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起源手抄報資料
漢字起源於何時?如何產生?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難題,同時也是文字學、考古學等眾多學科關注的焦點。製作漢字手抄報是大家都會用到漢字的起源資料,小編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內容
漢字的形體演變
漢字是不斷髮展演變的,其演變包括文字結構的演變和文字形體的演變,它們不僅與時代有關,也與國家或區域、文字用途、書寫材料等等的不同都有關係。漢字的形體,是指的文字的書寫外形,即通常所說的字型。
人們一般習慣把自漢字產生以來至小篆的字型書寫的文字,統稱為古文字;把用秦隸書以後的字型書寫的文字,統稱為今文字。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一般用於占卜的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遠在新石器時期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陝西省長安縣花園村遺址就已發現了甲骨契刻符號。現已發現的商代甲骨,約有十餘萬片,有字甲骨總數在62000片左右,整理出單字3978個。現能識讀確認的甲骨文有900多個,多為較常用字;不能識讀確認的有3000多個,多為人名、地名、族名等專名字。
2、金文:
金文,是指先秦刻鑄在各種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人稱銅為金,固得此名,實為銅器銘文的省稱。青銅器中,樂器以鍾最多,禮器以鼎最多,一般用鐘鼎代表古代青銅器,故又稱鐘鼎文。其中凹下去者稱為陰文,也稱作款,款是空的意思;而凸起來者稱作陽文,也稱為識,識是標誌的意思。合稱款識。至今刻鑄有銘文的先秦青銅器,已出土8000多件,上有不重複的單字3000多個,可識讀者在1800字左右。
3、大篆:
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的秦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啟小篆,筆畫更加線條化,文字逐漸走向定型。
4、小篆:
小篆,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通用的秦國文字,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秦始皇兼併六國後,為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統一文字,以改變戰國時期文字異形的紛亂局面。小篆文字形體定型化,一般每字只規定一種統一的寫法,廢除了古文字許多舊有異形字。字型進一步符號化。字形向著簡化的方向發展。
5、隸書:
隸書,是在戰國晚期的秦國以篆書的草率寫法即俗體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較篆書簡便易於書寫的字型。這種字型開始時專供秦代的獄卒使用,故稱隸書。隸書漢字形體上全面符號化,即完全拋棄了古漢字的象形因素,使文字變成純由筆畫組成的符號,失掉了原有的象形和以形會意作用。例如:鳥、馬、魚、燕,小篆多少還有象形的遺意,而隸書把魚和燕的尾巴與鳥和馬的足、尾都改為四點,原形再也看不出來了。徹底筆畫化,即解散篆體,改圓轉的筆畫為方折或截斷了的筆畫,把字形分解成若干基本筆畫的積累,逐漸形成點、橫、直、曲、撇、捺、挑、鉤等幾種筆畫。
6、草書:
草書,是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今文字字型。草書之“草”是草率的意思。常見的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三種。
草書由於難寫難認,不便於使用和流傳,加上在相當程度上破壞了漢字的結構體系,使其失去了交際的作用,故一直是輔助字型,不能正式使用,只作藝術品供人欣賞。
草書由於筆畫比其他字型簡單,故對後來的漢字簡化影響很大。今天所用的簡化字中就有許多草書楷化來的變體字,可見草書在漢字發展過程中還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
7、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產生於東漢末年,盛行於魏晉,直到今天,還是日常寫信、記錄、起草文稿等時運用得最廣泛的手寫體。
行書的特點是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筆畫連綿,各字獨立。篆、隸、楷、草各種字型,均各有一定之規,惟獨行書,卻沒有一定的規則。如果寫得規矩一點,楷書成分多的,就叫行楷或真行;寫得放縱一些,草書成分多的,就叫行草或草行。晉人王羲之,歷代推為書聖,公認其《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8、楷書:
楷書,是由漢隸經過簡省演變成的一種字型。本名正書或真書,唐以後改稱現名。楷,指法式,即規格整齊,可為楷模的意思。
關於漢字的起源的幾種說法
有關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有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等。
1、結繩說:
《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記錄了原始社會部落或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在文字出現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2、八卦說:
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裡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3、河圖洛書說:
《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圖”“書”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祕!神祕主義正是此說的一大特點。虛而言之,可以理解為圖畫與書錄,實而言之,可以理解為《易經》與《尚書》。
4、倉頡造字說: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荀子》《韓非子》也有記載。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倉頡到底是什麼人呢?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蒐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5、圖畫說:
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畫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係。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拿它們與古漢字中的一些“魚”比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確信漢字是從原始圖畫演變出來的。
漢字的結構
關於漢字的結構,傳統有“六書”的說法。“書”古代指寫字,也指寫下的字,故“六書”從字面上講就是六種字的意思,六書說就是關於六種漢字的學說:
1、象形: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說,象形字就是字形畫成字義所表示事物的形狀,隨著物體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筆畫,“日”字、“月”字就是這種字。
“日”字篆文像太陽形,中間一短橫是填空隙的飾畫,無實義;“月”字篆文像弦月形,中間一畫,也是飾畫。如考察商周文字,二字象形程度更高。
象形字例如:
羊,甲骨文像羊頭形。
木,甲骨文像有枝幹根梢的樹形。
水,甲骨文像流水形,本義為河流通稱。
2、指事: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意思是說,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認識,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它的意義,“上”字和“下”字就是這種字。指事是一種用抽象符號來指示字義所要表達事物的字。
指事字例如:
本,金文、小篆在木下用點或橫指出樹根之所在,本義指樹根。
末,金文在木上用一橫畫指出樹梢之所在,本義指樹梢。
旦,金文像旭日初昇,下邊還連著地面***一說為雲氣***之形,本義為天明、早晨。
3、會意: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意思是說,會意字是並列字類即兩個以上的字,會合它們的意義,來表現該字義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這種字。“武”字篆文由止戈二字組成,“止”本像人的腳,在別的會意字中多表人的行走前進,所以止戈會意是持戈前進,即征伐用兵的軍事行動之意;“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會合成意,本義為誠實,人言必須誠實。
會意字例如:
光,甲骨文從火在人上,表人頭頂上有火光照耀。本義是光輝。
宗,甲骨文從宀從示,表示室內建示***即神主***。本義是宗廟。
從,甲骨文從二人相隨,本義是相聽從。
4、形聲: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說,形聲字是用與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字來作形符造字,取比擬新字讀音的字即讀音與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這種字。
形聲字例如:
暮,甲骨文,從日在四屮***草的象形字***或四木中,會意字,本義是日將落時,隸定為“莫”。後在“莫”下加形符,成為從日莫聲的形聲字“暮”,以表其本義。
溢,甲骨文像器皿中有水漫出形;小篆從皿從水。二者均為“益”字,本義是水漫出。後在“益”字旁加形符,成為從水益聲的形聲字“溢”,以表其本義。
唯,甲骨文像鳥形,即“隹”字,與“鳥”本為一字。甲骨文、金文常藉以表發語詞,後世加形符“口”,成為從口、佳聲的形聲字“唯”,其本義為應答聲。
5、轉註: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六書是戰國以來人們分析、總結漢字的形體結構和使用情況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四書講造字法,轉註和假借二書講用字法。要知道對事物進行分類,每次只能根據同一標準,不同類者不可為比,這是一般常識,古人既以“六”統“書”,便可知此“書”字在“六書”一詞中只能有一種含義,不能既當造字法又當用字法講,因此傳統六書說從本質上講決不可能是造字法和用字法的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