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導遊詞格式

  川菜的味相當豐富,號稱百菜百味。若掌握了它們的配方及調製方法,基本上也能學得八九不離十。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導遊詞,僅供參考學習,希望你們喜歡呀。



  四川武侯祠導遊詞

  中國文明史有五千多年,而三國時代是其中很短卻又很精彩的一段。歷史學家認為,三國時代僅45年,是從曹魏取代漢朝到司馬氏取代魏建立晉朝,即公元220—265年。一般人則認為應從漢末黃巾農民起義至三家歸晉***公元184—280年***,前後近百年。

  三國時代的得名,是因當時神州大地上並存著三個地方政權。這三個政權是: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國,佔據黃河流域大片土地,建都洛陽;孫權建立的吳國,佔據長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劉備建立的蜀國,佔據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建都成都。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國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溢號忠武侯,後人便尊稱他為武侯。

  武侯祠始建於何時,已經沒有資料可考了。但從杜甫《蜀相》詩的描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來推斷,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經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時代,這裡分別有武侯祠和劉備廟;明代初年,祠廟合併為一;明末,祠廟毀於戰亂。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大門懸掛著“漢昭烈廟”的橫匾。

  漢,是劉備政權的稱號,史稱“蜀漢”。昭烈,是劉備死後的溢號。匾額說明,這裡是祭祀蜀國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為什麼又稱之為武侯祠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為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不顧君尊臣卑的禮儀和這座祠廟本來的名稱了。

  從大門左側簡介和平面示意圖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佈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為劉備陵園。祠內有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塊,匾聯60多幅,鼎、爐、鍾、鼓10餘件。因此,確切地講,武侯祠應該稱作蜀國君臣紀念堂。它是研究蜀漢歷史的一座博物館。

  三絕碑

  大門到二門道路的兩側,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

  其中四通為清代刻建,一通為明代刻建,一通為唐代刻建。

  清碑記載了祠廟重建和維修的情況;明碑著重介紹了祠廟的歷史沿革。

  這通唐碑最負盛名,被稱為“三絕碑”,高3.67米,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屬27人,來武侯祠祭拜諸葛亮後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極力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對他鞠躬盡瘁、力圖統一的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嬰、蕭何、張良。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綽書法漂亮,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之兄。名工匠魯建鐫刻。因此,自明代中葉,此碑就因其文章、書法精湛和諸葛亮的蓋世功德而被譽為“三絕碑”。

  劉備殿

  二門內是蜀漢皇帝劉備殿。殿的正中,供奉著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兩側偏殿,分別供奉著關羽、張飛等人,與殿相接的東西兩廊,是蜀國的28位文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像。劉備像高3米,頭戴天平冕冠,身著黃袍,手捧朝天圭玉,寬面大耳,神態靜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璽,一捧寶劍。

  劉備***161—223***,字玄德,河北琢州人。24歲時,他召集關羽、張飛等人蔘加鎮壓黃巾農民起義,後來在軍閥混戰中逐漸壯大了勢力。由於缺乏謀臣,他在軍閥混戰中屢遭挫敗,流離失所,先後依附於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他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為軍師,赤壁大戰後,勢力才得到發展。劉備胸懷大志,注重信義,待人寬厚。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征戰,最後佔據益州,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不久,為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他興師伐吳。結果,劉備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遭到慘敗,羞憤病死於白帝城***奉節***。臨終前,他把幼子劉禪***小名阿斗***和國事託付給諸葛亮,史稱“白帝城託孤”。

  在劉備像東側,是劉備之孫劉諶的塑像。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國鄧艾軍隊進逼成都時,他苦諫父親,同來敵決一死戰,與國家共存亡。但劉禪不聽。他悲憤已極,去祖廟哭訴後,先殺妻子,而後自殺。他的以死殉國的精神受到後人頌揚。劉備像西側原有劉禪的像,由於他不能保住父業,投降了魏國,當上安樂公後“樂不思蜀”,不知亡國之恥,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毀掉,自此沒有再塑。正殿的兩壁,懸掛著木刻的《先主傳》、《後主傳》,傳文錄自陳壽史書《三國志》。蜀國的興亡,可從劉備、劉禪傳中瞭解始末。東偏殿內是關羽及其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趙累的塑像。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紅臉,丹鳳眼,臥蠶眉,兩眼半眯半閉,美髯垂胸,身著金袍,手執象簡,一付帝王打扮神靈面孔。

  關羽***?一219***,字雲長。他與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猛將,號稱“熊虎之將”。他倆與劉備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關羽曾被曹操俘獲,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攏下,仍然效忠劉備。劉備得荊州後委任關羽鎮守。在荊州,他曾發動攻勢,水淹襄樊,活捉曹軍大將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最後,因驕傲輕敵,被東吳將領呂蒙偷襲,與關平、趙累等人同時遇害,丟失了荊州。陳壽《三國志》評論他“傲大夫而親士卒”,傲慢輕敵是導致他失敗和被殺的重要原因。歷代統治者對關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義”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為王,到了明清時代,加封為關聖大帝,詔令全國各地修廟祭祀。因此,這裡的關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四川稻城香格里拉導遊詞

  “香格里拉”一詞,源於藏經中的香巴拉王國,在藏傳佛教的發展史上,其一直作為“淨土”的最高境界而被廣泛提及,在現代詞彙中它又成了“伊甸園”、“理想國”、“世外桃源”、“烏托邦”的代名詞。據說其隱藏在青藏高原雪山深處的某個隱祕地方,整個王國被雙層雪山環抱,有8個成蓮花瓣狀的區域,中央聳立的內環雪山,被稱為卡拉巴王官,宮內住著香巴拉王國的國王。那裡有雪山、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礦及純淨的空氣,是美、明朗、安然、閒逸、知足、寧靜、和諧等一切人類美好理想的歸宿。正因為擁有這些,“香格里拉”的傳說,才像謎一樣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信徒香客,也吸引著西方世界的探險家。

  儘管沒有人能說出香格里拉的具體地理位置,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堅信她的存在。從18世紀中葉以來,試圖尋找這個失落了的天堂的探險就從沒有停止過,無論是在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還是在印度的克什米爾高原,幾乎所有有雪山的地方都能看到尋找者艱澀的足跡和被夕陽拉長的背影。進入20世紀,大量西方探險家、冒險者、揹包旅遊家也加入了尋找行列,他們對香格里拉所具有的不亞於藏傳佛教徒的熱情,迅速將尋找理想國的熱潮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漫延至全球。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版的,它的出現顯然對香格里拉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並且使香格里拉這一詞彙深深地植入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4做糊賊船蹬曲在尋找香格里拉的過程中,不斷有人聲稱自己找到了真正的香格里拉,但同時也不斷有人否定找到的香格里拉是真正的香格里拉。

  進入20世紀末,.人們驚奇地發現中國雲南迪慶的自然地貌、人文遺蹟與藏經中的香巴拉王國聖境驚人的相似。香格里拉就在迪慶,訊息頓時震驚世界,世界各地遊客紛至諮來,競相爭睹香格里拉這一失落的天堂。在迪慶的發現使已經神性化的香格里拉再次回到現實的地平線。遊客在用眼睛欣賞大自然賦予迪慶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的同時,也在用心親歷香格里拉帶給我們的精神慰藉。

  迪慶的驚喜尚未褪去,有人再次發現四川省稻城縣亞丁也有與傳說中香格里拉完全一致的人文地理景觀。那裡雪峰、峽谷、草甸、湖泊、寺廟以及恬靜的村莊甚至比迪慶還要像希爾頓筆F的香格里拉。考方學者把之稱為最後的香格里拉‘’

  這最後的香格里拉的稻城亞刁—生態旅遊區位於四川省’恃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日瓦鄉境內,距離成都930公里。地理上處於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的東側。在考古學者的眼中,亞丁有著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所描繪的全部地理人文景觀:由三座呈品字鼎立的雪山組成貢嘎雪峰、雄險如削的東義峽谷、閃爍著七彩光韻的高山湖泊群、綠草如茵野花如織的高山草甸、莊嚴肅穆的喇嘛寺廟、恬靜質樸的康藏風情,以及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和諧相處等都無不流露出那個隱逸在雪山之中的永恆、和諧、寧靜的香格里拉神韻。“最後的香格里拉”神奇之旅尋找“香格里拉”是很多人的夢想,稻城亞丁“最後的香格里拉”神奇之旅具有兩重魅力:豐富多樣的山水景觀所構成的良好自然生態體系和以康藏風情和藏傳佛教文化為主的人文景觀。但是由於亞丁海拔高、地勢陡峻、氣候寒冷再加上交通封閉,這片神奇的地方長期以來被冰封於雪峰之中,罕為人知。近年來,隨著甘孜州的全面開放以及成雅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的貫通和川藏公路的改善,這裡己逐漸成為揹包旅行者的樂園。

  到稻城亞丁有三種旅遊線路可供選擇:

  第一種,從成都出發向西經雅安、康定、理塘然後向南經稻城到亞丁,全程930公里,約需6—7天。沿途碧峰峽風景區、貢嘎山海螺溝冰川公園、海子山風景區同樣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第二種,仍然從成都出發,沿第——條路線遊覽完亞丁之後再退回稻城經鄉城跨過金沙江進入雲南境內,再經迪慶中甸、麗江、攀枝花、西昌返回成都,全程2500公里。沿途除第一條線路的全部景觀外,還可以領略雲南迪慶中甸另一個香格里拉的神奇美景。此外,麗江、攀枝花、西昌的如畫風景同樣讓您流連忘返。

  第三種,沿第二條路線在到達麗江之後繼續南下,經大理至昆明,然後選擇火車或飛機返回成都,全程3000公里。沿途除第一、第二條路線的景觀外,又增加了雲南大理、春城昆明兩處看點。

  其實對於遊客來說,稻城與迪慶誰是真正的香格里拉並不重要,當我們雙腳踏上這片神奇土地,聆聽到陽光觸控雪峰的聲音,與秋草一起感受隨風而舞的歡暢,把自己融化在人與自然的譴緒之情時,香格里拉難道不正在您腳下嗎?·小資料·稻城亞丁風景區,由仙乃日、央邁勇、夏納多吉3座雪冷組成核心區。景區海拔2900米,北峰仙乃日***藏語觀世音菩薩***海拔6032米,南峰央邁勇***藏語文殊菩薩***,海拔5958米,東冷互納多吉***藏語金剛菩薩***海拔5958米。三座雪峰各自拔地而起,呈三角鼎立,藏傳佛教稱為“日鬆貢布”,意為三座神山。除了它巍峨奇絕的自然風光,還有看神祕的宗教文化,美麗的喇嘛廟,以及風貌獨特的藏鄉村寨,集神山、湖泊、草句、寺廟、藏寨於一體,是一方安樣靜設的淨土。

  四川蜀漢江油關導遊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經過一段時間的行程,我們現在已經到達了平武縣南壩鎮,在南壩鎮后街原址上曾經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座雄關,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對此一定非常熟悉,朋友們能告訴我這是什麼地方嗎?

  大家請看我們北面的這座山峰是牛頭山,南面的那座是鳳翅山,兩山對峙,臥虎九嶺群峰環繞,四面高山峻嶺相對而立,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山間盆地,中間涪江奔騰而過,於天地間擠出了一線之地,為南來北往的行人提供了一條險峻的山間要道,也形成了刀削斧砍的險谷深澗,然而這裡卻正是西北入川的必經之道—陰平古道。三國時期蜀中賢相諸葛亮有感於漢武帝開鑿陰平古道從此進襲蜀國的歷史,於是在此駐守重兵把守扼涪江天險為關。說道這裡我想大家一定都明白了,這裡就是改寫中國歷史的名關之一—江油關。

  在江油關西北有鐵龍關,東南有杲陽關,在往北經過唐家河便是“高出雲表的摩天嶺”,在那裡還有雄視川、甘兩省的北雄關;從江油關順涪江河谷南下,有雙峰壁立的石門關,由此到江油古縣城武都後便出了深山而進入到成都平原,而綿陽、成都也就無險可守了,因此江油關被喻為為是以諸關為屏障的關中之關。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存亡從謀種程度上說僅繫於江油一關,諸葛孔明的過人之處也表現在他對江油關的重視上。在諸葛亮為蜀中丞相的時候,江油關不但深溝高壘、戒備森嚴,而且他還在摩天嶺下無人區設定了上屯、中屯和下屯以為前哨。然而諸葛亮星沉五丈原後,後繼的將領蔣琬、姜維、費夷等都認為此地無出川的大道。再加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均不走此道,因此這裡的防務漸漸鬆弛,不但摩天嶺下的上、中、下屯的駐兵被撤,就連江油關本身也形同虛設。

  公元263年5月,魏國發二十萬大軍以事伐蜀,當時的四川由後蜀主劉禪當政。劉禪昏庸無能,違背了諸葛亮的教誨,親小人而遠賢丞,以至於宦官黃皓當道。黃皓迫害忠良,欺上瞞下,就連蜀中大將姜維也為避免宦官的迫害而遠走沓中屯田練兵。針對這種情況,魏國的大都督司馬昭指定出了這樣的伐蜀計劃——他封鍾會為徵西大將軍,由他帶領十四萬大軍翻越秦嶺,過漢中,從劍門關對蜀國發起總攻。為了防止蜀魏大戰展開後姜維領兵東歸救國,司馬昭派安西大將軍鄧艾帶領三萬精兵在沓中地區鉗制住姜維。再由雍州刺史諸葛緒領三萬兵馬駐守陰平橋頭。按照司馬昭的計劃,姜維就算能通過鄧艾的層層設防,等他到達陰平橋頭的時候也是殘兵敗將了,絕對過不了這進入四川的必經之地“陰平橋”。

  但是姜維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蜀中名將,深得諸葛亮的真傳。姜維在避過鄧艾的層層追殺堵截後,使用調虎離山之計騙過多疑少智的諸葛緒,順利通過了陰平橋,在劍門關外與徵西大將軍鍾會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鄧艾、諸葛緒的失誤打亂了司馬昭的伐蜀大計,這可是理當按軍法處置的重罪,他們都想在今後的戰事中立功贖罪。於是諸葛緒帶領自己的本部兵馬投奔了徵西大將軍鍾會,想在攻打劍門關的戰役中立功。但是不幸的是他被鍾會當成了馬前卒和實驗品。在攻打劍門關的戰役中不但全軍覆沒,自己也因為接連的驚嚇而精神失常。而鄧艾是魏國的一位非常善於作戰的名將。他用兵一向以膽大、出奇而聞名。在他進襲江油關,衝其蜀中腹地的計劃被准許後,鄧艾帶兵繞過甘肅天水,翻越高出雲表的摩天嶺,在八百里無人區行軍。由於道路的艱險,加上山區氣候變幻無常,以至於很多的魏國士兵和戰馬失足落下了懸崖,也有很多的士兵由於不適應山區的氣候而身染疾病失去了戰鬥力。鄧艾到達摩天嶺後,三萬精兵只剩下不足萬人,所有的戰馬被殺了當作乾糧。摩天嶺上的一段道路由於年代久遠而造成了塌陷,形成了一個陡峭的山谷。此時鄧艾這位年事花甲的老將軍可以說是前無進路後是死路。何去何從,是進是退這個抉擇擺在了鄧艾的面前。鄧艾不愧是一個果斷的軍事家,他在權衡之後,果斷的披上毛氈,身先士卒從摩天嶺上翻滾而下。鄧艾到達摩天嶺下的時候,兵士們已經是傷痕累累,疲憊不堪了。正在此時,在他們的前方發現了一座蜀軍的營帳。鄧艾一驚,長嘆到:“天亡我也!”然而,在久等無動靜後,鄧艾親自上前檢視才發現原來這裡是一座廢棄了的蜀軍營帳,在營帳旁立著諸葛亮提的一塊石碑,上面寫到“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人爭衡不久必死!”鄧艾不由仰天長嘆到諸葛亮真乃神人也!

  江油關的守將馬邈是一個好色、懶惰、貪生怕死之徒。蜀魏大戰展開後,其妻李氏苦勸自己的丈夫厲兵秣馬與魏軍決一死戰,可馬邈不但不聽從妻子的勸告,而切還從北京招回了一班歌伎,天天花天酒地,夜夜鶯歌燕舞。鄧艾見江油關形同虛設,於是讓一部分士兵化裝成為山民混入江油關內,並讓士兵收集了很多的牛羊,在天黑以後在每隻牛羊的犄角上都綁上火把,從陰平道上趕上趕下,蜀軍還以為是魏國的大軍抵達。半夜時分,關內關外一起發動攻勢,一時間江油關內金戈鐵馬,戰火連綿,而此時的馬邈卻在還沉醉在溫柔香裡。鄧艾攻破江油關,馬邈衣冠不整就跪在了鄧艾的腳下做了一名降將。其妻李氏自問無顏面對國家和祖先,對不起蜀中的萬千人民,悲恨難當,於是咬破自己的中指寫下了一封血書:“錯不該生成女兒身,悔不該嫁與無義人,悲憤鑄成千古恨,一丈白綾伴忠魂!”然後口銜血書自縊身亡。短短數語勾畫出了一個胸懷大志,才學出眾的剛烈女子的形象,並凝聚了李夫人的悔與恨、悲與忿,並顯露出李夫人卓越的才識和膽志!鄧艾攻取江油關以後厚葬了李夫人於牛頭山下。唐代大詩人李白遊歷四川時在李夫人的墓前輓聯一首:勳烈迥殊溝贖亮,幽光與共日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