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的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今天上午我講了第七課《徐悲鴻勵志學畫》,初讀課題時我問同學們勵志是什麼意思,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是志氣有的說是骨氣,有的說是毅力,眾說紛紜,我並沒有即使給同學們解答,而是讓同學們留著這個問題,待學完課文在繼續解答。

  剛開始講課我先讓同學們其讀了課文,並在黑板上寫下了三個問題,1.徐悲鴻勵的是什麼志?2.他是怎樣去實現自己的志向的,3,結果又是在嗎樣?同學們度完課文後我便讓他們回答第一個問題,有的說徐悲鴻立下的志是要做有骨氣的中國人,有的說要做個不讓外國人小瞧的人,還有的說要為中國人爭氣,最後在我的知道下海是用了書中的原句,必須用事實讓他們從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個問題找出來後我有讓同學們返回到了課文的地二自然段,為的是找出徐悲鴻勵志的原因,,同學們找的很對,但我自認為這一環節的設計有點雜亂,沒有一定的順序,緊接著有學課文的第二部分,首先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齊讀,邊讀邊思考徐悲鴻是怎樣實現自己的志向的,同學們都說的很對,並且也找到了關鍵詞語“更加奮發,勇往直前,每逢常常,一整天,”通過這些詞語為下文做了鋪墊,除此之外第二大段海有一個任務那就是構段方式的教學,剛開始我問同學們這段是什麼結構,他們一臉茫然,後來我們有一起把課文讀了一遍分別概括段意,這樣同學們才概括出了總分關係,緊接著就是第三自部分,功夫不負有心人,優異,轟動,鞠了一躬,很有才能,有眼不識泰山,通過這些詞語看出來他的成功也體會出來徐悲鴻刻苦勤奮,努力上進,學習這一自然段主要是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讀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其中,從而體會徐悲鴻的刻苦以及體會外國學生的話語。講這一段時我讓學生吧外國學生的話重複讀了一遍,通過外國學生前後兩句話的對比,明白了徐悲鴻通過三年的努力已經成功。課文講完之後,我又問了同學們在上課之前遺留下的問題,這次同學們會回答的很對也很好,從中我看出了孩子們把這節課的內容掌握了

  雖然這節課的主題比較明確但還時出現了許多問題,,首先一點就是沒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而造成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再一點就是讀課文的形式單一,不利於學生的思考,除此之外教學手段也比較單一,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爭取讓我的課堂變得更優更好。

  篇二

  課文字身就是一種現成的資源,我們在引導孩子們理解它的同時,也不忘“借”一下它的某些部位,使得教學過程更流暢,效果更理想。《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講述的是青年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了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教學中,我是這樣“借”的:

  首先,借關鍵詞揣摩朗讀

  抓住了關鍵詞,就找到了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所以,我也找關鍵詞。比如,第二小節中有幾個詞語很關鍵,如“很不禮貌、衝著”,孩子們明白這是講了外國學生很不客氣,嫉妒心很強,語氣很直白很衝,所以在朗讀的時候知道了要重讀,以表明外國學生的蠻橫態度。再如第五小節的“每逢節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詞,都是表現徐悲鴻潛心臨摹的,孩子們明白了它們的意思和重要性,在朗讀的時候也能注意重點突出一下,以體現其認真和刻苦。特別是最後一節“鞠了一躬、承認、有眼不識泰山”,孩子們也通過理解,也能抓住這些字重讀。關鍵詞語給孩子們打開了一條至情朗讀的大路。

  其次,借例段仿寫過渡句

  課文的倒數第二小節是以“功夫不負有心人”為過渡的段落,所以為了讓孩子們更清晰地瞭解過渡段落的寫法,我們先從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意思著手,先了解“功夫”的字面意思是時間,從文中理解是指徐悲鴻勤學苦練,付出了許多艱辛。“有心人”,學生們都知道是指徐悲鴻。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礎上,我們又回顧課文,提出問題:為什麼要下功夫?花了什麼功夫?結果哪裡體現了“不負”?之所以這樣提問,目的是引領學生懂得“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寫在中間的意義,這句起著過渡的作用,所以前後都要連貫起來。有了這樣的引導,再讓學生進行仿寫,就不是那麼難的事情了。我們先進行了練說,有的學生告訴我,他原來的字寫得不好,後來經過反覆練字,終於把字寫好了。我告訴她,如果寫一段話的話,如果把勤學苦練的過程寫詳細,那麼就更能體現“功夫不負有心人“了。課後,我給孩子佈置了仿寫作業,鼓勵不同的思維角度,效果還可以。

  遺憾: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所以不能給孩子詳細介紹當時的中國社會背景,如果能利用一段時間給學生說一說中國遭受外國歧視的原因,看一看當時的現實照片,我想學生的感慨會更深,對課文的把握會更到位。

  篇三

  《徐悲鴻勵志學畫》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的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讚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整篇課文的重點在讀懂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所以在教學時,我圍繞課題中的“勵志”展開,利在緊扣全文的主題。

  下面我來談談我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1.時間把握

  一堂課40分鐘,時間是有限的,但要留給學生的是無限的知識,所以這40分鐘怎麼樣有效合理地把握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時要捨得捨棄一些次要的東西,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體悟課文重點的部分。一節課應該做到有詳有略,作為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要大膽地捨棄一些次要、無用的知識,讓這樣的課堂更加有效率。如在教學這一課時,之前那個外國學生傲慢無理的話應該略講,只要學生讀出輕視、傲慢的語氣就好了,而重點應該放在之後那個外國學生態度改變後的話以及最後的那句“有眼不識泰山”上面。

  2.重在挖掘

  語文這門學科重在挖掘,可以大到整篇課文去挖掘,小到從一個字、一個標點上去挖掘。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所以教師應該作為引導者去引領學生體悟文中的精髓,使學生更深層次地領悟課文重點詞語的意思。從而更能挖掘瞭解人物的內心,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如:在教學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時,課文是從勤奮學習和生活清苦兩方面來具體講述的。在講到勤奮學習時要體現“每逢節假日”和“一畫就是一整天”這兩個關鍵詞,通過講節假日他還在臨摹畫畫,在這裡就可以問學生:“你們覺得徐悲鴻苦嗎?”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想到底苦不苦,其實在這裡“苦”和“不苦”都說的通,“苦”在每天勤學苦練,的確很苦;“不苦”是因為徐悲鴻覺得不苦,他覺得他是在苦中作樂。通過這樣一提問,徐悲鴻的這個人物形象立刻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來了,學生立刻就會體會到徐悲鴻的那種勤學苦練的精神。而“一畫就是一整天”也飽含著兩層意思,這點我也沒有引導學生去體會,一層意思是花的時間很多;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投入的精力多。 3.教師語言

  教師的語言是一堂課至關重要的部分,不管是課堂提問語還是評價語言,都是需要深入去推敲的。在課堂上,當我的一個問題問出去後,有時學生表現出來的卻是木訥地看著我,此時我就會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提問語沒有說好,所以學生聽不懂我的提問呢?所以教師的語言不僅要讓學生,更要讓學生產生興趣,有興趣地舉起小手來回答這個問題。教師提問的難度也應該是由易到難的,容易的問題留給差一點的同學來回答,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而難的問題讓好學生來回答,其他同學聆聽的時候也是一個自我體會的過程,接著在重點之處讓學生複述,重要既能反覆鞏固重點之處,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我沒有好好做好這一點,完全把機會留給了好同學,忽視了給差同學一個表現的機會。在品位關鍵詞上,應該著重交給學生方法,用特例引導學生去學會學習,引領學生體味關鍵詞。

  在以後的教學上,我將及時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