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九九重陽節的詩歌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九九重陽節的詩歌推薦:
篇一:重陽
那時
鏡子裡的風景已不再青驄
我們從一個名詞出發
秋天很深地漫過頭頂
我們開始在一首詩裡相互眺望
在一個節日裡登高
望遠
把前生的願望走完
那時
一切都已釋然
我們開始面對南山
在東籬下種一盆菊
日出時培土
剪枝
施肥且
自言自語
九九重陽節
篇二:重陽後
終於在重陽後
被壓抑的
對家的思念
洶湧噴薄
匯聚著
我的笑與淚
遠方的親人啊
你們是否還在午後忙碌
我想分擔你們的勞累
塔里木的陽光
溫暖著離家的學郎
躺在酥軟的枯葉上
想想
家裡會不會換了裝潢
我的那張小床
現在換了誰躺
尋夢的大學路上
對家的思戀
誰能淡忘
篇三: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寫這詞的人已仙逝三十六年
這是一個屬於老人的節日
帶失智的父親母親回家
正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
全中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已接近兩億
作子女的倍感肩上責任沉重
老人們最想的是兒女們能常回家看看
想用親情的醇酒溫暖晚秋的寂寥
今天又恰逢霜降節氣
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寒冷
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他鄉異客
也在尋找溫暖
然而天若有情天亦老
看著那連親生兒子也不認識的渾濁老眼
我不禁感嘆
歲月啊
你太殘酷了
篇四:今夜重陽
你用心跳彈出的文字
從手機裡輕盈走來
它牽著你悠長的青絲
絆倒在我的枕畔
馨香,散落了一枕
今夜,無眠
今夜,你贈給我朦朧的月光
一窗淡淡的月光
舞蹈著悠然的蟲鳴
剪不斷的蟲鳴
綿長成時光的腳步
走成浪漫白霜
篇五:重陽
感逢一年重陽來
恭祝父母體安康
嘆息年華東流水
還勞雙親耗夕陽
回眸年少逢稅改
感概鬢白營改增
離退同事話家常
浮沉事業盼依靠
親歷艱辛樹形象
見證聚力鑄輝煌
赤誠可鑑對盾藍
地稅聚財奔小康
無奈世事常難料
辛苦半輩始篇章
今夕不惑聚重陽
時事飄渺面滄桑
篇六:又到重陽
又到重陽
一個歸隱山林姓陶的老人
從東籬下采幾朵菊花
泡一壺菊花酒
夕陽斜照,晚風拂柳
在院中置一小桌
擺上一盤山果
面南而坐
左手端酒,右手提筆
喝下的酒流到筆尖
寫出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絕句
南山還在
每到重陽
遊人踏至紛來
飲菊花酒
尋東籬下的菊花
重陽節節日起源: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
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
在古代,矇昧的古人對火總有莫名的恐懼,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並認為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其三:
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並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於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後,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裡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