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上冊倍的認識教學反思總結

  教師們在教授完三年級數學上冊倍的認識這門課程後,都應該有所反思,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分享幾篇三年級數學上冊倍的認識教學反思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三年級數學上冊倍的認識教學反思篇一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義。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學生活動,創設生活情境,從而引出“倍”,使新舊知識的聯絡更加緊密,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自然地從舊知識的鞏固轉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

  倍的初步認識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剛剛接觸的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只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整節課的教學都能圍繞“藉助直觀、展示過程、啟迪思維”這一模式進行。在學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學上,為了降低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難度,第一行參照的數量都是“2”,並且讓學生利用學具擺一擺,通過直觀形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年級數學上冊倍的認識教學反思篇二

  “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課的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中沒有給學生“倍”的概念定義,所以低年級學生要建立“倍”這一概念,應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過自己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比較,從而得出兩數之間的數量關係。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體現了層次性和坡度性。

  由例題開始,通過課件展示兩種蝴蝶只數的變化,從而引起倍數關係的變化,讓學生邊看圖邊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接著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擺小棒,講數理,做第一層次的練習;第二層次畫圖,教師只畫出第一行的圖形,第二行的圖形讓學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幾倍,通過畫一畫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最後,設計了一個瀏覽動物園的情境,讓學生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使學生既感新鮮又感親切,興趣盎然。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始終抓住把什麼當作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

  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教師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說一說、擺一擺、畫一畫等,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從參與學習過程,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擺的圖來說數理,降低了數理表述的難度,落實減負的要求。通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 “倍”的概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教師從學生喜愛小動物入手,例題出現顏色豔麗的蝴蝶,引起學生的興趣,最後,還創設帶小朋友遊動物園的故事情節,通過色彩鮮豔,生動有趣的動物造型吸引學生,讓學生根據動物圖,用“倍”說一句話,調動了學習興趣,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使他們從熟悉的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到生活離不開數數學就在我身邊,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作用。

  反映數學實用性的機會很多,只要教師把握機會,就能讓學生充分體現數學的實用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得到數學教師的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容易被教師所忽視。但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比交待知識更重要,因為這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讓學生在腦海裡留下數學意識,長期下去,學生將終身受用。

  在這節課中,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看到擺、畫,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

  三年級數學上冊倍的認識教學反思篇三

  倍,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倍數關係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數量關係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義,拓寬應用乘除法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範圍。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重點幫助學生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基本思考發。在教學中,第一部分要重視學生的感知,通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一年級學習了相差關係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係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在第一部分的教學中,要重視通過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通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交給學生獨立解決,學生能積極思考,並能順利解決。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了二次比較。第一次比較***每次都是3份***,突出不論每一份是多少,只要有這樣的3份,那就是可以說有這樣的3倍;第二次比較,突出不論物體的大小、位置如何變化,只要數量沒變,那紅花的朵數就還是藍花的3倍,突出數量的重要性。通過不斷變化的非本質特徵,幫助學生梳理出關於倍的認識的最本質的特徵。

  在第二部分的教學中,讓學生在練習中感受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其實就是求幾裡面有幾個幾,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從例題到練習,每次出現的都是畫圖,如果再這一個教學環節中,學生沒有出現除法算式的話,也可以由老師來進行直接的教學,直接出示除法算式。其實不論是畫圖還是列式,都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但是方法需要優化。對於方法的優化,可以採用學生自願選擇的方法。即通過數量的變化,讓學生自覺感受到畫圖這一方法的缺點,自然優化出列式計算這一方法。

  由於原本在例題中出現的列式計算,被放到了練習中,讓學生自然感悟,所以在後面的練習中,可以加入一個拍手的活動。既是對本節課知識的綜合運用,也是對列式計算這一方法的鞏固。

  根據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這節課裡蘊含了豐富的數學思想:讓學生經歷一系列的數學活動,積累豐富的經驗,抽象出“倍”這一數學概念;通過非本質因素的不斷變化,突出了概念的本質,有助於學生理解概念;其中還有無限的思想和優化意識的培養。

  >>>下一頁更多精彩“三年級數學上冊倍的認識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