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教案上冊

  二年級的數學教學在整個小學階段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學生看一看,記一記,找一找等多種實踐活動形式,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逐步建立對1釐米的印象。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會使用刻度尺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態度,並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目標解析:

  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通過觀察、比劃、比較、測量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測打好基礎,並讓學生在觀察尺子和用尺子測量時體會到物體的長度實質上是由幾個相同長度單位組成的。

  教學重點:

  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圖釘、田子格本等。

  教材分析:

  釐米的認識屬於圖形與幾何的測量這方面的內容,新課表對這方面的內容有明確的要求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標準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並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3、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並經行測量。

  學情分析:

  通過第一學期“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瞭解古代人測量物體的方法。

  課件播放教材第2頁上的三種古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上面的三幅圖,我們知道了古代的人們就是選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標準,用這個標準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中例項,通過動手實踐製作認知衝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通過介紹古代的人們測量物體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古代人的聰明才智。】

  2、介紹“1拃”的長度。

  ⑴、課件出示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用1拃測量課桌寬的圖,這樣測量出的長度一致嗎?

  ⑵、教師示範1拃***從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叫做“1拃”***,學生親自動手體會“1拃”。

  ⑶、討論

  ①、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麼測量結果不一樣呢?

  ***因為有的同學手大,有的同學手小,所以導致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②、當測量相同的物體出現測量結果不一致,那該怎麼辦呢?

  觀察故事圖片

  請學生敘述每張圖片的意思,然後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3、統一長度單位。

  歸納總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選用相同的長度單位,也就是要統一長度單位。

  二、實踐中認識釐米

  1、認識尺子。

  平時我們測量物體長度時要使用什麼工具啊?課件出示尺子圖,同時請同學們拿出直尺,仔細觀察,你能在直尺上發現什麼?結合課件進行說明。

  ⑴、刻度線。

  尺子上的這些豎線是釐米尺的刻度線,刻度線很整齊,排列得很均勻。

  ⑵、數字。

  ①、尺子上的數字中,這裡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麼?***起點***

  ②、結合課件加以說明,測量時,一般以“0”作為起點開始測量。其他的數字是尺子的刻度,幾就表示從0到這個數之間有多少個長度單位。

  ⑶、長度單位的表示符號。

  釐米尺上的文字“釐米”表示尺子上一個大格的長度是1釐米,“釐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個單位在國際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為“cm”。***板書:釐米cm***

  2、認識釐米。

  ⑴、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認識釐米。

  ⑵、認識1釐米。

  ①、你知道1釐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

  ②、學生彙報找法。***0~1之間、2~3之間、3~4之間„„的長度。***學生回答時結合課件進行。

  ③、教師歸納: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釐米。

  ⑶、感知1釐米的實際長度。

  ①、同桌互相比劃1釐米。

  ②、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的長度。

  ③、比一比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用1釐米比較田字格的寬和圖釘的長。

  ④、舉例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比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打好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課件放大1釐米的長度作為標準,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以實際1釐米的長度作標準。】

  3、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1***測量紙條的長度。

  ①、學生討論交流測量紙條長度的方法。

  ②、學生分組測量紙條的長度,教師巡視,糾正不正確的測量方法。

  ③、指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麼?

  ***2***課件演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邊演示邊解釋: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几釐米,也就是幾個1釐米。

  ***3***動手測量數學書的寬的長度,然後指生彙報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中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

  三、練習中鞏固新知

  1、找一找、量一量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寬約******釐米,手掌寬約******釐米,一拃長約******釐米。

  2、讀物體的長度***看幻燈片***

  3、判斷題:對打√, 錯打×.

  ①。小明的鉛筆長約8釐米。******

  ②。教室的長約8釐米。******

  ③。語文課本的寬約100釐米。******

  ④。小明身高約1釐米。******

  ⑤。小紅的食指寬約1釐米。******

  四、小結中談收穫

  今天這節課我們在活動中學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兩位數減兩位數

  教學目標: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2、鼓勵學生進行演算法探索,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3、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學生進一步理解相同數位對齊的意義,探索並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筆算中的“對位”問題。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 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 出示加法,指名說說怎樣算的?***可以多種演算法***

  3、 筆算加法應該注意什麼?

  二、 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1、出示主題圖。

  2、指名說說從圖中瞭解到的資訊。

  3、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問題?會解答嗎?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景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三、 合作交流,探究演算法

  1、教學例1.

  仔細地觀察圖。怎樣解決問題?指名回答,板書算式:36-23,先獨立思考計算方法,在練習本上試算。小組交流演算法。指名彙報。

  2、小棒、圓片演示演算法,學生回答其它演算法,如:口算,筆算。***合理即可***

  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嘗試、交流中掌握計算方法初步體會演算法的多樣化。

  四、 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課件出示練習,學生彙報結果及演算法。

  2、思考交流討論:筆算減法應注意什麼?筆算加法和筆算減法的異同。

  學生先自己歸納,再得出: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開始減,個位減個位,十位減十位。

  3、學生看書,質疑問難。

  4、完成第18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彙報結果及演算法。

  5、完成練習三第1、2題。

  五、 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又學會了什麼?教師引導學生梳理。

  學生先互相說說再回答: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

  :兩位數加兩位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理解掌握筆算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兩位數的進位加法。初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經歷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由具體到抽象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學習數學,讓學生感悟學習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

  教學重點:

  比較熟練地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並掌握進位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課本8頁主題圖,例3主題圖

  教學方法:

  教法:談話、指導相結合法

  學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出示第8頁主題圖***二年級四個班的同學們準備去參觀博物館,每輛車準成70人。

  師:下面發生了一件事,你們能幫忙解決嗎?仔細看!

  ***出示11 頁例3的二***1***班和二***3***班的乘車圖***

  師:你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嗎?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二***1***班和二***3***班想合乘一輛車,能坐下嗎?

  師:怎麼算?

  生獨立思考並列式36+35= ***板書算式***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境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先用小棒擺一擺。

  師:在36根小棒下面放35根小棒怎麼放?

  生:上面10根一捆,3捆再有6根,下面10根一捆,3捆再有5根。***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擺好小棒***

  師:將兩組小棒加起來,應先加什麼?

  生:6根和5根先相加是11根。

  師:11根小棒能捆成一捆嗎?***能***怎麼放?

  ***1***獨立思考。

  ***2***小組交流並彙報結果。

  生:把11根小棒其中的10根捆起來***邊說邊放***,把這1捆放在整捆處。

  師:結果怎樣?

  生:上面的3捆加下面的3捆是6捆,再加上剛才新捆的1捆就是7捆。和剩下的一捆合在一起是71根小棒。***多找幾名同學邊說邊擺,說過程***

  2、用豎式算一算。

  師:把剛才的動作***放在整捆處的1捆***在豎式上該怎麼寫?

  ***1***學生根據擺小棒的過程,嘗試列出豎式。

  ***2***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個位上6加5得11,如何向十位進“1”?個位上怎樣寫?***演示從“小棒圖”過渡到下面的豎式圖。***

  3、討論演算法。

  師:你發現今天我們學習的豎式計算與上節課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鞏固個位上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的概念******板書課題***

  引導學生說出筆算兩位數加法要注意哪三條。***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

  師:請大家翻到課本12頁,看看你總結的和課本上的是否一樣。***指導學生看課本***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擺小棒,形象地在腦中建構豎式的形成過程,以“動作”為出發點把小棒十根一捆放在整捆處內化到豎式中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的概念更形象,便於理解掌握。***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完成課本11頁下面的“做一做”。兩名同學上臺板演,集體訂正時,要求說出“想”的過程。

  2、完成練習二中的3~6題。

  3、課本12頁下面的做一做。

  師 :小紅跟爸爸去海洋館玩。你們從圖中能獲得哪些資訊?能解決提出的問題嗎?

  4、完成課本12頁“做一做”下面的思考題。

  教師要結合例項說明題意,然後讓學生獨立思考,關鍵是先找到一個兩位數,使它的個位和十位上的數字相加得9。然後再把這個兩位數的十位、個位交換位置就得到另一個符合條件的兩位數。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所學,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同時讓學生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悟學習數學的價值,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情感。***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