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師德的人物生平

  婁師德***630—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縣師寨鎮安莊村***人,唐朝大臣、名將。唐高宗﹑武則天時大臣。字宗仁。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早期事蹟

  婁師德二十歲時考中進士,被任命為江都***今江蘇揚州***縣尉,後累遷至監察御史。

  戍邊屯田

  678年***儀鳳三年***,唐高宗命李敬玄征討吐蕃,並在河南、河北招募猛士。婁師德雖是文臣,卻頭戴紅抹額前去應募。唐高宗大喜,任命他為朝散大夫,讓他隨軍出征。

  同年九月,李敬玄兵敗,大將劉審禮被俘。婁師德在洮河收集散亡將士,後又奉命出使吐蕃,與吐蕃將領論贊婆會於赤嶺***今青海日月山***。他宣揚唐朝威信,陳述利害,使吐蕃既敬畏又心悅誠服,被改任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主持屯田事務。

  682年***永淳元年***,吐蕃入侵河源軍***治今青海西寧***。婁師德率軍在白水澗***今青海湟源南***迎戰,八戰八捷。唐高宗認為他文武全才,便任命他為比部員外郎、左驍衛郎將、河源軍經略副使。

  690年***天授元年***,婁師德升任左金吾、檢校豐州都督,仍舊主持屯田事務。[7] 他身穿皮袴,親自率士卒開墾荒田,儲積糧食數百萬,使得邊軍軍糧充足,不再受糧草轉運之苦,受到武則天的嘉獎。

  兩度拜相

  692年***長壽元年***,婁師德被召回朝中,擔任夏官侍郎、判尚書事,次年又拜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

  694年***延載元年***,武則天對婁師德道:“軍隊在邊疆,必須開墾荒田,您不能因此事辛勞而畏難。”便任命他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後來,婁師德又改封秋官尚書、原武縣男。

  696年***萬歲通天元年***,婁師德被任命為左肅政臺御史大夫、肅邊道行軍副總管,與夏官尚書王孝傑一同征討吐蕃。三月,唐軍在素羅汗山被吐蕃大將論欽陵擊敗,王孝傑被削官為民,婁師德則貶為原州員外司馬。

  697年***神功元年***,婁師德升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再次擔任宰相。不久,婁師德被任命為清邊道副大總管,攻打契丹,後與河內王武懿宗、狄仁傑一同安撫河北各州。九月,婁師德改任納言,進封譙縣子。

  晚年生活

  698年***聖曆元年***,婁師德充任隴右諸軍大使,主持河西屯田事務。

  699年***聖歷二年***,突厥入侵,婁師德出任檢校幷州長史、天兵軍大總管。同年九月,婁師德在會州***今甘肅靖遠***病逝,終年七十歲,追贈涼州都督,諡號貞。

  婁師德傳

  原文:

  師德長八尺,方口博脣。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輒遜以自免,不見容色。嘗與李昭德偕行,師德素豐碩,不能遽步,昭德遲之,恚曰:“為田舍子所留。”師德笑曰:“吾不田舍,覆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幹耳。”在夏官注選,選者就按閱簿。師德曰:“容我擇之可乎?”選者不去,乃灑筆曰:“墨汙爾!”

  狄仁傑未輔政,師德薦之,及同列,數擠令外使。武后覺,問仁杰曰:“師德賢乎?”對曰:“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又問:“知人乎?”對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後曰:“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慚,已而嘆曰:“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

  譯文:

  婁師德身長八尺,嘴方,嘴脣很寬大。他為人深沉、有度量,有人觸犯了他,他就謙虛退讓以求得別人的原諒,不在臉上露出惱怒的顏色。他曾與李昭德一起走路,婁師德長得肥胖,不能走快了,昭德嫌慢,生氣地說:“被鄉巴佬拖累!”婁師德笑說:“我不做鄉巴佬,又有誰做呢?”他的弟弟被朝延派去守代州,在上任前向他告辭,他教導他的弟弟遇事要忍耐。他弟弟說:“有人把痰吐在我臉上,我自己把它擦乾淨就行了。”婁師德說:“還不行。你自己把它弄乾淨,是想躲開別人的怒氣,應該讓它自己幹了。”

  狄仁傑當宰相之前,婁師德曾在武則天面前竭力推薦他,但狄仁傑對此事卻一無所知。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個普通武將,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擠他到外地。武則天察覺此事後,便問狄仁傑:“師德賢乎?”狄仁傑說:“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武則天又問:“知人乎?”狄仁傑說:“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武則天笑著說:“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並隨手拿出以往婁師德推薦狄仁傑的奏章,讓狄仁傑觀看。狄仁傑看後,十分慚愧,嘆息道:“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