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

  與學生溝通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只有與學生溝通,班主任才能真正取得學生的信任和信賴,才能與學生打成一片,共建一個團結、活潑、友愛向上的班集體,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那麼,作為一個班主任,如何與學生進行溝通呢?下面小編整理了班主任與學生溝通的技巧,供你閱讀參考。

  班主任與學生溝通的技巧01

  一、瞭解學生。

  瞭解學生,是與學生有效溝通,教育學生的前提。處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的學生有其自身的年齡特徵。中學階段是學生的心理、生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人生道路上極為重要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每一個學生從心理、知識到智力等各方面都有明顯的發展。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性格、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瞭解每一個學生的生理、心理、知識、智力有哪些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使談話達到要求。工作中要多問,特別是組成一個新的班級時,應問問他們有什麼新的打算,會不會適應新班級和新環境,學習上是否跟得上,他們的興趣與愛好等等,在與家長接觸中要經常詢問其子女在家裡的生活、學習習慣、性格特點、家庭教育等,還要主動向原班主任、任科教師瞭解,以求更深入地瞭解每位同學各個方面的情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存在問題,如為談話順利開展,教師可採取“投其所好”的溝通策略,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為了防止談話過程無意識觸及傷害學生的話題,例如家庭的變故,學生的一些缺陷等。所以我們必須瞭解學生。

  二、尊重學生。

  師生在人格上是絕對平等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因為學生和教師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人”。在處理問題、批評學生時就事論事,不要批評、詆譭學生的品性與人格。其實,這就是對學生人格的重視和尊重。找學生談心,對方往往開始時並不注意你講的道理,而是看你的態度和感情。如果不首先搭起感情的“橋樑”,心中卻築起一道無形的“高牆”,再好的道理學生也聽不進去。談心要交流思想,但首先要交流感情。班主任和學生的談心活動既是心理上的溝通,也是感情上的交流過程,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談心氣氛,才能談得攏、談得好。對於學生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除了母愛之外,世界上又一偉大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但師愛不同於母愛,因為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樑。師愛可以引導學生產生巨大的內動力,去自覺地、主動地沿著老師指出的方向邁出。只有當班主任給學生以真摯的愛,給學生以親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學生才會對老師產生依戀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師敝開內心世界,我們才能“對症下藥”,收到應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必須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理於情、情理結合,才會產生動情效應,從而收到較好的德育。

  三、寬容學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有“彈性”。要以寬厚的情懷,寬容學生的某些不足,創造一個寬鬆的思想工作環境。“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在教育實踐中,與學生進行溝通就要做到以心換心,將心比心,進行心理置換。把學生的錯誤、不足當成教師自己的錯誤、不足,設身處地地體會學生內心世界和基本要求。比如:個別學生上課經常坐不住,不要動不動就批評,而要問明情況,瞭解真相後,和學生一起尋找克服上課坐不住的措施。這比單純採取批評、罰站、罰勞動的效果要好得多。班主任要有同理心,能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瞭解學生的心情,思考問題。對任何事物的看法,教師和學生之間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師只一味強調自己的觀點,忽視學生的感受,就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學生就會疏遠你、拒絕你,甚至討厭你。學生平時最感苦惱的就是不被人理解,尤其是不被自己的師長理解。所以教師要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瞭解學生的心情,找出與學生產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讓學生感到老師是理解自己的。學生接受了你,溝通才能有效地繼續。

  四、把握好溝通的切入點。

  在交流和溝通中,如何正確引導學生,既使學生敢於說出自己的心裡話,又使學生產生一種比較願意接受的心理狀態,這就需要班主任掌握嫻熟的談心技巧和談心方式。第一,善抓閃光點。任何人都喜歡聽讚揚、恭維的話,反感批評、貶斥的話。心理還不夠成熟的學生更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後進生,他們平時見慣了白眼,聽煩了怨言,對批評、指責,有一種本能的反感和排斥心理,如果與他們談心時一開始就這也指責、那也批評,學生肯定會封閉自己的心靈,拒絕表露,進而也拒絕接受;或者產生牴觸情緒,越是勸誡,他越是要這樣,最後使談心不歡而散或徒勞無功。因此,與學生尤其是後進生***談心時,要儘可能地挖掘出他身上的閃光點,由肯定、讚揚其身上的閃光點入手,慢慢地開啟學生的心扉,消除學生心裡的隔閡和牴觸情緒,並在此基礎上循循善誘,最終達到說服教育學生之目的。第二,巧用興趣點。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主動或樂於接受某項事物的重要前提。與學生談心也是一樣,如果所談的話題是學生感興趣的,他便會樂於談、樂於聽,進而樂於接受教師的勸誡。因此,與學生談心時,要善於摸清學生的底,瞭解他對哪些事物感興趣,然後以此為切入點,開啟學生的話匣子,進而開啟學生的心靈之窗,讓其接受教師的說服教育。如有的學生是足球迷,就先和他侃侃足球;有的學生愛上網,就先和他談談網路;有的學生是追星族,就先和他聊聊明星,等等。

  五、把準學生的心理特點。

  不同的談話物件,心理表現不同。正確把握他們的心理活動特點,遵循其心理活動規律,巧妙地進行切入,就能保證談心順利有效地進行,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學生談心時學生的心理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惶恐心理。有的學生犯錯後不知班主任將如何發落自己,當班主任找到他們時,他們情緒緊張、激動、惶恐不安、手足無措,甚至前言不搭後語。此時班主任可用自然、風趣的口吻從學生的穿著打扮等輕鬆的話題切入,以消除學生的這種心態。當涉及到正題時,開始也不宜把問題說得太重,以免學生不知所措。

  第二,對立心理。有的學生犯錯後對自己的錯誤不能明確認識,當班主任找到他時,反而認為是班主任故意和他過不去,喜歡“整”他,因而或千方百計地替自己辯解,似有萬分委屈;或話中帶刺,含沙射影,大發牢騷,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對立心理。此時,班主任應儘可能多地熟悉被談話者的基本情況,從自己或朋友的類似經歷談起,從中尋找共同語言,縮短與對方的心理距離,引起對方情感上的共鳴,在談話投機、氣氛和諧時,再將話題轉入正題。

  第三,自棄心理。有的學生由於平時學習不夠認真,成績較差,組織紀律觀念較為淡薄、屢遭批評,因而產生了一種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的心理。與這種學生談心時,就要先找準學生身上哪怕是不起眼的特長,然後從肯定這些特長切入,以使學生感覺到教師對他的理解和肯定,激起其心中的自信,以便談話能順利進行。

  第四,沮喪心理。學生平時表現較好,自尊心較強,偶犯過失,容易產生“這下完了”的沮喪心理。表現為情緒低落、垂頭喪氣、心情沉重。此時班主任應把重點放在開導、鼓勵上。因此,可先由一些名人、偉人所犯的錯誤及他們犯了錯誤但並不影響他們成為名人、偉人的故事說起,讓學生認識到犯錯並不可怕,關鍵要正確認識錯誤、正確對待錯誤。這樣一來,學生的沮喪心理就會逐漸消失,接下來的談話自然就會很融洽了。

  第五,期待心理。有的學生近期表現良好,往往期待教師肯定和表揚。特別是主動找教師談話的學生這種心理最強烈。這類學生我們既要肯定他們的成績,又要指出他們的不足,以免其飄飄然。此時班主任要善於利用學生的期待心理,首先充分肯定其成績和進步,不能一開始就潑冷水,以免使學生大失所望。在滿足了學生的期待心理後,再指出他的問題和不足,他聽起來便會感到教師完全是為他好,不會產生絲毫的牴觸情緒,這樣就會使整個談心過程氣氛融洽。當然,與學生談心時學生的心理特點還有其他一些,但只要我們能正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恰當地選準話題,便能使談心順利地進行下去,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班主任與學生溝通的技巧02

  一、善於聆聽。

  積極聆聽又稱主動聆聽,指教師不僅要仔細聆聽學生的感受,還要對學生的情感做出反應。反應不是評判,而是教師用自己的話對學生表達的意思進行復述的過程,又稱譯意的過程。常用的句式包括:“你覺得…”、“你認為…”。譯意如果正確,師生溝通得以繼續;如果不正確,學生會主動更正教師的理解。聆聽在師生溝通中有著奇妙的功效。不加評判,表示理解的聽在孩子心目中可能是你送給他的最好禮物。

  二、換位思考。

  從學生的立場來看問題,就是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教師要考慮到五個問題:他在想什麼?他現在的處境是什麼?他的感受是什麼?這件事對他有什麼意義?他希望怎麼樣?能否準確地、客觀地回答出來這五個問題,這是檢驗教師的同感力,即從學生立場看問題的能力的一個重要標誌。教師常會遇到一些所謂的軟硬不吃,刀槍不入的同學,一般情況下就是因為教師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他內心的感受是什麼。如果教師深入他的內心,瞭解他的內在感受,再進行溝通,一定會有效果。

  三、善於說理。

  談心的目的是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提高認識水平,達到認識一致。錯誤的思想只能用正確的思想克服戰勝它,心中的黑暗只有用哲理才能驅除,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抓住一個“理”字,把道理講透,用真理服人。談心的力量和效果不在於班主任的年齡、職務和權力,關鍵在於班主任能否談出道理以理服人。談心就是用理去分析,啟迪學生的心靈,明辨是非,用正理說服歪理,用大道理管小道理,從小道理引出大道理,在總結經驗教訓中通過反思而明理,通過駁歪理樹正理,同時還可以互相討論,取長補短,交流思想,探討真理。談心時,切忌“就事論事”,不能講虛理;切忌“簡單從事”,只聽到一點、看到一滴就評論是非,甚至以嚴厲的態度要學生服從,這樣是得不到好效果的。要以理服人,就要允許學生反覆思考,提高認識,從學生的覺悟程度出發,讓學生接受,談心才實在有力,達到心理相容見實效的目的。

  四、因勢利導,因勢而疏。

  班主任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隔閡、疑慮不能單靠在會上解決,也需要通過個別談心去消除。學生的思想基礎、覺悟程度、知識水平、所處環境、性格特點都是各有差異的。疏通談心之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有缺點錯誤的學生要誠懇勸導,切忌簡單急躁,急於求鹹,要不怕麻煩,象綿綿細雨、涓涓流水去接觸問題,徹底糾正“久旱不管,一下就滿”的方式,談心要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對性格內向的學生可採取“拉家常”的方法,由遠而近,先輕後重,循循善誘地談;對性情耿直爽快的,最好直接了當把問題點透,不轉彎子,不兜圈子;對覺悟較低、性格獨特的學生要善於從對方的內心情緒和要求談起,先回避“煩惱”、“卡殼”的問題,從側面迂迴曲折地引導。總之,要把談,心的路多想幾條,只走“寬闊大道”不成,要善於“穿大街走小巷”,運用多種知識,因勢利導,因勢而疏。同是應儘可能地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行最佳的談心效果。

  教育學生決不是說了就行,和學生溝通應從外化轉到內化,從單純的說教轉化為實踐活動,讓情感與認識相互作用,使情感上升為信念,成為提高學生自覺認識的動力。尤其是作為班主任更應該學會和學生溝通的藝術找準機會,抓住重點,有的放矢的和學生進行思想得溝通,這樣的教育才會有成效。

  五、勇於面對學生的不同意見和自身的不足。

  有時,教師為了維護自己的“師道尊嚴”,即所謂的面子,面對學生的不同意見很少去認真思考。有時遇到自己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也絕不會向學生承認自己暫時不會,而是找種種理由搪塞過去,彷彿承認了自己的不足,就會覺得沒有面子,影響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其實,真理是威信的基石。班主任也是人,不可能永遠沒有錯,如果能虛心接受學生正確的、合理的意見和要求,正視自己的不足,及時調整工作計劃和目標,不但不會降低你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會拉近你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師生間的溝通,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師生是平等的,這也是對他們“誠實謙虛,有錯就改”的言傳身教。

  六、加強自我修養,提高與學生溝通的能力。

  大凡學生喜歡的教師,一定是學識淵博,舉止文明,通情達理,平易近人,對教育事業有執著的追求,對每一位學生充滿愛心的人。對這樣的教師,學生會非常地、發啟內心地欣賞,願意與他們接近並樂於接受其教導。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講的就是這個理。其實也只有這樣的教師影響力才大,感召力、凝聚力才強。試想,一位不敬業、不愛生、滿腦袋只知掙錢,教語文而不懂歷史的教師,如何能教好自己的學生,與學生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