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捨棄為話題的高中優秀作文

  在如今這個紙醉金迷的大都市,學會捨棄,我們會生活得更加輕鬆,我們會更加快樂。下面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有關捨棄的高中作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優秀高中作文:捨棄是美

  因為秋葉捨棄了樹枝的依靠,

  所以它擁有了舞動青春的機會。

  因為河流捨棄了小溪的僻靜,

  所以它擁有了奔向大海的勇氣。

  因為臘梅捨棄了與百花爭豔,

  所以它擁有了寒梅香自苦寒來。

  捨棄並不是失去,而是擁有另一番別樣的風景!

  ——題記

  一個三歲的小男孩把手伸進瓶子裡,慢慢的抓住了一大把糖果,正當他想從瓶子中抽出手時,瓶口太大。但倔強的他,又不忍心放棄,最後委屈的哭了。

  三歲的小男孩,只是因為沒有捨棄,只落得涕淚漣漣。沒有歲月的磨礪和智慧的成長我們是很難悟出這些真理的!懵懂的孩提時代,生命的最終意義在於最大取得而並非放棄。

  當歲月的年輪穿過無數夜雨春風,當人生的小路上留下我們或多或少的坎坎坷坷。懂得放棄是一種生命的抉擇,更是人生人格的昇華!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中年也就是東晉末年,當時的政治正處在黑暗狀態,他因對統治階級的不滿,而辭官隱退,過上躬耕田園的生活!

  陶淵明的棄官從園,或許在人們的眼中,這是一種非常頹廢的表現,但是他卻在失去官職中,獲得了自身的心儀幽靜。陶淵明的故事,不禁讓我聯想到了著名詩人歌德的一句話:生命的全部奧祕在於為了生存而放棄生存。我非常喜歡,對於“捨棄”的哲理性思考,真是感懷頗多啊,放棄的背後有那麼多值得我們回味的生存之道。

  可以說捨棄是一種光,一種耀眼的智慧之中!

  因為一種情感,我們從中感受到了捨棄的魅力。因為一種智慧,我們從中品味到了捨棄的魅力。捨棄並不意味著失去,相反還能得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扶搖直上九萬里”的逍遙。由此可見,捨棄,不僅是人的生存之道,更是成為人們的幸福密碼!

  捨棄,有時真的是一種美麗!

  高中學生作文:捨棄不了“太陽”

  也許有過厭惡,但真情相見時,卻又領悟,也許“太陽”是我們永遠的“桎梏”。

  ——題記

  寬大的操場上,我們揮汗如雨,因為這太陽太過熱情。走在樹蔭下,享受著片刻的清涼。微風拂過,汗滴默默地消散在了風中。

  不遠處,一簇簇“小火苗”在陽光下縱情飛舞。陽光的熱度恰好與之吻合。

  在這麼熱的天氣裡,它們怎麼還是那麼精神啊?可是,在一片陰涼之處,卻有許多萎靡不振的紅葉石楠,好似已燃燒到盡頭的火苗。

  為什麼生長在同一環境會有如此大的不同?

  因為它們捨棄不了太陽,太陽就是它們的精神支柱。沒有了太陽,他們雖不會死卻會失去靈魂。因為陽光和水,是它們光合作用的必需品。沒有了陽光,它們就進行不了光合作用,獲取不到植物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有機物。

  這不就像是我們嗎?總是嫌棄父母太囉嗦。甚至我們還厭煩他們,總是想著千方百計的躲著他們。可是一離開他們,我們就像是無頭蒼蠅一樣,只會一個勁地亂撞。

  我們總是無知的以為,只要離開父母的牢籠,我們就能生活得更快樂更自由。可是一離開他們,我們就什麼都不是。就像被抽去了空氣一樣,難以在社會上生存。

  父母將是我們永遠無法捨棄的桎梏。

  涼涼的微風,輕輕地吹著,吹亂了滿懷的思緒。輾轉的流年,悄悄地從指縫中溜走,不留痕跡,無情的歲月,在他們臉上刻下了道道皺紋……

  父母在慢慢變老,我們在慢慢長大。我們不能總是無理取鬧,又學會感恩。

  懂得在他們還未老去之前,好好報答他們。

  在人生的旅途中,也許我們並不能捨棄“太陽”,那就好好享受它吧!

  高中生優秀作文:學會捨棄

  《成功》雜誌出版商達倫.哈迪曾採訪過一些著名的成功人士,探索他們的成功之道,最後他總結出他們的成功在於放棄一些次要的事情,把重點放在至關重要的少數事情上。的確,有時成大事必定要捨棄一些東西,輕裝上陣才能決勝千里。

  在如今的“快餐時代”裡,生活節奏的加快也迫使許多人急功近利,妄想著獲得成功。在2013年5月開幕的戛納電影節上,韓國鳥叔受許多人的追捧。但與此同時,鳥叔又在新加坡一見面會上現身,這讓眾人摸不著頭腦。然而,當事實揭曉後,眾人的猜疑轉眼間變成了謾罵。戛納電影節上現身的鳥叔只是鳥叔的一個替身。他在戛納電影節上騙吃騙喝,出盡風頭,卻讓電影節上的鳥叔熱成為一大笑柄。我想,與其說他只是熱衷於模仿,不如說他已經被名利矇蔽了雙眼。在新媒介環境下,我們應當放棄對模仿的依賴心理,告別簡單的拿來主義。而那些披著偶像外衣爭名奪利的人更應該反思,真正的成功不是偽裝自己而是自我創新。一味的模仿,只得其皮毛,只會自毀前程。誠然,倘若毅然放棄所謂的名利,放棄無謂的模仿,做真實而全新的自己,成功不是幻想。

  我想,一個人若能放下那些浮華而鏽蝕的東西,會用更輕快的腳步邁向成功。同樣,一個社會也需要捨棄。即便有些傳統禮節與習俗傳承了上千年需要不斷的豐富,但適可而止才能立足社會。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家家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近年來粽子卻由祭品變成了禮品。作家莫懷戚對於此現象憤憤地說到:“這些雜味的粽子何必一定要用竹葉呢,用塑料袋不就成了?”或許這句話的背後正折射出物質生活的悲哀。與其說是注重禮節,禮尚往來,不如說是過度包裝,與禮節背道而馳。我想,那些虛無的外表應當果斷地放棄,不能讓傳統美德,社會倫理被生硬的附著上現代人的物質觀,佔有慾。或許一個社會如果能捨棄所謂的“金玉”,清除其中的“敗絮”,讓它們不再成為枷鎖,這個社會才能無限的向前邁進。

  不管是人還是社會,要想進步,就應當果斷地捨棄一些東西。無論走得多麼遙遠都應當記得自己為什麼而出發。有時捨棄也是一種收穫。
 

  猜你喜歡: