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魂斷藍橋的觀後感

  《魂斷藍橋》是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的愛情電影,由梅爾文·勒羅伊執導,費雯·麗、羅伯特·泰勒等主演。下面是一些關於《魂斷藍橋》的觀後感,歡迎閱讀借鑑,希望對你有幫助。

  魂斷藍橋觀後感

  老實說,我不太喜歡看外國電影,或許是因為文化差異吧,一直以來中國影視才是我的最愛,我覺得更有內容,也更為親近,我顯然已經習慣了國人的思維方式。如天龍八部之類的武俠,讓我非常痴迷,那是我們自己的童話。

  但是慢慢的,隨著年紀的增長,逐漸感覺到了自己思維的片面性帶給自己的不足,我開始逼迫自己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是一個十分繁雜的過程,也給自己造成了不少痛苦,畢竟自己不得不讓自己成了兩種乃至多種文化的校場,怎麼可能會很輕鬆呢?顯然自己固有的平衡已經被打破,但是也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去除了很多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偏見,如對西方文化的鄙視,對影視藝術的鄙視和偏見等。

  到了今天,對於很多領域總算可以自認為比較中肯的看待了,不太會像從前那樣,隨口就言其優劣,因為我學會了敬畏,不再也不敢再妄下結論,這就讓我比較能夠以平常心去了解周圍的世界,某種程度上極大地減少了偏激,讓自己看問題的客觀性和正確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確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有了中肯而客觀的態度,再加上一點點決心和勇氣,我們便可以基本上做到“擇其善者而從焉”的第一步了,即分清楚何為善何為惡。

  我最近看了些外國電影,心裡有不少感想,這篇文章便是為魂斷藍橋而寫的,作為觀後感記錄下來。

  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美國電影,講述了一個將軍與芭蕾舞女的愛情故事。兩個人因為空襲而相遇,在防空洞裡算是相識了,之後是去看女孩表演,以及之後的很多小事情,讓兩人掉入了愛河。後來兩人打算結婚,卻因為戰爭被迫分開,女孩也因為違背老闆娘的禁令,私自去送別情郎而遭解僱,失去了相對安逸的生活。後來將軍的在母親在兒子的囑託下見了女孩,卻一個意外讓女孩以為最近的情人逝世了,頓時精神崩潰,表現極其糟糕,將軍的母親憤然離去,而女孩的生活從此改變,到了最後的淪落風塵。但是事情並未由此結束,女孩後來常去火車站接客,意外遇見了將軍,兩人感情依然深厚,但卻因為女孩那段不堪的往事,讓女孩絕望到了極點,這是一種極深的愧疚。或許是對愛情的極度渴望吧?女孩嘗試忘掉從前,和將軍一起過新的生活,那是她盼望已久的生活啊,她不想輕易放棄。一切都是那麼順利,女孩得到了所有人的歡心,可就在一切都朝著讓人喜慶的方向發展的時候,女孩最終選擇了離開,當將軍找到她時,她撞死在兩人最初相遇的藍橋之上,故事得以結束。

  這部電影讓我深受感動,如果你也認真看過的話,我相信你的感受會與我相同,甚至更為強烈。我簡略說說自己的感受,算是對這份摯愛的讚許和羨慕吧,兩人雖未結果,卻有著持久的感人力量,以及散發出的悲劇之美。女孩是純真的,極其優秀的,這在舞臺上下都看得出來,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淪落紅塵,這是當時社會的印記和殘酷。將軍手裡時常拿著一個長棍,不停地打來打去,這也讓我印象深刻,極其優秀的一個小夥,以及後來的舉動,讓我很是欽佩。兩人真可謂的天作之合,卻未得善果,這與社會關係頗大,社會的傳統思想是其致命殺手。女孩實在是太愛對方了,她是多麼渴望幸福啊,但是她已淪落紅塵,已是不潔之身,配不上自己的情郎了,這是社會告訴她的,無法接受這個現實,所以選擇了死亡,為愛獻了身,其實哪裡知道,對方根本就不會在乎這些呢,所以社會觀念才是幕後的謀殺者,當然這一死多少讓女孩的形象高大了不少,算是一個補償吧。影片中時常響起的那段哀婉悽美的音樂,也成了絕對的經典。

  先說這麼多了,這是一部絕對的經典好片,可以說的還有很多,但是隻有你自己去體會,才會有更為深刻的印象,而她於我的意義,在於給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給我開了一個新的廣闊的世界。

  魂斷藍橋觀後感

  魂斷藍橋這部片的封面寫著“影史上三大愛情悲劇之一”。看了這部片子後,才能深深體會以上這段文字所要表達的意思,作為這部片子的廣告詞可說是當之無愧。這也直接讓筆者感受到這部電影所要帶出的意思及畫面。一個上尉與一位舞蹈員的傾城之戀。不幸的是,他倆的愛情卻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導演通過了悲情戰爭,刻畫一出愛情悲劇。故事的策劃及安排可說是賺了觀眾不少同情之淚。當然,當中也傳播了一種意識,那就是反對戰爭。導演兼顧了情感部分及反戰的教育思想,稱得上經典之作。

  故事劇情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軍上校羅依·克勞寧在滑鐵盧橋上獨自憑欄凝視,通過吉祥符讓他回憶起20年前與女主角瑪拉的一段戀情,本劇導演通過了一些場地細節加強了羅依對已故女友瑪拉的思念之情。略為黑暗的嘲、稀疏的背景人群、他從口袋裡拿出瑪拉送給他吉祥符,凝視著遠方等的表現手法,羅依的思念之情就這樣在故事的開頭慢慢被導演給帶了出來。

  故事人物羅依的矛盾之處就在劇情開頭的5分鐘裡面,觀眾不難發現,20年後的羅依是一個站在盧溝橋上緬懷的白髮上尉,但是相比20年前站在盧溝橋上的上尉可說是天淵之別,此時的他可說是一個放浪不羈的青年,透過羅依的不削表情及拋菸頭的舉動就可知道。導演透過了這兩個電影細節分別介紹了20年前及後男主角的性格特徵。可說是流暢之極,毫無做作的帶出了此劇的開頭部分。

  20年前的故事展開後,在盧溝橋上,由於德國戰機的突然來襲,在逃命的過程中羅依結識了女主角瑪拉。通過防空壕裡的避難,他倆對對方產生了良好的第一印象。瑪拉是一位芭蕾舞演員,急著趕往劇院演出,臨走時,瑪拉將心愛的象牙雕成的吉祥符送給羅依。二人一見鍾情,瑪拉不顧劇團女經理笛爾娃夫人的嚴厲反對,依然與羅依立下了海誓山盟,決定步入教堂。劇團女經理笛爾娃夫人的表現反映了第一世界大戰時期西方國家依然處在一種極其封建的思想上,那時候的愛情是沒有所謂的戀愛自由,婚姻觀念或戀愛等都不是盡如人意的,束縛依舊還是束縛,他們不能決定自己所願,他們必須向他們的上級徵求同意,否則不能結婚,生活條件下的考量也必不可少。瑪拉就是在選擇婚姻的情況下而放棄了歌舞劇團,最後導致她陷入生活的困境。

  這場戰爭也反映了身在那個時代的男人的身不由己,他們必須因為為國效力,而馬上隨軍征戰,戰爭是殘酷的,隨軍人員也可能隨時送上寶貴生命。就在同克勞寧夫人會面前,瑪拉無意間在報紙上得知羅依陣亡的訊息,雖然陣亡的訊息是假的,但這也間接表示了當時的愛情故事是極其不穩定的。瑪拉在火車站送別羅依的一幕就可反映當時女人的無奈,丈夫男友的離去是沒有預知性的。“再見”一詞對於當時的他們是可貴的,因為這也許就是最後一次的見面。

  觀眾不難發現,在火車站那一幕,車站裡的部分人士、士兵及他們的家人或愛人等,士兵們都從車窗裡探出頭來表示了不捨之情。擁抱,吻別,揮手道別等都是他們離開家鄉前的最後肢體語言。在火車開動的剎那,主題曲一路平安慢慢的想起,不禁讓人潸然淚下。導演也通過了音效表達了當時人們的心理感受,人的心理表現利用音樂來襯托可說是天衣無縫。

  之後,誤以為自己失去愛人的瑪拉為了生存,她和凱蒂只好淪為妓女。尋找工作卻處處碰釘,論樣貌、才藝及態度,在現今社會她們是不可能要去淪為妓女的。可是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戰爭的洗禮奪走了他們的寶貴青春及愛情,並且經濟環境逼他們必須從事下賤的工作。最後,在羅依安全歸來後,她因無法將自己的職業告訴羅依及為了捍衛其家族的聲譽,最終被戰爭逼上了絕路,用死亡結束屈辱,瑪拉來到滑鐵盧橋上,一隊軍用卡車隆陋來,瑪拉平靜地迎著卡車走去,任憑車燈在臉上照耀,在人群的驚叫聲中,一個年輕的生命結束了,地上散落著手提包和一隻象牙雕的吉祥符。

  導演將鏡頭特寫鎖定在吉祥符上,透過循序漸進的拍攝方式將吉祥符對於他倆的意義給表達出來。從他倆相識、相愛,分離,再度相遇直到女主角自殺的那一刻,吉祥符就是他倆愛情的一個證明,雖然到最後他們都沒有一張結婚證書,但是吉祥符已經明顯是他們愛情故事裡的一個佐證。瑪拉自殺之前,白色的大霧、瑪拉的黑色連身裙,落寞的表情,稀疏的背景人群等電影語言,都刻畫了瑪拉當時的心情,導演將鏡頭鎖定在來往的汽車,卡車及馬車的急速上等的表現手法,都表示了瑪拉愈自殺前的忐忑心理表現。

  女主角最初在盧溝橋與男主角相遇到淪為妓女及在這裡結束自己的生命,最後,老年時的羅依又在這裡憶起往事,可以說,這座大橋就是男女主角愛情故事的見證嘲。導演將盧溝橋及戰爭還有他倆的愛情結合在一起,無論發生什麼重大事故似乎都與盧溝橋擺脫不了關係,可說是該劇非常“重點“的嘲語言,在這部電影裡佔了很重的戲份。最後,此片最吸引筆者視線的畫面就是盧溝橋上的一個諷刺畫面,馬車及汽車同時出現在左右車道的一個矛盾畫面,這也間接表達了當時的貧富懸殊極其嚴重,導演通過這個矛盾衝突來訴說當時的經濟環境及人民的生活概況。

  導演以其獨特的視角、純熟的技藝向世人展現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歷史畫面,沒有氣勢磅礴的嘲,沒有撲朔迷離的懸念,有的只是近似回憶般朦朧的視覺享受,魂斷藍橋堪稱一部蕩氣迴腸、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看完整部片子,不由產生一種造化弄人的感嘆。兩次戰爭的先後呼應,讓筆者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貴,同時也烙下了那個時代道德觀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