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有利於三年級語文老師發現課堂的問題,優化教學模式。小編為三年級語文老師整理了第四單元的教學反思範例,希望對您的教學有幫助!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教學反思範例1

  《和時間賽跑》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是臺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筆下的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帶憂傷的文章。課文給我們以深深的啟示:雖然“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雖然“所有時間裡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再回來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

  在直接匯入之後,我主要檢查了孩子們對於課前預習的情況,分生字和課文內容兩部分。生字部分拓展了孩子的課外積累,如“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心情的詞語?”、“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說明時間過得很快或提醒我們要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嗎?”

  研讀部分:“所有時間裡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這句話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層層深入。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首先引導學生先讀爸爸的這句話,初步感悟。看看爸爸都說了哪些內容,給我舉了哪些例子,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和下面的三句話之間是什麼關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層次。除了爸爸告訴“我”的,結合“我”的生活體驗,從“太陽落山,小鳥飛翔”真切地感受到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身邊哪些事物隨著時間的流逝再也回不來了,所以使我的心裡很悲傷。從對比兩處悲傷的句子,理解他悲傷原因的不同,從而也明白了“我”為什麼要和時間賽跑。

  指導學生在體驗到時間的珍貴和與時間賽跑的快樂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感受。使學生明白,生活中無時不刻可以和時間賽跑。此時,補充林清玄的資料,讓孩子們感悟林清玄和時間賽跑的成功,品讀林清玄後來寫的《和太陽賽跑》,進一步感悟林清玄的內心世界。從而總結讓學生明白珍惜時間,不因自己碌碌無為而後悔終生。再結合作者的經歷感悟這句話“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

  在執教過程中,感覺第四自然段的處理有些太冗長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將這一環節的效果呈現出來。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教學反思範例2

  分析教材後,我又走出教材,面對學生,我發現學生對學習這篇課文還有很大的難度。首先:檢閱對很多同學來說,是很陌生的事,課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其次,課文篇幅較長,初讀課文,很多學生大概意思都讀不懂,更不用說通過語言文字理解人文內涵了。再者,課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沒有直白的敘述,都是隱含的,只有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讀懂。考慮到這些,我在教學中,努力使課堂成為教師與學生雙主體的交流,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字之間進行自由、開放、弘揚個性的對話。讓學生在一次次的對話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一、讓學生與課程資源對話

  在設計教學時,我努力尋找、充分利用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課程資源。

  如:一上課,我就給學生播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的錄影。放完後,請學生說說感受。錄影的播出,學生一方面理解了檢閱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過看錄影,讓學生感受閱兵式的莊嚴、隆重的場面,讓學生明白這是多麼重大、要求又是多麼嚴格的事。同時,為後面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做好鋪墊。事情這麼重要,怪不得孩子們會猶豫不決該不該讓博萊克去。同時,這麼重大的事也讓博萊克參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們做出這一決定的偉大。

  結束教學之前,我又播放了《千手觀音》的表演片斷,孩子們看得那麼專注,那些殘疾人所表現出來的意志和力量又讓他們深深地震撼了,使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內涵。

  二、讓學生與文字對話

  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學生就產生了與文字對話的內在需要,師生對話就成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

  在課文描寫的第一個場景的教學中,我採用了情景模擬的教學方式。在老師的朗讀中,學生馬上進入了創設的情景,表情、心理活動隨著文字內容而變化,大家都在為遇到的難題苦惱、思索;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邊聽邊思考,聯絡上下文理解了文字中重點的詞語;在師生進一步的交談中,學生完全進入了兒童隊員的角色,體會了他們矛盾的內心世界,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課文第六自然段是連續六個問號的句子,這靜止的畫面更是孩子們思想鬥爭的矛盾的焦點,思想的高潮。老師隨著學生的每一句朗讀,引導他們以兒童隊員的角色深入到文字中,入情入境地體會人物感情,體會他們的想法,體會他們強烈的集體榮譽感,體會他們善良的心地,並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來。

  就這樣,孩子在教師的引領下,與文字無數次的對話,真正走進了文字,融入了文字,知識、技能目標自然達成,過程與方法潛移默化,情感自然萌發,價值觀又得以提升。

  三、讓學生與文中人物對話

  老師帶領學生與文中的人物進行“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讓學生們“悟”得其神,“說”得其法,盡情展現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

  在課文描述的第二個場景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兩次的採訪,這種形式深受學生的喜愛,他們興致勃勃地選擇當起了小記者,當起了博萊克,當起了現場的觀眾,設身處地想,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與文中的人物進行了一次次對話。這時,學生在感悟、體驗、交流中,已經自然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情感也完全調動起來了,與文中的博萊克、觀眾思想感情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心理相融”。對博萊克油然而生敬仰、讚歎之情,同時,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礎上,對本課的難點,最後兩句話:“這個小夥子真棒1“這群小夥子真棒1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此時引導學生感情朗讀,他們的表現投入而到位,感悟也越加豐富而透徹,在動情的朗讀中,學生的心靈得以飛揚,生命的活力得以煥發。

  總之,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親近文字,與文字碰撞,讓學生與文字與作者進行了“零距離”的心靈對話。用心靈去傾聽心靈,達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但是,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準備的《波蘭國歌》不知為何無法正常播放,所以無法給學生的朗讀營造那種隆重、熱烈的氣氛;另外,由於有些教學環節還不夠緊湊,以至教學時間延長了兩分鐘。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教學反思範例3

  回思《爭吵》課堂,真是感慨良多!自我評價一下吧! 一是內容安排還是比較合適的。這篇文章的事情經過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顯得複雜了些,人物描寫更是精彩紛呈,若在一節課內把所有的事和人都扯清楚的話,那隻能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了。因此在第一課時我就讓學生先把按事情發展順序把“事”理清楚,然後研讀文中的兩個次要人物:父親、克萊諦。這第二課時就主要研讀描寫主人公安利柯的段落,從中體會人物性格,並進行簡單的小練筆:寫試卷發下來後的心理。

  二是對文字的解讀不夠,只認識到了文字的原生閱讀價值,而沒有認識到文字在課堂上的教學價值。因而,在教學設計中僅限於讀到位、讀出味,在讀中體驗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而沒有讓學生聯絡自身生活經歷進行口頭模仿練習。比如,在學第3段時,就可以讓學生聯絡曾經跟別人有過的不愉快的經歷模仿說話:“我本來......,可是......。心想:......。於是我想......。”尤其是在學習第5段時,完全可以讓學生接著仿說:“我覺得......,因為......。我想起......。啊,要是我沒有......,沒有......該有多好!但是......。

  我真想......,可是......。”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模仿中初步習得心理描寫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寫一篇完整的和別人的一次不愉快的經歷就應該是比較容易的了。

  可惜,我竟沒有想到這些!究其原因,潛意識還習慣停留在理解的層次,還沒有讓運用的語文學習目標在腦袋中紮根。願今後,在設計時,深思、深思、再深思!一切以語用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