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放風箏的詩歌

  放風箏是漢族民間傳統遊戲之一,清明節節日習俗。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通訊工具,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皇宮裡才有紙鳶。關於放風箏的詩歌推薦:

  篇一:三月,我們去放風箏

  春天,系在細細長長的線上

  從三月的瞳孔裡

  驚喜地飛起來——

  翩躚的粉蝶五色的花瓣

  銀灰的鴿群雪亮的風帆

  飛吧,飛吧

  這童心的夢

  幻想的鳥

  這飄動的音符

  翱翔的詩行

  僵固中甦醒的歲月

  因此而有搖曳的風采

  因此而有輕盈的身姿

  白雲盪漾的晴空多美

  小鳥的翅膀擦亮了它

  嚮往飛翔的心拓寬了它

  快加入這空中放牧者的隊伍

  放飛你的希望吧

  春天,已把命運之繩

  交到了你的手中


關於放風箏的詩歌

  篇二:放風箏

  那天我在廣場漫步

  看見放風箏的兒童

  風箏把我牽回到了故鄉

  依然記得小時候

  春風一起

  便約上小夥伴到田野裡放風箏

  放風箏豐富了童年的生活

  也載滿了童年的喜悅

  使友情不斷加深

  如今多少年過去了

  當年放風箏的小夥伴

  你們去了哪裡

  一隻風箏從故鄉的方向飛來

  在我的頭上盤旋

  那是故鄉對我的呼喚

  故鄉並沒有離我遠去

  它一直埋藏我的心底

  還有那隻童年的風箏

  望著天空盤旋的風箏

  我默默地祝願

  願它帶去我對故鄉的思念

  篇三:放風箏

  蟄居了一個深冬

  迎著乍暖還寒的晨風

  走在廣闊的田野上

  放飛風箏

  手中牽著長長的線

  我們奔跑著自由自在

  我們吶喊著心情舒坦

  人到中年

  歲月消磨了我們的容顏

  卻帶不走我們年輕的心

  頭頂著藍藍的天空

  我們牽著手中的風箏

  手中的風箏引著我們

  相互牽引和追逐著

  彷彿又回到了童年

  天真爛漫無拘無束

  放飛風箏的同時

  也放飛自己的夢想

  讓心靈和春天

  一起自由的翱翔

  篇四:放風箏

  跑

  奔跑的不僅是肢體

  更有上億萬細胞在湧動

  舉手,抬足

  希望攜著夢想飛翔

  連帶——

  久違的笑容

  油菜花,炊煙,漸行漸遠

  一片藍色的天空在不遠處

  悠然的流雲無限疊韻

  盪漾的心思

  一路——

  御風而行

  找一個高度,或一個支點

  讓風兒奏樂,讓鳥兒鳴唱

  說出澎湃已久的名詞

  愛你——

  天長地久

  必須,讓你知道

  每一次輕微的呼喚

  山再高,水迢遠,心絃為你——

  手舞足蹈

  篇五:放風箏

  年輕時

  風箏越放越高

  線越拉越長

  年老時

  握著那根細細的線

  遲遲不願鬆手

  篇六:放風箏

  春草青青春陽暖

  高高興興放紙鳶

  美麗的風箏是我的愛

  是我為她巧打扮

  鞠一捧陽光放她心裡

  摘一朵鮮花插頭上

  兩條綵綢繫腰間

  扯一縷春風展翅膀

  天空象個大舞臺

  風箏就是個小演員

  她無拘無束翩翩起舞

  我聚精會神看錶演

  她溫室裡生溫室裡長

  沒有見過大世面

  她生來嬌貴身體弱

  我時刻為她把心擔

  緊緊的拉著風箏線

  在手上纏了一圈又一圈

  感情都放在了風箏上

  一根線把我們心相連

  風箏起源傳說:

  風箏起源

  風箏起源於 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漢朝大將 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 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 南北朝有人揹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這些說明,中國風箏的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 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中國傳統的風箏一般分為硬翅、軟翅、板子、串子、立體***筒形***等幾類,按地域和風格又分為濰坊、天津、 南通、北京等地方特色的風箏。中國最大的風箏製造地在 山東的 濰坊,被稱為世界風箏之都,每年舉辦風箏會,2005年還有舉辦風箏 錦標賽。放風箏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盛行的一項傳統體育運動。漢族及部分少數民族傳統的娛樂風俗。流行於中國各地,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原用於軍事上,相傳春秋時期,著名的建築工匠 魯班曾制 木鳶飛上天空。後來,以紙代木,稱為“ 紙鳶”;漢代起,人們開始將其用於測量和傳遞訊息;唐代時,風箏傳入 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到五代時期,又在紙鳶上系以竹哨,風入竹哨,聲如箏鳴,因此又稱“風箏”。至宋代,放風箏逐漸成為一種漢族民間娛樂遊戲;元代時,風箏傳入 歐洲諸國。唐以前的風箏用絲綢製作,晚唐時改用紙製。品種繁多,結構有硬翅、軟翅、傘形、桶形、長串等。題材廣泛,形式多樣。 民間還創造了風箏上的附加物,如有音響的“鶴琴”、“鑼鼓”,有燈光裝置的“燈籠”,有散落攜帶物的“送飯兒的”等,獨具特色。

  風箏,杭人稱“紙鳶”、 “鳶兒”,為民間傳統遊戲。大都於春風和煦的二、三月放飛 風箏。風箏的技藝全在做工,從扎細竹骨架,到糊以紙絹,塗以彩繪,調準提線,系以長線,各道工序十分講究。南宋時風箏製作工藝相當發展,放風箏在 杭州成為盛行的娛樂遊戲。當時已有放風箏比賽活動,比賽常在春遊時進行,地點在 西湖斷橋一帶,比賽方法據《武林舊事》卷三“西湖遊幸”載:“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絕線者為負”。即兩根風箏線絞在一起,以先絞斷者為輸。

  風箏傳說

  風箏起源 古代中國,約14世紀傳到歐洲,風箏的起源可能與木鳥有關, 它也起源於中國。風箏又名紙鳶、 風 鳶,紙鷂或鷂子, 中國古籍當中有關風箏的史料比木鳥豐富。唐朝的《 事物紀原》記載了漢初的韓信是風箏的發明人。唐朝的記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韓信制風箏讓 張良乘坐,飛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營軍心。宋朝的傳說為: 劉邦征伐陳烯,韓信打算裡應外合,便用風箏測量距離,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 未央宮。

  《事物紀原》和《新唐書》分別記載了利用風箏求援的軼事。公元549年,梁武帝 蕭衍被侯景兵困 南京。武帝的羊侃用風箏送出求援詔書。不料風箏被 侯軍誤為妖術而射落,求援因此失敗。

  更為離奇的風箏傳聞見於《白石礁真稿》:公元559年, 北齊文宣帝時,大殺“元”姓宗族, 彭城王元勰的孫子元韶被囚地牢。元韶堂弟為元韶製作風箏,他們二人從金風樓乘風箏雙雙飛逃。這些傳奇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人的關於飛行的奇思妙想。今天看來仍然很有趣味。中國古人發明了風箏,直到很晚風箏才傳到歐洲,並逐漸傳遍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