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學手抄報內容

  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給學生形成一種數學素養和數學能力。數學手抄報是學習數學、研究數學的有效學習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手抄報圖片及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一年級數學手抄報圖片欣賞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小學一年級數學手抄報資料1:趣味數學小故事

  最近“數學商店”來了一位新服務員,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數學商店買了一支鉛筆,小“4”說:“你應付1元5角4分。”

  小“3”付了1元5角後問:“還有4分可怎麼付呀?”小“4”忙說:“這4分錢你不用付了。”小“3”疑惑地問道:“那你不是要吃虧了?”“不,這是本店的一個規定,叫‘四捨五入’。凡是4分錢或4分錢以下都捨去,如果是5分或5分錢以上,那就收1角錢。”小“4”和藹可親地解釋道。小“3”高興地說:“謝謝你,你真好!”

  “對呀,我也特別喜歡4。”“25”跑過來說,“因為25×4=100,算起來比較簡便,例如:25×87×4=25×4×87,這樣算起來不是又快又簡便嗎?!”

  “不錯,的確又快又簡便,我也喜歡4。”原來是“29”。“25”忙問道:“咦,你怎麼也會喜歡‘4’了?”“29”不慌不忙地說:“這你們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裡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輪到一次,當然喜歡‘4’了。不過公曆年份是整百的,必須是4百的倍數,二月份才有29天,這樣的年份叫閏年。”

  “啊,‘4’的用處可真大呀!”“25”讚歎道。

  這位“4”服務員真是個既溫柔又惹人喜歡的服務員。

  小學一年級數學手抄報資料2:數學家的故事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訊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尤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從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餘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飢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呆子”的雅號。

  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