚯蚓後的豬糞。劉軍開始思量,贛南是臍橙之鄉,但目前仍沒有專供臍橙使用的肥料。於是,劉軍經過配方改良,研發出了臍橙專用肥。目前,該專用肥專案的研發,已通過了江西省科技廳專家的評審。為了使該專用肥能儘快生產投入使用,劉軍目前正在基地內建設一個2000平方米的生產廠房,並與信豐當地一家大型果業公司達成協議,創辦一個大學生創業基地。招收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成立創業團隊,最終達到共贏的目的。

  劉軍透露,目前,國內已有多所農業大學的老師向他引薦人才,其中有不少大學生已簽訂了工作意向。劉軍說,創業基地建成後,臍橙專用肥很快會生產出來,並投放到市場。

  心懷夢想 搭平臺攜鄉親共同致富

  劉軍成功創業的事蹟,經媒體報道後,引起了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致富經》專欄的關注。3月2日,該專欄派出兩名記者,從劉軍就讀的山東農業大學開始拍攝,一路南下,經南昌、吉安等地尋訪客戶,最終到達信豐,直至3月18日結束行程返回北京。全程採訪,詳細記錄了劉軍返鄉創業的創業故事

  劉軍說,返鄉創業的想法,在大學時期就有了,經過幾年的努力,這個夢想已經實現,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近兩年來,劉軍在創業打拼的同時,沒有忘記幫助當地鄉親。附近村民在種養殖方面遇到了什麼問題,只要找到他,劉軍都會提供無償幫助。無法指導解決的,他就通過自己的人脈關係,幫助聯絡有關專家前來指導。

  2011年,劉軍種植象草飼養蝗蟲取得成功,經本報報道後,不少省內外的農戶打電話或慕名前來,找到劉軍諮詢飼養技術,他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給大家。與此同時,劉軍的生態科技示範基地招聘了不少當地的中老年人及婦女任員工,每月工資兩三千元,讓他們實現家門口就業。

  劉軍表示,自己返鄉創業,當時就認準了一個理:“身為一名大學生,首先要擺放好自己的位置,不管到哪裡,從事什麼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特別是《若干意見》出臺後,中央給了贛南老區人民許多優惠政策,這讓他對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

  二

  美術碩士回鄉養豬用紅薯菜葉養黑豬

  好豬肉是什麼樣的?在80後豬倌向平東眼裡,應該是“有鄉愁味道的豬肉”。昨日,在東湖風景區落雁島的倉庫裡,向平東埋頭於豬油、豬肉、豬油渣?之中,整理貨架,忙碌而充實。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年輕的豬倌,還是位美術碩士。只是因為想“做點自己喜歡的事”,他毅然關掉廣州的公司,回鄉養豬。

  美術碩士回鄉當豬倌

  面板黝黑,戴著眼鏡,笑聲爽朗,初次見面,很難把向平東和“豬倌”聯絡起來。向平東是宜都市松木坪鎮楊樹坪村人。1999年,他被湖北美術學院?美術學系錄取,成了村裡第一個大學生。2003年,他又考入廣州美院攻讀廣告設計專業研究生。碩士畢業後,他進入一家品牌設計公司任職。兩年後,他辭職創?業,在廣州成立了自己的品牌設計公司,運營基本穩定,逐漸步入正軌。2012年底,向平東卻出人意料地關掉廣州的公司,“想回歸鄉村,做點自己喜歡的?事。”

  父親聽到兒子的想法後急了:“好不容易培養個研究生,做點體面工作不行?你瞎折騰個什麼呢!”向平東耐心解釋:“研究生養豬不是什麼醜事,我要養和別人不一樣的豬——用粗糧蔬菜餵養的黑豬。”

  向平東來到宜昌秭歸大山裡,與人合夥養起了黑豬。

  紅薯菜葉古法養豬

  向平東養豬的方式是與農戶合作,養殖基地將豬仔養到兩個月大時,交給農戶養殖,七八個月後,再將豬回收到基地。別人的豬用飼料喂,4個月就能出?欄;他的豬是圈養加放養,吃的全是玉米、紅薯、菜葉等,10個半月才能長到200斤,達到出欄標準。“我給我的黑豬定義是‘古法養豬,自然之道’。就是遵?循千百年來農民自然養豬之道,養綠色、健康的豬。”向平東說。

  在向平東的老家,也有村民與他合作。宜都市松木坪鎮楊樹坪村村民王長玉介紹,村裡100多農戶中,目前有30多家與向平東合作養黑豬,他家已經養了15頭黑豬。

  記者在向平東拍攝的黑豬放養視訊中看到,簽約農戶將豬驅趕至山坡上,將玉米、紅薯、菜葉等撒在地上,黑豬立刻圍成一團,互相拱著搶食。向平東介紹,每天,農戶們都會拍下一段當日放養情況的視訊發給他,雖然身在武漢,但他時刻掌握著黑豬的成長狀況。

  想把黑豬趕上新三板

  雖然養殖基地遠在宜昌秭歸,但向平東在武漢設立起體驗基地,向客戶展示公司產品。從養殖到銷售,向平東去掉了所有的中間環節,直接面向客戶。

  “豬也要賣得藝術”,向平東的產品均為淺綠色包裝,看起來格外清爽,豬油用精緻的玻璃罐罐裝,外面還套著質樸的麻袋,有一種古樸的美感。

  去年5月,向平東報名武漢大學EMBA課程,學習新的經營模式和理念,同時積累資源,擴大人脈。春節前夕,向平東帶領銷售團隊,穿梭於各個商會的年會活動,宣傳自己養殖的土豬肉。一斤黑豬肉售價?為35元至40元,因為品質可靠,僅去年春節前的年豬銷售,一個月內就賣出400頭。兩年多時間,向平東成功售出1500頭黑豬。

  光靠“圈子營銷”還不夠,向平東計劃今年在武漢的高階社群裡開10家肉鋪,首家肉鋪已於1月下旬在漢口後湖開業。

  向平東的養豬事業也吸引了一些投資人找上門來。2月初,他從一名廣州投資人那裡拿到了200萬元的天使投資。“不僅提高餐桌上的生活品質,更讓?大家感受慢下來的快樂。”向平東希望,自己的產品能承載並傳遞傳統文化及樸素的價值觀。他計劃明年將黑豬品牌推上新三板,目前正在積極做準備。

  向平東是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應邀回母校做這場講座的。2003年,向平東從湖北美院美術學系畢業後,又考入廣州美院攻讀研究生。碩士畢業後,從事了創意設計工作的向平東,兩年前回老家宜昌幹起了養豬事業  。去年11月,向平東以武漢儂家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身份亮相武漢,參加團省委舉行的創富大賽,闖入15強。公司誕生半年來,有多家天使投資公司一直關注他們的成長,但他卻謹慎地保持著與“天使”們的距離。他希望自己創立的儂家屋黑豬品牌,能按自己的初衷發展,併成為黑豬市場的一匹黑馬。

  向平東的故事:曾經沒錢上大學,湊不齊學費

  “我是帶著感恩的心態回到這個城市的。”作為年輕的創業榜樣,向平東卻不懼坦承自己的窘迫往事。

  向平東是宜都市松木坪鎮楊樹坪村人。1999年,19歲的向平東被湖北美術學院錄取。作為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鄉親們都為他感到驕傲,但他卻為湊不齊學費而發愁:向平東8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在當地煤礦打工,收入微薄。他報考的美術學系僅學費一年就要6500元。同學們都已順利報完到、軍訓去了。學校為他保留一個月的學籍,希望他能在一個月內湊齊學費報到。走投無路的向平東只好向本報求助。

  “我好想上大學。”15年前的9月20日,武漢晚報在頭版頭條報道向平東的文章,表達他內心的渴望。

  報道見報次日,時任副省長王少階作出批示,要求不使特困生失學。眾多熱心讀者紛紛為向平東捐款,很快就為向平東湊齊了學費。

  拿著讀者的捐款,向平東百感交集,特意留下一封給讀者和本報編輯部的感謝信:“我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在過去的十天裡,經歷了一個複雜的感情轉折。本來是懷著渺茫的希望,在晚報大門前猶豫了許久,才將那份求援信送給一個陌生的編輯。幾天前由對求學的失望,到街頭流浪、四處尋工,再到受到大家無私的關懷……”

  看到記者儲存的信紙和已經開始發黃的感謝信,向平東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沒想到您還儲存著這個。當記者問他是否還記得其中的內容時,他只說了4個字:“刻骨銘心。”

  他記得在晚報6樓過道的沙發上度過的一夜,記得文教部員工拿出自己的飯卡,讓他到食堂就餐:記得一位下崗女工特意從漢陽趕到報社,為他捐出100元……

  “雖然四年的大學生活僅學費就要支付3萬多元,但我有信心通過自己的勞動來完成學業,把社會對我的扶助變成奮鬥的動力。我請求做晚報讀者公益扶助中心的一名義工,加入到幫助更多不幸人的活動中去。”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