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期末工作總結範文

  古詩,以她那豐富的內容,深遠的意境,優美的韻律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星。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古詩教學期末工作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最近幾天學習小學古詩詞專題講座,我掌握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四點重要目標:***一***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發愛國熱忱。***二***感受古詩詞中所表現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位,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三***感悟語言優美,豐富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敏感力和鑑賞力。***四***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其中,第四點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使我受到了很大觸動: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以閱讀和記誦為主,要讀出語感、讀出情感、讀出美感。“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詩詞的學習,要以閱讀、記誦為主,在在閱讀,記誦中追求精神的愉悅、情感的陶冶,藝術的創造感染與浸潤,在閱讀和記誦中有意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潘校長告訴我們新教師:不能以自己當年的經歷來評判現在學生的好壞!我想這也是我們新教師在今後從教中應該時刻謹記的。

  潘校長講到新課改,給我們講了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轉變。對教學而言,教師具有怎樣的教學觀念,就會有怎樣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為。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為自己只是教材知識的闡釋者和傳遞者,學生只能是教材知識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成了教師“表演”的過程,教師始終處於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總是配角、聽眾或觀眾。現在,新課改倡導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過程,更是一種師生相互交流、積極互動的、共同發展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過程不只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能力的過程、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過程。在講教學方法的轉變時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論“教育即生活”,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了方法的介紹,助長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也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的激發,培養出來的好學生只不過是些應是高手,他們缺乏創新意識,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新課改關注學生的發展,不只是關注其學業的進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制定的教學目標,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水平,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特長,讓每個學生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悅。

  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即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他本人也極其熱愛教育事業,教育學生在樂中學,每一段苦都是在享受人生!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應該靈活運用教學法,讓學生學有所獲,在教育事業上做出一份貢獻!

  二

  今年學校給我們大班佈置了古詩特色教學。對於古詩我們大班的幼兒們來說則是已經是非常的熟悉了,為了把古詩教學上好,我自己先給自己上了一課,我記得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幼兒的大腦,就是要開發幼兒的智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和聰明才智,引導他們積極地思考和主動地探索。於是我借鑑了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大腦的思想,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幼兒獨自思考和主動探索的機會,從而為幼兒營造了無限開闊和想象的空間,能讓一個不認識字的幼兒通過畫面就能“讀”出古詩大意。古詩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那麼,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幼兒們們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吟誦古詩,需要的則是反覆不斷、要有感情。古詩的圖畫形式多樣,而孩子們讀古詩的熱情和不斷髮現其中的樂趣,會讓你見識到什麼叫“百讀不厭”。回顧這個學期的古詩特色教學工作,可以說是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現將工作如下:每週的1節古詩特色活動課,對幼兒來講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重要的1節課,可是對於我這個教者來講卻是比較難上的1節課,因此認真備這1節課,寫好教案,成了我最重要的任務。我常常查閱各種資料,能上因特網時還上網尋找好的教學材料,教學課件,把它們和我所從事的工作結合起來,為我所用教學中我既注意有的放矢,同時也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每節課幼兒都有一定的收穫。為了提高幼兒的積極性,也為了讓更多的幼兒們瞭解認識。

  例如我在教幼兒們學習古詩《秋夕》時,先讓在幼兒們初步的理解詩意,我們老師最要注重讓孩子們進行反覆不斷地、有感情地吟誦。在反覆的感情誦讀中,孩子們會積極想象,把自己置身於古詩的意境中,探索古詩的意境美。我記得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幼兒的想象力則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而我們教師的古詩課堂提問不僅是教師的行為,應充分地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調動幼兒的主動精神,古詩課堂提問才能由教師的單方面的行為真正變為師幼共同的行為,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功效哦!

  再次我們在古詩教學時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不要過“細、全”,在教學中首先幫助幼兒們集中精力領會詩文的大體意思,讓幼兒們很快進入角色。如果過全過細的介紹作者與時代背景,一是會轉移幼兒們的注意力,正確的方法是選擇與該古詩有密切關係的且有助於幫助理解詩意的內容,左右重點的介紹,使幼兒們瞭解詩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啊,古詩教學所給予幼兒的不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細節的領悟和心靈的體會……幼兒們在與古詩進行心靈對話中,在閃爍著人性光輝、充滿大自然和諧和童真童趣的字裡行間徜徉時,必定會開闊眼界,豐富內心,昇華境界,健全人格。

  三

  古詩,以她那豐富的內容,深遠的意境,優美的韻律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星。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是小學生接觸瞭解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好教材。但由於古詩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往往教師在教學古詩時,介紹講解,強調字詞,逐句解釋。學生埋頭筆記,學會的標準就以會背、會解釋來衡量。學生究竟從詩中領會了多少美的意境,無從談起;究竟得到多少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也無從落實。其實,古詩的教學也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發展他們的思維,鍛鍊他們的能力,讓古詩教學也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 一、 從整體入手,啟發學生思維 有些教師在教學古詩時,一般從字詞著手,逐詞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詩弄得支離破碎,也使學生學習失去了新鮮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探索性。我認為只要教師深入鑽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學過程,從全篇著手,從整體出發,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索積極性。例如,教學《惠崇春江晚景》這一首詩時,教師精心設計了這一問題:你認為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帶著問題自學古詩,興趣倍增。他們通過查字典、聯絡上下文、相互討論等辦法尋求答案,各抒已見,教師再適當加以點撥,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充分鍛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 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 選入小學教材的好多古詩,大多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題材,如《小兒垂釣》、《蟬》等,在教學這些古詩時,不妨讓學生自己來表演詩中的人物動作,使學生在開開心心演小品的過程中,體會詩中所描寫的內容,增加對詩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學《早發白帝城》、《山行》等詩時,教師也可以運用簡筆畫來輔助教學。教師畫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學生添上朵朵彩雲;教師畫上一條長江,請學生加上一葉小舟,再畫上重重高山;或是請學生動動腦,畫出其中一句的畫面。在作畫過程中,學生在逐步加深對字詞、詩句的理解,同時因為動腦又動手,興趣濃,積極性高。

  隨著教育技術的現代化,多種媒體都可以參與到古詩教學中來。學生可以從螢幕上了解"飛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響中感受"處處聞啼鳥"。不管用什麼方法,目的都是為了調動學生學古詩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探索,去發現。 三、 抓住朗讀環節,讓學生品味詩意  經常聽學生讀古詩如小和尚唸經,咿咿呀呀,拿腔拖調。其實古詩的語言極富音樂美,它和仄壓韻,本身的節奏、音律就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生通過正確朗讀,更能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表達的意境。在古詩的朗讀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經常向學生傳授一些古詩朗讀的基本技巧,如停頓、重音、語速等,同時明確相對應的符號,如停頓 " / ",重音用 " · ",延長用"---"等。在古詩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古詩不斷深入的理解,讓學生動手動口,給古詩加上各種朗讀符號,自己練讀,再同學間互讀,接著全班試讀,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體會詩的音韻節奏,領略詩的音樂美,併發揮想象,感受詩的意境。學生在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練習朗讀,不光提高了他們的朗讀水平,還能加深對詩的內容的理解,不是俗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嘛。 根據古詩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實際,教師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用心編排教學過程,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古詩學習中,讓學生見前人之所見,聞前人之所聞,想前人之所想。讓學生在古詩學習中掌握一些,不斷向課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