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魂斷藍橋的觀後感範文

  《魂斷藍橋》是一部風靡全球近半個世紀的美國故事片,那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魂斷藍橋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魂斷藍橋觀後感

  愛情,是一種美妙的感覺,他可以讓人興奮,讓人忘我,讓人憂傷。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愛情有了更深的瞭解,愛情還包括生命和信念。

  魂斷藍橋是風靡全球半個世紀的美國故事,一部蕩氣迴腸的經典之作。他是1940年出品的由茂文·勒羅伊導演,費雯麗·羅伯特·泰勒主演的好萊塢戰爭題材的愛情故事片,我對,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上校洛依在滑鐵盧橋上獨自凝視,回想著他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在一次躲避空襲的行動中,羅伊和馬拉相遇了,他們一見鍾情,在其後的約會中確定了對彼此的感情,戰爭是殘酷的,他們和還沒來得及結婚,洛依就被遣去了戰場。最後的離別也只是遠遠的望上了一眼,不幸的是,這還導致了瑪拉失去了工作。生活的窘迫逼得她不得不背叛自己,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他回來了,他們回家了,她受不了內心的愧疚和自責,自殺了。

  這是一場悲劇的愛情,他們愛得轟轟烈烈,卻又分的急急忙忙。戰爭讓他們陰陽相隔,活人在流淚,逝人在流血。

  印象比較深的一個情節是在鄉下的洛依家,瑪拉已經向羅依的母親說明情況並決定離開羅依,出門後,她可以遠離羅伊,她可能是怕無法承受洛依那愛慕的目光吧,那目光對她來說就像是一把利劍,對視無疑是一種嚴刑拷打,相擁時,她不捨的眼神深深地刺痛著我,為什麼老天這麼不公平?他心中有她,把那個幸運符又送給了瑪依,這是多麼溫馨而美好的畫面。不幸的是,她自殺了,她逃避了,但他仍然愛著她。

  全劇以幸運符為線索展開了悲劇的愛情,這愛情讓觀眾看了不時地心痛,對他們的愛情懷有一顆悲憫之心‘,這是多麼美好而又憂傷的愛情,漫入心頭,浸入心底。究其悲的原因,還是因為戰爭,所以,為了不再有如此“憂美”的愛情再現,請扞衛和平,為人類的愛情創造一片祥和的淨土!

  觀《魂斷藍橋》有感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裡,瑪拉在一次躲避空襲中遇見了軍官羅伊。就在那個時刻起,瑪拉愛上了這個同樣也對她一見鍾情的男孩。他們愛得如此熾烈,愛得一往情深,愛得水深火熱。可是好景不長,在瑪拉剛剛愛上這個男孩時,就得知他要遠去打仗。為了在他臨走前再見一眼這個男孩,瑪拉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和這個唯一可以讓她生存的機會。原本以為,即使她放棄了工作,生活也並不會太差。直到無意中從報紙上得知羅伊犧牲的訊息,瑪拉才徹底的崩潰。從這個訊息緩過來的瑪拉,為了能夠生存,不得已成為了妓女。然而上天總是和我們開玩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無意中,瑪拉在火車站遇見了從戰場回來的羅伊。儘管她還愛著他,卻再也承受不起這一份沉重的愛情。因為自己已經不是原先的那個自己,現在的她,除了對他的愛情以外,還帶著一個目的——生存。只是到最後瑪拉還是選擇悄悄離開羅伊,因為她躲不過良心的譴責,也為了不讓羅伊遭到家族的歧視與嘲笑。最終,瀕臨絕望邊緣的她選擇終結自己的生命離去。

  這場戰爭裡的愛情悲劇,讓我們都為之憐憫,也讓我們都為瑪拉的愛情和最後的際遇而感到悲傷。瑪拉是善良的,也是單純的,她為了自己愛的人放棄了太多太多,多到太過沉重,卻讓羅伊始終矇在鼓裡。或許,這對羅伊來說,是不公平的,羅伊也愛她愛得撕心裂肺,他是有權知道實情的。或許,羅伊最後也會知道,只是為時已晚,瑪拉也已經離開了人世。

  在這場戰爭愛情悲劇裡,瑪拉是單純得有些犯傻的。她對他一見鍾情了以後,便傻傻的付出了自己的感情,甚至是工作和唯一可以讓她生存的機會。她不會有所保留,更不會想著讓自己留下一個可以生存的機會。她愛得痴狂,愛得深切,愛到最後剩下一無所有,還灰飛煙滅。

  這段發生在戰亂時代裡的愛情故事裡的結局,讓我們都有些措手不及。我在想,如果瑪拉沒有選擇離去,羅伊是不是能夠找到她,將她帶回,告訴瑪拉,他不介意她的種種,他願意娶她作為妻子,從此以後,他們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觀魂斷藍橋後感

  一部風靡全球近半個世紀的美國故事片,一部蕩氣迴腸的感情經典之作,一段美麗而憂傷的感情故事,一首催人淚下的感情絕唱,電影史上三大悽美不朽的感情杯具之一。它就是1940年出品的由茂文·勒洛依導演,費雯麗·羅伯特·泰勒主演的好萊塢戰爭體裁的感情故事片《魂斷藍橋》。

  ——開篇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上校羅依·克勞寧***羅伯特·泰勒飾***在滑鐵盧橋上獨自憑欄凝視,他從口袋中拿出一個象牙雕的吉祥物,20年前的一段戀情如在眼前……

  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回國度假的羅依假期已滿,即將奔赴法國,在滑鐵盧橋上他救了趕往劇院演出的芭蕾舞演員瑪拉一命,臨分別時,瑪拉將她心愛的象牙雕的吉祥符送給了羅依,兩人自此成就了一段美麗的邂逅。瑪拉不顧劇團女經理笛爾娃夫人的嚴厲反對,與羅伊約會,在蘇格蘭民歌《一路平安》的華爾茲舞曲中兩人翩翩起舞,含情相望。因羅伊行期推遲之故,他找到瑪拉,要和她立刻結婚。可因為當天已經錯過了教堂規定的結婚時間,兩人只好決定第二天再去。可就在當晚,羅依被召回軍營。第二天一大早,羅依便離開了。瑪拉放下了演出去送羅伊,羅依安排了克勞寧夫人與瑪拉見面,讓瑪拉入住克勞寧家,。回到劇院,笛爾娃夫人已經決定開除瑪拉,好友凱蒂為她求情也一同被開除了。就在瑪拉將與克勞寧夫人見面時,她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陣亡士兵名單中赫然寫著:羅依·克勞寧。她倍受打擊,因為失去了感情,她拒絕了克勞寧夫人的幫忙,並且因為深受打擊大病一場。期間好友凱蒂為了讓兩人很好的活下去而成為了妓女。病癒後的瑪拉也淪為了妓女,但是一次在車站拉客的時候,她卻見到了羅伊。兩人重逢讓她悲喜交加。應對羅依的愛,如已無力承擔,在到克勞寧家之後,善良的她最終向克勞寧夫人說出了實情,最後留了一封

  信給羅依後便離開了。羅依找到了凱蒂,並明白了一切,羅依決心要找到瑪拉,但未如願。絕望的瑪拉獨立在滑鐵盧橋上,應對一隊軍用卡車,她迎上前去……在人群的驚叫聲中,一個年輕的生命結束了,地上散落著手提包和一個象牙雕的吉祥符。

  看完這個影片,早已滿面淚留。如眾多影評人所言:“女主人公不僅僅把生命留在了這座橋上,還把自己的感情、信念和靈魂一同埋葬在這座橋上……”在淚光中,回憶著電影中的一幕幕,我突然想到,這一切的結局,只因為女主人公做錯了一件事情。在我看來,就是這一件事改變了她的一生,就是這樣的一個決定讓她親手葬送了自己的感情,埋葬了自己的幸福,成就了故事的杯具。

  當她無意間在報紙上得知了羅依陣亡的訊息時,她的愛是那麼的脆弱,她拒絕理解克寧勞夫人的幫忙,違背了羅依走之前的叮囑。她的愛沒能戰勝感性,戰勝死亡。要明白一個心中強烈牽掛和愛的人是不會輕易死在戰場上的。即使羅依死了,她該做的不是逃避,不是離開羅依的一切,相反的,羅依是克寧勞家獨子,羅依死了,作為羅依準妻子的瑪拉就應去安慰和照顧羅依的家人,共同期盼也相互扶持。而就是瑪拉這個“拒絕”的決定,讓一切都不對了。當在車站招攬生意的瑪拉,見到“已死”的羅依時,一切都已經晚了。當兩人緊緊相擁時,瑪拉滑落的晶瑩的淚滴中,所包含的不僅僅僅是喜悅、激動,摻雜的還有悔恨、無奈。正因為如此,自此至影片終,這淚都未曾離開瑪拉的雙眸。應對羅依的再一次求婚,瑪拉的心中比喜悅更多的卻是撕心裂肺的痛,而一切又錯在那一時。假如瑪拉能夠愛得更加堅定,她能夠聽從羅依的,放下包袱與克勞寧夫人一齊生活,那麼當羅依“死而復生”時,那麼一切都會是完美的,結局也就成了另一個完美的開始。

  無論悲喜,電影,是源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在這高於現實的電影中,卻也不乏值得我們深思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