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道德故事
歷史故事是古今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1
夜風一涼,母親需關窗睡覺時,孔融知道秋天要到了,後園梨樹上的梨要熟了。
春天白白的梨花一謝,枝頭上的梨苞便開始悄悄長大,秋風一起,那梨苞就變成了黃橙橙的梨。
誰也沒注意梨苞的長大,可四歲的孔融看到了。他天天上後園,天天看梨樹,天天感悟著樹上梨苞的變化,直到有一天聞到梨的清香。
他開始知道什麼是饞。仰頭望著黃橙橙的梨,盼著掉到他的口中。可他很乖,父親說,不到熟透不摘梨,他便等著,那怕脣角流出了口水。
梨終於都熟透了,掛在枝頭,就像一盞盞年夜裡的小黃燈籠,閃著誘人的光。全家都去摘梨,這天便成為孔家一年中最快活的日子。
一方小木桌擺在梨樹下,一盆清香誘人的梨擺在小木桌的中央。
“吃吧。”父親慈愛地對孩子們說。
可孩子們圍在桌旁誰也不敢伸手,企盼的眼睛都瞅著母親,盼著母親挑選自己做第一個吃梨人。
懂規矩的孩子們令母親很欣慰,她將希望通過目光在每個孩子的臉上都停留了一會兒,但最後還是將希望給了孔融。她撫摸著孔融的頭說:“我知道你從春天就盼著梨長大,那麼就由你第一個挑梨吃吧。”
孔融笑了,笑得很甜,可當手伸到梨盆時猶豫了。他仔細地看過每隻梨後,拿起一隻最小的離開了小木桌。隨後,孩子們一聲歡叫,撲向了梨盆。
父親被孔融的舉動搞糊塗了,這孩子可是天天想吃梨啊。“孔融,你為什麼挑了隻最小的?”
孔融閃閃眼睛:“哥哥們年齡大,我年紀小,當然要吃小的了。”
“可是弟弟比你還要小啊。”
孔融瞥了父親一眼,認為父親很無知。“我是哥哥,當然要把大的留給弟弟了。”
父親母親都笑了,笑得比哪一年的摘梨日都開心。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讓梨的故事講來總令人感動不已,這是因為在小孔融的身上表現出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謙恭禮讓的美好情感。正是這種情感,孕育了孔融優美的詩文,成就了他的文學事業。
2
城隍廟的晨鐘一響,長山***今山東鄒平縣境內***城也就醒了。寺內的和尚開始打掃寺院,城裡城外的人家也開始了每日的勞作。
可范仲淹卻是早醒著的,老子《道德經》中難釋的篇章讓他苦思了一夜 。他走出齋房,在大殿前的白皮松下伸展著睏乏的腰身。他不能睡,還要早早地趕到書館去向先生求教。
范仲淹兩歲失去了父親,母親易嫁,將他從蘇州吳縣的江 南水鄉帶到了這裡。家中貧寒,幼時啟蒙的學習 在村中的義學學堂就可以了;長到少年,立志以天下為已任的小仲淹要深造,就只有到縣城士紳辦的書館去求學了。這苦了範母,但她知道兒子的遠大志向,於是向四鄰求借了些錢,將小仲淹送到長山城。無錢和富家子弟同住書館,範母又攜小仲淹到城隍廟求住持在廟中借宿。慈悲為懷的住持為範母的愛子之心感動,掃出一間低矮潮溼的齋房供范仲淹寄宿讀書。母親走後,這裡就變成了范仲淹的家。
他用冷水沖洗了頭,苦讀了一夜 的腦袋終於清醒過來。
他要吃早飯了。飯是半夜做好的,在一隻缽盂裡。那是用二兩糜子熬成的粥,兩個時辰,那粥便凝成了皮凍狀。他用刀將粥糜劃成四塊,兩塊是他的早飯,另兩塊就要等到晚上享用了。
每當中午和半夜,他都很餓,但他忍耐著,只要有書讀,他的心底就是快樂的。
他要上學了。恰在這時,他的一位商賈子弟的同窗匆匆趕來,身後跟著一位僕人,僕人拎著一隻食盒,食盒裡放著精美的菜餚。
“范仲淹,你看我給你帶來了什麼?”同窗興致勃勃地說。
僕人將食盒放到齋房中破舊的書桌上,開啟盒蓋,菜餚誘人的香味立即飄散了出來。
“我把你天天吃粥糜的事告訴了父親,父親說,你是個有抱負的人,教我給你送來這些好吃的補補身體。”同窗很真誠地對范仲淹說。
“承謝伯父的關愛,可是我已吃過了。”范仲淹淡淡地說,“我們還是上學去吧。”
這很令同窗失望。也許是他愛面子吧?同窗想,那就放在這裡讓他獨自一人慢慢品嚐。
可世上總有願望與結果相悖的事情發生,同窗天天去齋房觀察菜餚是否被范仲淹動過,范仲淹卻依然天天吃他的粥糜,無視菜餚的存在。
第三天,同窗終於忍耐不住,生氣地問范仲淹:“我誠意送吃的給你,你為什麼不肯吃?”
范仲淹向同窗作揖致歉,然後說:“我家境貧寒,已吃慣了粥糜,如果突然享用你送來的菜餚,以後咽不下粥糜,吃不了苦怎麼辦?”
同窗聽後,感慨萬端,從此對范仲淹更加欽佩。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求學以勤儉自勵,遠避奢華,這種美德源於他自幼樹立的高遠志向,也培育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