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女為什麼要穿高底鞋
清代花盆底鞋***旗鞋***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釐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釐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滿族婦女的鞋稱為“旗鞋”,極富特色。下面小編給大家講下?
喜歡看清宮劇的人一定對後宮女性們腳上穿著的高底鞋並不陌生,看著女孩子們踩著高高的鞋子還能夠健步如飛的跑來跑去,的確不能不佩服腳下的“功夫”。這樣一個奇怪的鞋式,卻成為了清代宮廷服飾與其他朝代的宮廷服飾的截然不同的特點,那麼,這種鞋究竟叫什麼呢?到底有多高呢?
清代高底鞋,俗稱花盆鞋。古代女性的小腳乃是一美,稱為“三寸金蓮”,這種極端的審美情感最早始於五代十國時期。據說,南唐後主李煜荒嬉朝政,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一位妃嬪為得到李煜的寵幸,用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以完成一種在金蓮高臺上跳動的舞蹈。此後,這位妃嬪為了能夠保持這種舞蹈的絕技,維持李後主對她的寵幸,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型”、“新月型”。此例一出,人們競相仿效,五代之後逐漸形成風氣,風靡整個社會。到了宋代,女人的金蓮小腳已經與洛陽豔麗的牡丹、建州馨鬱的香茗並指為天下之奇了。元代時,如果女性不裹腳,竟會被視為是奇恥大辱。
明清兩代,裹腳之風尤為盛行,漢族女子們以穿弓鞋為多,而滿族婦女則不纏足。大清入主中原後,受漢族文化影響,裹腳之風有增無減。儘管滿族的女性從不裹腳,但根據普遍的審美標準,大腳絕對不是漂亮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滿族女性便發明了一種高底鞋,將腳藏在衣群裡,不會輕易顯現出來。此外,滿族女性穿得高底鞋的起源還有另外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據說,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從而成為了一款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可見,滿族婦女在衣著旗裝時,通常會搭配旗式坤鞋。這裡所說的旗式坤鞋可分數種,常御多平底,一種高寸許,前後微缺,名為“寸底鞋”。還有一種鞋底中間高出數寸,中微細,下端作方形,名為“高底鞋”,俗稱“馬蹄底”或“花盆底”。這種木底的絲鞋由於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繡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馬蹄底”;另外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故而稱為“花盆底鞋”;鞋底中間即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釐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釐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
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上此鞋,走起路來,嫋嫋婷婷,輕盈嫻雅,端莊秀美。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繡花鞋,亦稱“網雲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繡花,而襪子多為布質,襪底也納有花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現在都已不穿了。
- 清朝宮女為什麼要穿高底鞋
- 牛黃清胃丸說明書
- 超市客服個人年終工作總結範文
- 小學生交通安全手抄報圖片資料大全
- 好聽的微信暱稱
- 思念一個人的滋味句子
- 關於國慶節的英文詩歌大全
- 小學三年級繪畫_小學三年級美術圖畫
- 高中數學函式教學
- 電腦經常連續性的宕機該怎麼處理
- 幼兒園六一兒童節校長講話
- 康熙字典二十畫屬水的字
- 珍惜時間的名言格言警句大全
- 畢業前寫給自己喜歡的人的留言
- 貴州結婚禮儀
- 企業運營加盟手冊
- 香港註冊公司名稱的選擇
- 春季應該如何飲食養生
- 精簡短小恐怖鬼故事
- 讓女朋友暖心感動的情話句子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