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體頻率是什麼
不少人在看記憶體引數時,會發現記憶體頻率這個詞,那麼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小編帶大家瞭解內頻率是什麼。
計算機系統的時鐘速度是以頻率來衡量的。晶體振盪器控制著時鐘速度,在石英晶片上加上電壓,其就以正弦波的形式震動起來,這一震動可以通過晶片的形變和大小記錄下來。晶體的震動以正弦調和變化的電流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一變化的電流就是時鐘訊號。而記憶體本身並不具備晶體振盪器,因此記憶體工作時的時鐘訊號是由主機板晶片組的北橋或直接由主機板的時鐘發生器提供的,也就是說記憶體無法決定自身的工作頻率,其實際工作頻率是由主機板來決定的。
記憶體主頻和CPU主頻一樣,習慣上被用來表示記憶體的速度,它代表著該記憶體所能達到的最高工作頻率。記憶體主頻是以MHz***兆赫***為單位來計量的。記憶體主頻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記憶體所能達到的速度越快。記憶體主頻決定著該記憶體最高能在什麼樣的頻率正常工作。目前較為主流的記憶體頻率室333MHz和400MHz的DDR記憶體,以及533MHz和667MHz的DDR2記憶體。
DDR記憶體和DDR2記憶體的頻率可以用工作頻率和等效頻率兩種方式表示,工作頻率是記憶體顆粒實際的工作頻率,但是由於DDR記憶體可以在脈衝的上升和下降沿都傳輸資料,因此傳輸資料的等效頻率是工作頻率的兩倍;而DDR2記憶體每個時鐘能夠以四倍於工作頻率的速度讀/寫資料,因此傳輸資料的等效頻率是工作頻率的四倍。例如DDR 200/266/333/400的工作頻率分別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頻率分別是200/266/333/400MHz;DDR2 400/533/667/800的工作頻率分別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頻率分別是400/533/667/800MHz。
記憶體非同步工作模式包含多種意義,在廣義上凡是記憶體工作頻率與CPU的外頻不一致時都可以稱為記憶體非同步工作模式。首先,最早的記憶體非同步工作模式出現在早期的主機板晶片組中,可以使記憶體工作在比CPU外頻高33MHz或者低33MHz的模式下***注意只是簡單相差33MHz***,從而可以提高系統記憶體效能或者使老記憶體繼續發揮餘熱。其次,在正常的工作模式***CPU不超頻***下,目前不少主機板晶片組也支援記憶體非同步工作模式,例如Intel 910GL晶片組,僅僅只支援533MHz FSB即133MHz的CPU外頻,但卻可以搭配工作頻率為133MHz的DDR 266、工作頻率為166MHz的DDR 333和工作頻率為200MHz的DDR 400正常工作***注意此時其CPU外頻133MHz與DDR 400的工作頻率200MHz已經相差66MHz了***,只不過搭配不同的記憶體其效能有差異罷了。再次,在CPU超頻的情況下,為了不使記憶體拖CPU超頻能力的後腿,此時可以調低記憶體的工作頻率以便於超頻,例如AMD的Socket 939介面的Opteron 144非常容易超頻,不少產品的外頻都可以輕鬆超上300MHz,而此如果在記憶體同步的工作模式下,此時記憶體的等效頻率將高達DDR 600,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為了順利超上300MHz外頻,我們可以在超頻前在主機板BIOS中把記憶體設定為DDR 333或DDR 266,在超上300MHz外頻之後,前者也不過才DDR 500***某些極品記憶體可以達到***,而後者更是隻有DDR 400***完全是正常的標準頻率***,由此可見,正確設定記憶體非同步模式有助於超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