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宮女為什麼愛上太監

  宦官是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而成為***的中性人,他們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那麼?

  幾千年以來的人類文明社會,總會有許多不文明的組織制度和人事制度,如宮女制度,如太監製度,就是中國史上最不文明的制度,男的被廢,女的不能嫁,陰陽失調,罪莫大焉。然而,總要在最不合理的組織內,找到儘量合理的組合,總要在不人性的圈子裡,儘量找到人性的光輝,於是,憋屈的太監們和憋屈的宮女們,結合了。

  翻翻明朝筆記野史《萬曆野獲編》,方知道《後宮》裡的宮女嫁給公公汪直,並非空穴來風,編劇能讀書,影視有文化,善哉幸哉。看過《後宮.甄嬛傳》的都知道,宮女與太監搭配過日子,叫做“對食”,有點搭夥吃飯的味道,這玩意在漢朝就有了。在這裡,我沒能力做學術的考據,也沒精力做全景式的描述,就讓我們學黃仁宇老師,把鏡頭集中在大明萬曆年間的宮廷。

  那是十六世紀末期和十七世紀初期,那時候的皇帝叫朱翊鈞,就是明神宗,也就是萬曆皇帝,西廠廠公汪直已不在世上很多年了,邵春華也只是個傳說,但是在世的太監仍有一大把,邵春華們也得與他們相依為命,而且愈演愈烈。沈德符,當時明中央政府一位領導的公子,正在部屬學校唸書,出於很八卦的目的,打聽到宮裡頭的“汪直們”和“邵春華們”混得越來越火熱,宮女配太監,從個別現象到普遍現象,從非主流現象到主流現象。沈德符同學很八卦地透露:宮裡頭如果哪個太監沒找女朋友,或者哪個宮女還沒找男朋友,那已經很OUT了:“內中宮人***宮女***,鮮***少***有無配偶者”。

  沈德符勾勒了大明王朝“對食戀”發展路線圖,前些年還偷偷摸摸,如果誰談戀愛了,在路上還不好意思跟熟人打招呼,到了萬曆年間,則形勢一片大好,公然手拉手肩並肩在宮裡頭走來走去,夫唱婦隨,跟外頭的夫婦沒有半點區別,“唱隨往還,如外人夫婦無異”。“對食戀”很實在,往往發展到“對食婚”,從戀愛走向神聖的婚姻殿堂,他們的婚姻也有浪漫氣息。紫禁城雖然隔離了自由,隔離了人間,但隔離不了月光和星子,隔離不了玫瑰花瓣與雨絲,這些苦人兒“星前月下,彼此盟誓”。當然,戀愛婚姻也要花錢,為與心上人一個約會,公公們不惜重金,得以一親芳澤。

  紫禁城對於太監和宮女來說,如同監獄。然而,物資流通不會因此而隔絕,商業機制是任何體制都扼殺不了的。宮女們要買點小菜,減肥藥,口紅洗髮水,或者一根線頭,或者最新的愛瘋四,最新款的裙子,宮裡頭又沒超市,哪裡弄去?有太監哥哥呢,太監畢竟要出去搞物資採辦,拜託他們搞定:“凡宮人市一菜蔬,博一線帛,無不藉手………”都要借太監哥哥的手。有物質的流通,就有精神的溝通,交貨交錢之際,眉來眼去,順勢談談戀愛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太監的歷史由來

  太監也稱宦官,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而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1]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

  《詩經、小雅》中有一篇叫《巷伯》的詩,漢代經學家鄭康成解釋:“巷伯,閹官內小臣也”,內小臣就是太監。如此看來遠在周代的時候就有太監了,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太監是中國歷史上特有的,那是封建統治者為了保證皇家血統的純正而弄出來的玩意兒。由於兩千多年積澱,沿習相傳,太監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有他們的群體文化。當然也有了一些特殊的技藝,大內之中太監有太監的祕術,譬如“玉根重生”。

  由於太監的遭遇是非人的,閹割是極其不人道的,因此太監的心理是極度陰暗的,也是變態的,一但他們主事,由於他們看待問題的方法和觀念與常人不同,也就扭曲了朝政的實施。太監是皇帝的家奴,他們對皇家是有奴性的,因己及人,太監一但得勢就視滿朝臣工為其奴才,要是那個官員不遞門生帖子***拜乾爹***,他就視為異己一定要清除。

  “太監文化”的發楊光大是在最腐敗的清朝,“奴才該死”這句話常見於明朝的後宮,那是太監做錯了事面對主子的口頭禪。可是到了清朝在太和殿、乾清宮中也常常能聽到這句話了,也就是說太和殿上的大小臣工也與太監無異是皇帝的家奴了。其實為禍更大的是太監文化已經深入到整個清朝的官場,於是乎“門生帖子”、“主子”、“奴才”滿天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