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對小學美術教育基礎進行教學管理

  美術課是中學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所設定的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其目標是以審美教育為主線,以學生的智力和才能培養為核心。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重感知的昇華,讓學生在直觀感覺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觀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審美物件的藝術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領。

  人的智力結構主要是由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活動力等因素組成,其中觀察力是人們全面、深入、正確認識事物的一種能力。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觀察是思維的先導。它又是視覺藝術最基本的活動,也是美術教學訓練的起點。面對年齡小的中學生,由於他們的知覺處在無意識性、情緒性比較明顯時期,還具有好奇心、好勝心的特點,對他們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從制定每一單元的教學計劃到安排教學內容、範畫教具等,都要從他們便於觀察記憶入手,從外形的美感到內在結構,由表及裡、由簡到繁的藝術分析,指導他們會“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觀感受中讓他們獲得藝術美的享受,激發起學習美術的興趣。

  當然,對於對美術尚處無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物件來說,這種“看”是需要引導的。幫助引導他們直接地憑視觀察、親自體驗,增強形象的概念。對物象形成心靈感悟和建立某種精神意味。使他們親身對作品的感知思維得到珍惜。教師應根據《大綱》內容安排一些靜物、工藝作品和有審美價值的優秀繪畫作品作為教具,讓他們從真實的作品裡獲得結構、體積、色彩、質感、比例等藝術語彙的感知,在此基礎上,使他們進入理性的分析,進而通過心理心靈的感悟,以獲取物件的精神意味。這種教學生“看”的教學方法的過程,是從生動的審美直觀到對應的語言表述的過程,是讓學生從物件個別特徵到整體形象的把握過程,從而提高他們運用形象表達對美的感受能力。

  二、讓臨摹轉向想象力的培養

  創造想象能力的培養是審美教育的最高目標。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為發展理性認識的內容,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臨摹教學是必要的。我們承認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吸收傳統的審美觀念和造型技巧,不等於千篇一律的照葫蘆畫瓢,何況國內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術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與原作比欠準確,也無法達到臨摹目的。長期的“照葫蘆畫瓢”不但破壞了學生感知認識,而且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思維的發展。即便在美術高考中中榜者,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術教學中貫徹“啟發式”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藝術創造想象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啟發式教學的主要特點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融會貫通的掌握知識並發展智力”。這裡的“積極性、主動性”指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師生都成為教學的主體。他們通過講授、問答、開展活動、討論教學實驗、技能訓練、師生演示及自學指導等手段,主動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思想,發展創造思維能力,加強自我教養、自我修養的積極作用。當然學生的發展是“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種作用”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觀點,這就是受教育者一種獨特的思維想象的開端,也為創造能力奠定了基礎。

  其實現代美術教育術不論國內國外在這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嘗試。如:中央美院吳長江先生從法國回來談到這樣一種情景:在盧浮宮裡,每天都有一批中小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靜靜地坐在大師的作品前,聽老師介紹,評述大師的作品。從美學角度欣賞作品的形式、風格、技法,不時地聽到孩子們說,倫勃朗的自畫像太美了,那是拉菲爾的《母與子》屬於古典畫……,還有同學高興地問到,那時候畫家們的環境學習、生活情景……。又如廣州美院李正天先生從關注兒童的審美教育角度,強調兒童美術心理髮展的規律,每週日帶幾十個小學生在美院操場上,讓孩子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畫畫。對周圍的形、色進行辨識。大部分同學在地上畫樹,但他們又任意增加了太陽、汽車,還有的在天上畫上飛機、魚等圖形,隨心所欲,千姿百態,體現出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以上二例給我們啟示:走出課堂,教師與學生共同成為教學主體,既驗證了同學們的辨別能力,開闊了視野;又提高了同學們思維想象力。可以斷言,一個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教人認識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規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貴的能力。要培養創造力,就必須培養想象力。想象是創造的先聲。盧浮宮的現象,李正天的教學措施說明:審美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不僅要有具體的個別的事實、概念,表象的識別和記憶,而且要啟發學生能識記一般的事實、要領和表象。要能從認識事物的本質出發,讓那些在臨摹作品中遇到的不知與已知、淺知與深知的內容、形式、色彩、形狀、比例、空間、透視,與寫生、命題畫、圖案、手工製作等作業聯絡起來,形成自己的審美意識,證實審美是通過視、聽、形、色、味等心理構建過程,養成感受美的直覺。

  三、發揮欣賞教學作用,培養學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個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須體驗的心理過程。情感作為人類美好行為的內在昇華同道德相依存,情感溶化在知識與道德之中。

  經調查表明:中學生背誦一篇欣賞文章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讓他們從美學角度談論一件作品,那是難乎其難。因此,開設欣賞課,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增強情感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

  美育的實質是情感教育。情感構成了藝術的審美主要特徵。如何激起中學生的情感與學習的興趣,必須在教學的內容與教學手段上,安排欣賞課這一環節,利用幻燈、電影電視、講座、參觀等現代化教學途徑,利用文學性的語言表述,介紹一些古今中外的他們既陌生又有興趣的不同風格的作品,像畢加索、塞尚、凡高、馬蒂斯、夏加爾、杜尚等各種流派,各種造型語言的既抽象又具體的名作,讓他們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內涵,色彩變化、筆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們的想象潛能,拓展思想,通過提高欣賞能力,從而達到在耳聞目睹的情境中將自己的情感自覺的傾注在技能訓練過程中。

  總之,“新的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應該從塑造人的角度來探索,更加註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個性發展,挖掘學生潛在的能力,培養開拓精神的創造性思維。”

  認為以上觀念具有其可行性:

  1.以培養學生的優良個性品質和各種審美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2.使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與審美教育緊密結合;

  3.既適應於辦學條件有限的城鄉,也適應辦學條件好的中學的美術課堂教學。

  學生因人而異,自備簡易道具,因地制宜,在教室裡擴大審美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